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且等于等于60°的性质.
2.经历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讨论、发现、归纳、说理过程,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应用.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问: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如何分?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它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新知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具备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有的性质呢?
问:三个内角都为多少度呢?为什么?
符号语言表示:
∵△ABC是等边三角形(或AB=BC=AC)
∴∠A=∠B=∠C=60°(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为6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思考:等腰三角形再添加什么条件能变为等边三角形?
师归纳:(1)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均为60°,反过来有一个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3)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符号语言表示:
∵∠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ABC中,AB=AC,
∠A=60°(或∠B=60°或∠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1如图,已知B、C、E在一直线上,△ABC、△DCE都是等边三角形,联结AE,BD,试说明△ACE与△BCD全等的理由
边读题用不同颜色标注两个等边三角形,将△ACE与△BCD分解出来
问:要说明△ACE≌△BCD,已有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
问:所缺条件BD=AE或∠BCD=∠ACE中,哪个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怎么得到?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AC=BC,
∠1=60°(等边三角形性质)
同理,CD=CE,
∠2=60°
∴∠1=∠2 (等量代换)
∴∠1+∠3=∠2+∠3(等式性质)
即∠BCD=∠ACE
在△ACD与△BCE中
AC=BC
(已求)
∠ACE=∠BCD(以求)
CD=CE(已求)
∴△ACD≌△BCE(S.A.S)
变式:若把上题中的△ABC绕着点C转动到任意位置,△ACE还能与△BCD全等吗?(如下左图)
若把△ABC旋转到点B落在边CE上(如上右图),就是书上的例题,大家可以课后看.
小结:寻找说明全等的条件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拓展:
问:△ACD≌△BCE(S.A.S)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问:图中还有全等三角形吗?为什么?
将△ECF,△DCG分解出来
同理也可以得到△BCG≌△ACF
问:若联结GF,则△CGF是什么三角形呢?为什么?
此处变式与拓展可视班级学生情况进行选讲
练习1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为BC延长线上一点,CE平分∠ACD,CE=BD,试说明△DAB
与△EAC全等的理由.
练习2
如图,已知点D、E、F分别在AB、BC、CA上,△DEF是等边三角形,且∠1=∠2=∠3,△ABC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
问:如何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
问:那此题选用那种方法说明?
如何做?
书写方法可以更简单,先说明△BDE≌△CFE,然后同理可得△CFE
≌△ADF.
问: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说明吗?
解:∵△DEF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1=∠2=∠3=60°(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是60°)
∵∠4+∠1=∠2+∠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又∵∠1=∠2(已知)
∴∠A=∠4=60°(等式性质)
同理可得∠B=60°,
∠C=60°
∴∠A=∠B=∠C(等量代换)
∴△DEF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哪种方法更加简单?
由此可见,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有时可以更加简单的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1.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BC延长线上一点,CE平分∠ACD,CE=BD,试说明△DAB与△EAC全等的理由.
2.如图,已知点B、C、E在一直线上,△ABC、△DCE都是等边三角形,联结AE、BD,试说明△ACE与△BCD全等的理由.
3.如图,已知点D、E、F分别在AB、BC、CA上,△DEF是等边三角形,且∠1=∠2=∠3,△ABC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课本P114/3)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何收获?
教师补充: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过程中,体会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及从性质的逆向思维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可视情况上为两节课
①
不等边三角形
按边分
②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注:①
三边不相等
两条边相等
三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根据等边对等角可以得到三个内角等相等
都为6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三个角又相等,所以每个角都为60°
从“边”、“角”角度添加条件
(1)底边与腰相等;
(2)顶角和底角相等;
底角为60°,顶角为60°,是等边三角形.
由△ABC、△DCE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C=AC,CD=CE,缺BD=AE或
∠BCD=∠ACE.
由△ABC、△DCE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1=∠2=60°,
所以∠1+∠3=∠2+∠3,
即∠BCD=∠ACE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还是全等的,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上一题类似
BD=AE,
∠4=∠5,
∠6=∠7
△ECF≌△DCG,
△BCG≌△ACF,根据平角意义,由∠1=∠2=60°,可得∠3=60°,得出∠2=∠3,再由∠4=∠5,CD=CE,根据A.S.A可以得到△ECF≌△DCG
等边三角形,由△ECF≌△DCG可得CG=CF,又因为∠3=60°,根据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得.
学生独立思考,板演过程
说明三边相等或三角相等,或有一个角为60°且有两条边相等
三边相等,说明△BDE≌△CFE
≌△ADF,由于△DEF是等边三角形,DE=EF=DF,∠4=∠5=∠6,又因为∠1=∠2=∠3,根据平角的意义,可以得到∠7=∠8=∠9,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三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A=∠B=∠C
第2种
1.解:∵△ABC是等边三角形,
∴∠B=∠BCA=60°,AB=AC(等边三角形的各内角为60°、各边相等)
∵∠BCA+∠ACD=180°,
∴∠ACD=120°,
∵CE平分∠ACD(已知),
∴∠1=∠ACD=×120°=60°(角平分线意义),
∴∠B=∠1(等量代换).
