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7课时 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
教学目标
⒈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⒉会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
⒊激发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新知(用时5~6分钟)
1.听算。(用时2~3分钟,完成后集体讲评、反馈完成情况)
8+7= 7+5= 13-6= 13+5= 18-7= 12-3=
⒉复习知识
在 里填上“>”“<”或“=”
47 74 82 69 39 46
52 25 39 39 80 78
⒊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用时15~18分钟)
⒈创设情景,梳理情景图
⑴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自主认真思考
教师讲故事引入:放暑假了,丫丫一家三口去海滨渡假,仔细观察这海滨的早晨情景图,说一说丫丫一家在做什么?故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⑵学生先讨论整理图中数学信息,然后指名一个同学说说。
预设:他们三口在捡贝壳;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
2.探究与体验
⑴教师提出:比较三个人拾的贝壳数量,你发现了什么?那么他们谁捡的多呢?(问答法)
(预设学生回答: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
爸爸最多,妈妈第二,丫丫最少。
妈妈、爸爸捡的贝壳都比丫丫捡的多,丫丫捡的贝壳比妈妈、爸爸捡的少。)
请同学用“<”“>”或“=”比较爸爸和丫丫,妈妈和丫丫捡的贝壳数量的大小关系。
预设学生回答:50>18 22>18
⑵过渡:描述几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描述。从上面两个关系式看,爸爸和妈妈都比丫丫捡得多,都用“比丫丫捡的多”描述,不能区分多的情况,那么,怎样用语言更准确的描述呢?
①先小组内讨论,爸爸和妈妈中谁比丫丫多一些,谁比丫丫多得多?然后看看红红和聪聪是怎样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多得多”说一句话描述情景图。(小组合作学习)
(预设:妈妈比丫丫捡的多一些,爸爸比丫丫捡的多得多。)
②小结:在“妈妈捡了22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中,18数到22,只差4个数,两个数相差不多,可以用“多一些”来描述,在“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中,从18数到50,要数很多数,两个数相差很多,可以用“多得多”来描述。
知识迁移:探究用“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的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小组讨论后,展示汇报)
⒋小组讨论:用“少一些”,“少得多”描述“5比8 ”、“ 5比30”数量大小的关系。
小结:5比8只少3,不超过10,所以5比8少一些;
5比30多了25,超过了10,所以5比30少得多。
⒌教师小结:当两个数相差较多(一般超过10)时,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描述;当两个数相差不多(一般不超过10)时,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
⒍练一练:用语言描述下面关系式的大小。
⑴9比15 9比40 ⑵56比10 56比50
三、知识运用
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四、拓展练习
⒈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⒉教科书第28页第6题。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