学科辅导讲义(教案)
授课模块
文言文专项练习
议论文之论证思路
教学目标
了解论证层次与论证结构
掌握论证思路解题方法
【导入】
大器晚成
【读音】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意思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老子》。
【典故】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
(6)书以付过:?
(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13.翻译句子。
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
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14.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
地点:?
?
14.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1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
15.“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
16.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
16.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导入】
我并没有吃面包啊
炎热的夏天,一位疲倦的旅行者来到一家小食品店。
“老板,请问面包多少钱一个?”
“一块五。”
“请给我拿两个。”
老板从柜台里拿了两个面包递给了旅行者。
“请问啤酒多少钱一瓶?”
“三块钱一瓶,先生!”
“两个面包是三块,一瓶啤酒也是三块,我想用这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当然!请稍等,先生!”
老板收回了面包,拿出了一瓶啤酒递给了旅行者。旅行者一饮而尽,然后转身就走。
“对不起,先生,请稍等,你还没付啤酒钱。”
“是的!可我是用面包换的啤酒,并且是经过你同意的。”
“可是,面包钱你也没付啊!先生。”
“我没吃你的面包,凭什么要给你钱啊!”
鸡三足
一天,公孙龙拜访庄子;正巧庄子同一友人刚欲饮酒。于是公孙龙很开心地说:我来的正是时候啊,嗯,下酒菜是鸡;看来庄子知我喜欢吃鸡腿,特意为我准备啊!话完,不待庄子发话就落座。庄子故意刁难龙子:‘鸡呢,只有一只;所以只有2个鸡腿。问题是我俩同你一样,都喜欢吃鸡腿。你不能让我因为你就......,对吧?’。公孙龙一听,这还要得,到嘴的鸭子如何能飞,更何况是我诡辩大师,跑了就显不出我的厉害了?就展开诡辩:‘明明鸡有三足,你为什么要骗我?’庄子闻言大喜,以为这次可以教育一下爱诡辩的龙子了,于是诘问:那请先生数给我看啊,不准重复噢!公孙龙指着鸡的左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又指着鸡的右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最后将鸡的双足用2个指头一起指着,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我问先生的可有重复?庄子说:是没有,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鸡腿不一样,你是承认的。你是不是回答了三次?庄子知道又被公孙龙鬼了一次;不过,这次庄子不吃素了,立即将鸡腿掰开,边分边说:对对对,先生太对了;我的鸡当然应由我来分。你(他先来的朋友)一只;我也一只;公孙先生......你就吃最后那只吧!
《我并没有吃面包啊》种旅行者的辩证思路有没有问题呢?《鸡三足》中庄子是如何巧妙抹杀了公孙龙吃鸡腿的可能的?
【新手上路】
议论文中运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除了讲究一定的论证方法之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展开,这就是论证思路。阅读议论文,需要梳理论证思路,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一篇议论文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清楚地把握。通过对2015--2018年宿迁4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发现,议论文阅读中梳理论证思路的题目不少,分值一般在3-4分,主要是让你指出某些段落的论证思路,或者是全文的论证思路。试题的呈现方式多以简答题为主,它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简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论点的?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一、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本论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层次、段落间、论据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对照式:正反观点、相关比较(主次、轻重、缓急、利弊)
论证思路
定义
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首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解题思路
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
(1)开头部分
????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
(3)结尾部分???
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
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号召或警示?????
