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水的浮力2
学习目标
1.巩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3.会应用浮沉条件分析一些实例。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它在液体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2.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只装满水,另一只也装满水,但水面上漂浮着一块木块,如果将它们同时放在一台已调平的天平左右两盘上,则
A.天平平衡
B.天平不平衡,有木块的一边轻
C.天平不平衡,有木块的一边重
D.因不知木块重,所以无法判断天平是否能平衡
3.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14.7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4.9牛,已知金属的密度是3×103千克/米3,通过计算判断该金属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科学探究]
一、实验
将装有不同质量的沙的乒乓球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可以观察到 三只球在水中所处状态(深度)不同 。
二、物体浮沉条件
1.设想一物体浸没于液体中,如图1—25所示,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能出现三种不同情况:
(1)当F浮>G时,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 上浮 ,当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时,
排开体积减小,受到浮力减小,最后F浮=G,物体处于 漂浮 状态。
(2)当F浮=G时,由于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 悬浮 状态,此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任一位置。
(3)当F浮2.对于实心物体来说,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内部时,有V排=V物,由于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则:
(1)ρ液>ρ物时,上浮,最后漂浮;
(2)ρ液=ρ物时,悬浮;
(3)ρ液<ρ物时,下沉。
3.物体的浮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生活中有大量事件都可以用物体浮沉的条件作出合理的解释。
阅读p.24有关内容,然后要求同学讨论p.24的三幅图如何用物体浮沉条件来解释。
4.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
F浮=G物,V排如果是实心物体,则ρ液>ρ物,V排练习题
1.一只实心球浸没在水中,则实心球 ( )
A.一定下沉 B.一定上浮 C.一定悬浮 D.都有可能
2.一只实心球恰好能悬浮于酒精中(ρ酒精=0.8×103千克/米3),把此球浸没于水中,则 ( )
A. 一定下沉 D.一定上浮 C.悬浮 D.都有可能
3.一块马铃薯恰好能悬浮在某一浓度的盐水中,如果将这块马铃薯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仍放到这一盐水中,则 ( )
A. 大的一块下沉,小的一块漂浮 B.两块都下沉
C.两块都上浮 D.两块都悬浮
4.某物体的质量为100克,当把它放进盛满水的容器中时,溢出50毫升的水,则此物体 ( )
A.浮在水面上 B.沉到容器底部 C.悬浮在水中 D.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