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考点解读+拓展延伸)课件(45张PPT)+学案+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考点解读+拓展延伸)课件(45张PPT)+学案+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1 09:54: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归纳梳理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辽宋夏金元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政治方面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并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
经济方面
隋唐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继续发展,出现新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商业繁荣。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于唐朝中期开始,于南宋时最后完成。
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文化全面发展,兼收并蓄,领先世界。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宋元时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宋词、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繁荣。
【考点解读】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01】版课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统一:①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4.开通大运河
(1)时间:从
605
年起。
(2)概况:以② 洛阳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
多千米.
(3)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③ 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11】版课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1)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④ 唐太宗 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
(1)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⑤ 殿试 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开元盛世”
(1)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结果: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⑥“ 开元盛世 ”。
三、盛唐气象
【2011】版课标·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1.经济的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⑦ 曲辕犁 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⑧ 文成公主 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4)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开放的社会化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文学艺术
(1)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艺术: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⑨ 颜真卿 、柳公权和欧阳询等;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11】版课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
(1)概况: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⑩ 鉴真 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3.唐与新罗的关系
(1)概况: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影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 玄奘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拓展延伸】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交流活跃的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2)交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日本、新罗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3)历史启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才能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会有所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11】版课标·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1.安史之乱
(1)概况:3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 ”,763
年,叛乱被平定。
(2)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 黄巢 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
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1】版课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北宋的政治
1.建立:960
年后,后周大将①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1】版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1.辽:10世纪初,②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前期,③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澶州之战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拓展延伸】
关于宋与辽、西夏关系的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辽宋、夏宋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2011】版课标·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1.女真族的崛起
(1)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建国:1115年,④ 阿骨打 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3.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岳飞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⑤ 郾城 大败金军主力。
6.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四、宋代经济的发展
【2011】版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
粮食作物
两宋时期,由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作物
开始种植茶树和棉花。
2.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织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称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制瓷中心。宋代的五大瓷器: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还配备了指南针。
3.商业
商业
商业贸易
宋代最繁华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宋朝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草市。宋朝时期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为了鼓励海外贸易,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港口。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会子)与铜钱成为并行的货币。
4.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大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011】版课标·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统一蒙古: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
3.蒙古灭金:1234
年,蒙古灭金。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5.元朝统一: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⑨ 文天祥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六、元朝的统治
1.民族交融:
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⑩ 回族 。
2.行省制度
(1)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
3.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 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七、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11】版课标·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1.都市生活
大都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瓦子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杂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杂剧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日益受到重视
2.宋词: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优秀杂剧作家有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4.司马光:
北宋著名史学家、
政治家,
他主持编写的《
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八、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011】版课标·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科技发明
造纸术
概况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活字印刷术
概况
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木活字、铜活字
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
发展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关键信息元代、火药、武器、火铳
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中外交通
(1)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海路:宋代的海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识图学史】
宋太祖像
成吉思汗像
忽必烈像
文天祥像
马可波罗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苏轼像
李清照像
辛弃疾像
关汉卿像
毕昇像
司南
水罗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专练
【典题聚焦】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下列图示能够正确表现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选C。
2.“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材料中“按才干选拔……官僚”涉及的制度在我国最早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按才干选拔”指的是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故选B。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B项不符合题意。禅让制发生在部落联盟时期,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的人,D项不符合题意。
4.下面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
A.①隋朝建立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隋朝建立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隋朝建立 ③灭亡陈朝
D.①隋朝建立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从605年起,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故选A。
5.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蒙曼博士认为,隋朝有四大成就,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
A.统一——隋炀帝  B.制度——科举制
C.工程——紫禁城  D.秩序——废丞相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项表述错误。隋朝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正确。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紫禁城为明朝所建,C项表述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D项表述错误。
6.韩昇在《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材料中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05年起,隋炀帝滥用民
力,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B项符合题意。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为后世历朝沿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隋炀帝修筑长城不是为了抵御匈奴,排除D项。
7.下面的平面图示意的是?(  )
?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大都  D.明朝北京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城内所建多个坊,是居民区。A项符合题意。
8.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流;驻藏大臣负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理制度的重大发展。②④反映了“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的主题,故选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属于明朝对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属于唐朝的对外交往。故排除①③。
9.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下列最能体现唐朝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事件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文成公主入藏
C.完善科举制度  D.玄奘西游天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和吐蕃的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流,属于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排除B项;完善科举制度与对外交往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0.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工具;耦犁是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曲辕犁是唐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反映了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故选D。
11.当时,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中也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与以上情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楚汉之争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故选D。“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的大规模战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帝位而引发的内乱,A、B、C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12.“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描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这场战乱使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中断
B.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民族交往和融合加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不受中央节制,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下列措施中属于宋太祖分文官权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削弱宰相的权力
C.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D.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扩充宰相、副宰相人数,设立多重机构,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故A、C、D三项错误。
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将入相”形容封建社会身居高位的文武重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这种社会观念与“出将入相”的惯例有关。宋朝流行俗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这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社会观念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故选C。
3.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答案】A  
【解析】?材料“录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反映了文士录取人数高于武士录取人数。宋朝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宋朝由此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A项正确。休养生息是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D项不符合题意。
4.我国的货币历史悠久,形成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下列货币按照出现时间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康熙通宝是清代钱币,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②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的标准货币;③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④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货币出现的时间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D。
5.小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相关内容时,进行了如下总结。其中“?”处应填写的时期是?( 
)
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最后完成)
A.五代十国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得到开发,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选C。
6.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选A。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的;郡县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
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由此能得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B.隋大运河贯通南北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戚继光抗倭巩固海防
【答案】C 
【解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
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故选C项。
8.(2019陕西中考)(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
?
