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10: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 “ 方 ”“ 比 ”“ 与 ” 等几个必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四个倒装句式的用法。
2. 了解孔子弟子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 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天下大同的 社会 理想 。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曾皙描绘暮春郊游图所反映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流露出的个人志向。
一、 导入
1 、生齐读课文。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疏通过文意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课堂检测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 预习检测
鼓瑟 希 (通“稀”,稀疏) 鼓 瑟希 (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莫 春者(通“暮”)
比及 三年(等到 ) 吾 与 点也(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端章 甫 (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端;章甫,礼帽) 以 俟 君子(等待)
三、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1 、 解题(侍坐),师徒 5 人就哪一方面的问题展开谈话 ?
明确:围绕 “ 志 ” 概 话题, 问志 —— 言志 —— 评志
2 、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
( 1 )子路 —— 治理“千乘之国” ——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2 )冉有 ——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 “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3 )公西华 ——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 —— “愿为小相”。
( 4 )曾皙 —— “莫春者,春服既成 —— 咏而归。”
3 、从他们的表述自己的志向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1 ) 子路:有抱负,坦诚,但性格中带有鲁莽、轻率。 (抓住“率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 ---- 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 2 )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 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 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 3 )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 愿学 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 小 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 娴于辞令 的特点。
( 4 )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试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晳的一段话。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 y í )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 y ú )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表面上看曾皙不讲从政、治理国家,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实际上他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委婉展现了自己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皙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可看出曾皙的从容和洒脱。
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三、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志向的呢?
子路 —— 哂之;冉有 —— 叹之;公西华 —— 惜之;曾皙 —— 与之
( 1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 2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 3 )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 、分析曾皙的志向
( 1 )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曾皙的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的。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图” —— 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 yuè )”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 —— 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 2 )由此流露出 孔子的 “志” 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所认同的 曾皙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儒家大同思想实现后的写照 ,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同时,也可以说曾皙所描绘的这种景象也正是在实现了子路的强国,冉有的富民,公西华的以礼治国之后达到的大同。由此我们也可窥见孔子的 “ 志 ” 即 “ 大同世界 ” 。 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礼运》中孔子关于大同世界的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实行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天下的一切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与人之间讲信用,友好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而是使老年人能够幸福的安度晚年,青壮年人的才干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男子的职分,女子有女子的归宿。对财物人们反对浪费,讨厌将其弃于满地,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人们内心愧疚自己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小,努力工作但不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现象都停止不会兴起。盗窃财物的、扰乱社会秩序的、破坏社会安定的这些坏事没有人去做,所以,人们住宅外的大门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四、联系实际
孔子认为要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哪些想法跟孔子的“以礼治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1. 和谐社会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