在△DAB与△EAC中,
AB=AC(已证),
∠B=∠1(已证),
BD=CE(已证),
∴△DAB≌△EAC(S.A.S)
2.答:∵△ABC、△DCE都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BC=AC,DC=DE,∠ACB=∠DCE,
(等边三角形的各边相等,各内角为60°)
∠ACB+∠ACD=∠DCE+∠ACD,
即∠BCD=∠ACE(等式性质)
在△ACE与△BCD中,
AC=BC,
∠ACE=∠BCD,
DC=CE,
∴△ACE≌△BCD(S.A.S).
3.答:△ABC是等边三角形.
∵△DEF是等边三角形,
∴△DEF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
∴∠DEC=∠B+∠1,即∠DEF+∠3=∠1+∠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1(已知),
∴∠DEF=∠B=60°(等式性质).
同理,∠A=60°,∠C=60°.
∴∠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1)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3)会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
由已学的三角形的分类引出课题,再次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回答的性质不完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内角的度数,进而得到完整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之间转换.
类比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从概念及性质的逆向思维得到,为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指明方向.
等边三角形判定(2)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分类讨论等边三角形的判,分别从添加顶角和底角为60度两种条件来判定等边三角形,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
等边三角形判定(3)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之间转换.
此例题涉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要求,要知道学生学习分析的方法,获取探索解题思路的经验.
将△ABC绕着点C转动到任意位置,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来得研究问题方法
指明当B落在边CE上就是书上的例题,学生课后看也能看懂.
追问是否还有全等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对此题的进一步思考.
追问△CGF是什么三角形问题,巩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3运用.
此题是书上的课后习题,若让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而且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问题,所以作为例题讲解.
巩固等边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若学生直接回答了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说明,就不用提利用全等这种方法了,若学生回答了用全等说明,则要引导学生用外角的性质来说明.同时用全等的方法说明时,要强调书写的简洁,“同理可得”不仅适用于某条定理重复,也适用于说理过程的重复.
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补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培养学生简单明了的说理方法,要求学生逐渐学会用“同理”简化说理过程.
课后作业
试
题
解
答
设计意图
A组:
1.选择题:
(1)已知∠AOB=30°,点P在∠AOB的内部,点P1与点P关于OB对称,点P2与点P关于OA对称,那么以P1OP2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P60)
(2)下列所叙述的图形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是(
)(P60)(A)含60°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B)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C)边长均为15cm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D)一个钝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图,△ACB是等边三角形,BD是边AC上的高,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E=30°,那么DB=DE,为什么?
解: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BC=CA(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A=∠ABC=∠ACB=60°
(
).
又因为BD是边AC上的高(
),
所以∠DBC=
(
).
得∠DBC=×60°=30°.
因为∠E=30°(已知),
得∠DBC=
(等量代换),
所以DB=DE(
).
(P61)
3.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的一点,AB=AD=DC,∠B=60°,求∠C、∠BAC的度数.(P61)
(1)D.
分析:由题意,得△OCP2≌△OCP
△OCP≌△ODP1,
∴∠1=∠3,∠2=∠4,
OP2=OP,OP1=OP,
∴OP2=OP1(等量代换)
∠P2OP=2∠1,∠P1OP=2∠2(作图),
∵∠AOB=30°(已知),
∵∠AOB=30°(已知),
∴∠P1OP2=2(∠1+∠2)
=2∠AOB
=2×30°
=60°.
∴∠P1OP2=60°.
又∵OP1=OP2,
∴△OP1P2是等边三角形.
(2)C.
(A)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B)这两个三角形可以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C)根据三边对应相等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两个三角形全等需有对应边相等.×
答:
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是60°,
已知,
∠ABC,
∠E,
等角对等边.
3.解:∵AB=AD,∠B=60°(已知),
∴△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1=60°(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为60°),
∵∠1=∠2+∠C(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又∵AD=DC(已知),
∴∠2=∠C(等边对等角).
∴∠C=30°(等式性质).
(2)∵△ABD是等边三角形,
∴∠BAD=60°(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为30°),
∵∠2=30°(已求),
∠BAC=∠BAD+∠2
=60°+30°
=90°.
答:∠C=30°,∠BAC=90°.
由图形的翻折,可直接得翻折后图形全等,巩固用同理的方式简化说理过程.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可以全等的三角形,须注意三角形全等时至少要有一对边相等.
引导学生紧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作出正确的判断.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几何计算问题.
B组:
请用三种不同的分割方法,将以下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分别在各图中画出分割线,并标出必要的角的度数)(P61)
答:
从不同的角度分割三角形,使它成为四个等腰三角形,尝试不同的方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