图A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
图B
图C
(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         ????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边界是   ????(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     ????。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
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
【答案】 (1)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1分)C;(1分)金;(1分)自由和自治。(1分)
(2)①都城:开封。(1分)
问题:辽占据幽云十六州(或辽建立后,不断向南扩张)。(1分)
解决: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1分)
②时间:1279年。(1分)
首创:行省制度。(1分)
发展:陆运、海运、漕运大大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视海外贸易;大都、泉州、杭州等是著名的商
业大都市。(任答一点得1分)
(3)启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要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任答一点得1分)
【解析】 第(1)问,在识图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审清题目,紧扣问题来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真题演练】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一个项目成
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是隋炀帝时修建的?(  )
A.长城 ??
??B.都江堰
C.大运河 ???
?D.故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依据“隋炀帝时修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故本题选C项。长城的修建主要是在秦朝、汉朝和明朝。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故宫是明朝北京城的宫城,也称“紫禁城”。故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020福建)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
?
A.交通便利  B.海运发达
C.外贸兴隆  D.文化昌盛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材料体现不出海运及对外贸易,B、C两项排除。D项与图片内容无关。故选A项。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
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家考试制度”“配备文官”等可知,该制度是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故排
除A、C、D。
4.(2020云南昆明)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故选C项。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
的治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19广东)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从材料信息看,文成公主的嫁妆种类繁多,包括佛像、经书、珍
宝、丝绸、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等,这折射出当时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故C项符合题意。吐蕃并非
唐朝的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成为唐朝的主流,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
6.(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十部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部乐”是各
民族乐舞艺术融合的产物,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正确答案为C。材料未体现皇帝安于享乐和奢靡
之风盛行,也与尚武风气无关,故A、B、D排除。
7.(2018安徽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
族政策,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及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忠臣”可排除D项。
8.(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答案】?C   
【解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指出了唐代社会风俗的变迁,A项不符合题意。“停杯
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描绘了唐代的商贸情况,B项不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为李白悼念日本友人晁衡而作,晁衡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C项符合题意。“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描绘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D项不符合题意。
9.(2018四川成都)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
为“雁塔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D项正确。
10.(2019江苏南京)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
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域外交通,非常发
达”,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故选C。诸子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运河开通于隋朝。故排除A、B。都市生活繁华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D。
11.(2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
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以判断出筒车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农业耕作工
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题意,A、B、D应排除,正确答案选择C。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19广东深圳)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了宋朝一个鲜明的特点——重文轻武,所以选项D正确。宋朝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B错误。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方面的举措,与材料所述没有关联,C错误。
2.(2020安徽)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
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重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C。
3.(2020浙江温州)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题干材料“禁军……‘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可知,禁军策略使京师与地方的士兵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相互牵制,并不能导致武将专权,A项不符题意;题干只涉及禁军策略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没有提到分割宰相权力,B项不符合题意;“禁军之策”针对的是军队,与文官地位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4.(2020广东)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均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商业繁荣景象。故选B。
5.(2019福建)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都市生活及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多点灯烛沽卖”“直至天明”可知北宋东京已经出现夜市,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乡村文化、海外贸易以及交子的使用情况,排除A、C、D三项。
6.(2020福建)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
时(  )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由“清明”“放风筝”“球类”等词可以看出,宋朝民众的“娱乐方式多样”,故选B。
7.(2019广东)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北宋时期,南方承担的赋粮数
量明显超过北方,占比居半数以上。这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故B项符合题意。
8.(2019山西)《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瓦子”“勾栏”是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由“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类型丰富;由“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以解读出商业活动持续时间长,故符合题意的为C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海外贸易兴盛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D两项;“瓦子”“勾栏”是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表现,主体是市民阶层,而不是“达官贵人”,故排除B项。
9.(2019湖北黄冈)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
A.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是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
中的一种创造,故选A。北方农民南迁、南方社会安定是南方经济开发的条件,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D。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促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
10.(2018湖北黄冈)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纸币“交子”的出现和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
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可以看出纸币在市场流通方面的功能得到了
认可,A项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宋政府通过交子敛聚
财富,也没有体现交子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排除C、D两项。
11.(2019山东青岛)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
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故选A。
12.(2020江苏苏州)“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王朝是?(  )
A.辽  
B.北宋
C.金  
D.元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中央政
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正确答案选择D。
13.(2019内蒙古包头)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史实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夷洲”“流求”等信息可知,表格中阐述的内容体现了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14.(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下表选取一个名称,最恰当的是?(  )
相关史实
影响
宋代雕版印刷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代,木活字、铜活字印刷相继出现
提高了印制效率,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元代发明火铳
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宋代应用人造磁针制成罗盘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和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提供了技术条件
A.宋元时期的科技  B.四大发明的传播
C.古代的中外交流  D.影响世界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了宋元时期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科技成就及其影响,A项符合