【答题规范】
作者首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15.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过关练习】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且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3.(3分)首先由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点——寒门多出贤(1分);接着从古老的中国,不乏寒门多出贤的故事、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寒门多出贤的条件、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1分);最后得出结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1分)。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许民彤
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
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④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以前读《论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还有的大学生说,“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
⑥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
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简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论点的?(4分)
3.(4分)论点是:人文精神很重要,我们要从从古籍经典中汲取它(1分)。作者先由高校对古典文学阅读调查报告引出古籍经典阅读量小的现象及原因(1分),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述古籍经典对我们的作用及意义(1分),最后小结人文精神是民族灵魂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文化的本质,鼓励我们要从古典文学中去汲取人文精神,由分到总,结构清晰,论证严密(1分)。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
答案:17.(4分)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学科辅导讲义(学案)
授课模块
文言文专项练习
议论文之论证思路
教学目标
了解论证层次与论证结构
掌握论证思路解题方法
【导入】
大器晚成
【读音】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意思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老子》。
【典故】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过关练习】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
(6)书以付过:?
13.翻译句子。
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
?
14.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
地点:?
?
1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
16.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
【导入】
我并没有吃面包啊
炎热的夏天,一位疲倦的旅行者来到一家小食品店。
“老板,请问面包多少钱一个?”
“一块五。”
“请给我拿两个。”
老板从柜台里拿了两个面包递给了旅行者。
“请问啤酒多少钱一瓶?”
“三块钱一瓶,先生!”
“两个面包是三块,一瓶啤酒也是三块,我想用这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当然!请稍等,先生!”
老板收回了面包,拿出了一瓶啤酒递给了旅行者。旅行者一饮而尽,然后转身就走。
“对不起,先生,请稍等,你还没付啤酒钱。”
“是的!可我是用面包换的啤酒,并且是经过你同意的。”
“可是,面包钱你也没付啊!先生。”
“我没吃你的面包,凭什么要给你钱啊!”
鸡三足
一天,公孙龙拜访庄子;正巧庄子同一友人刚欲饮酒。于是公孙龙很开心地说:我来的正是时候啊,嗯,下酒菜是鸡;看来庄子知我喜欢吃鸡腿,特意为我准备啊!话完,不待庄子发话就落座。庄子故意刁难龙子:‘鸡呢,只有一只;所以只有2个鸡腿。问题是我俩同你一样,都喜欢吃鸡腿。你不能让我因为你就......,对吧?’。公孙龙一听,这还要得,到嘴的鸭子如何能飞,更何况是我诡辩大师,跑了就显不出我的厉害了?就展开诡辩:‘明明鸡有三足,你为什么要骗我?’庄子闻言大喜,以为这次可以教育一下爱诡辩的龙子了,于是诘问:那请先生数给我看啊,不准重复噢!公孙龙指着鸡的左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又指着鸡的右足,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公孙龙最后将鸡的双足用2个指头一起指着,问庄子:这是不是鸡腿?庄子说:是,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我问先生的可有重复?庄子说:是没有,但......公孙龙立即打断道:鸡腿不一样,你是承认的。你是不是回答了三次?庄子知道又被公孙龙鬼了一次;不过,这次庄子不吃素了,立即将鸡腿掰开,边分边说:对对对,先生太对了;我的鸡当然应由我来分。你(他先来的朋友)一只;我也一只;公孙先生......你就吃最后那只吧!
《我并没有吃面包啊》种旅行者的辩证思路有没有问题呢?《鸡三足》中庄子是如何巧妙抹杀了公孙龙吃鸡腿的可能的?
【知识梳理】
议论文中运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除了讲究一定的论证方法之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展开,这就是论证思路。阅读议论文,需要梳理论证思路,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一篇议论文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清楚地把握。通过对2015--2018年宿迁4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发现,议论文阅读中梳理论证思路的题目不少,分值一般在3-4分,主要是让你指出某些段落的论证思路,或者是全文的论证思路。试题的呈现方式多以简答题为主,它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简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论点的?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一、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本论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层次、段落间、论据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对照式:正反观点、相关比较(主次、轻重、缓急、利弊)
论证思路
定义
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首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解题思路
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
(1)开头部分
????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
(3)结尾部分???
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
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号召或警示?????
【答题规范】
作者首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过关练习】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且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许民彤
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
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④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以前读《论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还有的大学生说,“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
⑥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
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简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论点的?(4分)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