题意。材料中只涉及三大发明,且并未突出发明的传播,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对世
界的影响,并非“中外交流”,C项排除。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不属于文化领域,D项表述错误。
15.(2019四川南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作战方式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和火器  D.造纸术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6.(2020江苏南京)使远洋航海摆脱以往白昼望日、夜间观星局面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的作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保证了
航行的方向,有利于远洋航行。A、C、D三项与材料描述不相符,故本题选B项。
17.(2019湖北黄冈)“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及印刷术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
欧洲宗教改革、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等,“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
欧洲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
18.(2020云南)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宋朝时中国商船通过海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交往范围非常广泛,体现了
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A、B、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正确答案为C项。
19.(2019四川南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0.(2019浙江杭州)(节选)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
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分)
【答案】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解析】 (2)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生产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满足农业生产要求;南方兴建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推动了农业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部编版
二轮复习
单元综述
第三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阶段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辽宋夏金元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政治
方面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并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
经济
方面
隋唐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继续发展,出现新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商业繁荣。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于唐朝中期开始,于南宋时最后完成。
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文化全面发展,兼收并蓄,领先世界。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宋元时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宋词、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繁荣。
【2001】版课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统一:①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589
考点解读
4.开通大运河
(1)时间:从
605
年起。
(2)概况:以②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
多千米.
(3)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洛阳
考点解读
5.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③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进士科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1)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④ 
 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
考点解读
3.女皇武则天
(1)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⑤ 
 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殿试
考点解读
【2011】版课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1)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④ 
 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
考点解读
4.“开元盛世”
(1)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结果: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⑥“ 
 ”。
开元盛世
考点解读
三、盛唐气象
【2011】版课标·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1.经济的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⑦ 
 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曲辕犁
考点解读
2.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⑧ 
 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4)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文成公主
考点解读
3.开放的社会化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文学艺术
(1)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艺术: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⑨ 
、柳公权和欧阳询等;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颜真卿
考点解读
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11】版课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
(1)概况: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⑩ 
 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鉴真
考点解读
(1)概况: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影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3.唐与新罗的关系
考点解读
4.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贡献
:
根据他的口述,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
大唐西域记
考点解读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交流活跃的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2)交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日本、新罗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3)历史启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才能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会有所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拓展延伸
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11】版课标·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1.安史之乱
(1)概况:3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763
年,叛乱被平定。
(2)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
考点解读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黄巢
考点解读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1】版课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北宋的政治
1.建立:960
年后,后周大将①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
考点解读
2.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考点解读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考点解读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1】版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1.辽:10世纪初,②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前期,③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澶州之战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考点解读
关于宋与辽、西夏关系的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辽宋、夏宋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拓展延伸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2011】版课标·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1.女真族的崛起
(1)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建国:1115年,④ 
 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3.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阿骨打
考点解读
4.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岳飞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⑤ 
 大败金军主力。
6.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郾城
考点解读
四、宋代经济的发展
【2011】版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
粮食
作物
两宋时期,由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
作物
开始种植茶树和棉花。
考点解读
2.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织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称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制瓷中心。宋代的五大瓷器: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还配备了指南针。
考点解读
3.商业
商业
商业贸易
宋代最繁华的城市是
。宋朝出现了
和夜市、草市。宋朝时期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为了鼓励海外贸易,朝廷设立
管理港口。
货币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会子)与铜钱成为并行的货币。
考点解读
开封和杭州
早市
广州、泉州
市舶司
“交子”
4.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战乱少,
(2)北方人口大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

考点解读
南宋
【2011】版课标·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五、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统一蒙古: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
3.蒙古灭金:1234
年,蒙古灭金。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5.元朝统一: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⑨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文天祥
考点解读
六、元朝的统治
1.民族交融:
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⑩ 
 。
2.行省制度
(1)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
回族
考点解读
3.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澎湖巡检司
考点解读
七、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11】版课标·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1.都市生活
大都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瓦子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杂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传统
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日益受到重视
杂剧
考点解读
2.宋词: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优秀杂剧作家有 
 (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4.司马光:
北宋著名史学家、
政治家,
他主持编写的《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关汉卿
资治通鉴
考点解读
八、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011】版课标·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科技发明



概况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考点解读





概况
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木活字、铜活字
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发展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考点解读
火药
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关键信息元代、火药、武器、火铳
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考点解读
2.中外交通
(1)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海路:宋代的海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解读
宋太祖像
成吉思汗像
忽必烈像
文天祥像
马可波罗像
识图学史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
识图学史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苏轼像
李清照像
辛弃疾像
识图学史
关汉卿像
毕昇像
司南
水罗盘
识图学史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三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专练
【典题聚焦】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下列图示能够正确表现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2.“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材料中“按才干选拔……官僚”涉及的制度在我国最早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
4.下面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
A.①隋朝建立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隋朝建立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隋朝建立 ③灭亡陈朝
D.①隋朝建立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5.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蒙曼博士认为,隋朝有四大成就,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
A.统一——隋炀帝  B.制度——科举制
C.工程——紫禁城  D.秩序——废丞相
6.韩昇在《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材料中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7.下面的平面图示意的是?(  )
?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大都  D.明朝北京
8.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下列最能体现唐朝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事件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文成公主入藏
C.完善科举制度  D.玄奘西游天竺
10.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11.当时,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中也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与以上情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楚汉之争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12.“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描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这场战乱使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中断
B.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民族交往和融合加强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下列措施中属于宋太祖分文官权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削弱宰相的权力
C.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D.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3.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4.我国的货币历史悠久,形成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下列货币按照出现时间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
5.小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相关内容时,进行了如下总结。其中“?”处应填写的时期是?( 
)
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最后完成)
A.五代十国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6.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省六部制
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由此能得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B.隋大运河贯通南北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戚继光抗倭巩固海防
8.(2019陕西中考)(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
?
图A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
图B
图C
(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         ????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边界是   ????(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
其特点是     ????。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
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
【真题演练】
考点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一个项目成
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是隋炀帝时修建的?(  )
A.长城 ??
??B.都江堰
C.大运河 ???
?D.故宫
2.(2020福建)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
?
A.交通便利  B.海运发达
C.外贸兴隆  D.文化昌盛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
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4.(2020云南昆明)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2019广东)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6.(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7.(2018安徽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8.(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9.(2018四川成都)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
为“雁塔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0.(2019江苏南京)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
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11.(2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
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考点二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19广东深圳)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2020安徽)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
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3.(2020浙江温州)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2020广东)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5.(2019福建)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6.(2020福建)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
时(  )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7.(2019广东)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8.(2019山西)《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9.(2019湖北黄冈)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
A.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10.(2018湖北黄冈)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11.(2019山东青岛)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12.(2020江苏苏州)“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王朝是?(  )
A.辽  
B.北宋
C.金  
D.元朝
13.(2019内蒙古包头)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史实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14.(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下表选取一个名称,最恰当的是?(  )
相关史实
影响
宋代雕版印刷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代,木活字、铜活字印刷相继出现
提高了印制效率,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元代发明火铳
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宋代应用人造磁针制成罗盘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和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提供了技术条件
A.宋元时期的科技  B.四大发明的传播
C.古代的中外交流  D.影响世界的文化
15.(2019四川南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作战方式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和火器  D.造纸术
16.(2020江苏南京)使远洋航海摆脱以往白昼望日、夜间观星局面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7.(2019湖北黄冈)“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18.(2020云南)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19.(2019四川南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2019浙江杭州)(节选)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
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