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上第14章第4节: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学习重、难点:
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各有什么特点?(符号表达)
2、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其 成正比,与 成反比,这个结论叫 ,它是德国物理学家 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它可用公式 表示。
3、小电灯上标有“3.8V 0.2A”,则该电灯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是
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一般情况下,导体温度越高 ,导体的电阻 。热敏电阻是一种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材料,温度越高,其阻值 。
5、现有一个定值电阻,需要测量出电阻大小,想一想你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电路应该怎么样设计?设计好跟其他同学对比下,看看优劣。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的测量工具:
你设计的电路: 简述测量方法: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
二、新课学习
(一) 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
1、活动14、6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电路图(完成书中P100相关)
(3)实验数据记录(完成书中P100相关)
(4)实验中采取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
上述测量电阻的方法,通常称做“伏安法”。
讨论伏安法实验中出现故障的原因。
(1)电表互换位置 (2)滑动变阻器同接下
(3)待测电阻断路 (4)待测电阻断路
补充:
2、活动14、7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思考:你测量出的灯泡电阻是一个定值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已知:串联分压并且电流相等,即U=U1+U2+…Un,I=I1=I2=…=In
推导:U=I×R串 ,U1 = ,U2 = , …, Un =
则I×R串 = + + … +
两边同时约去电流,得到
利用所学你能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吗?试一试!
R并=
三、典型例题
例题1、如下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3V且保持不变, R=1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20Ω.当开关S闭合后,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A端移动到B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
例题2、灯泡L1和L2串联在电路中,加在它们两端的总电压为12V,L1电阻是8Ω,L2两端的电压是4V,则L1中的电流是____ A。
例题3、把电阻R1 =3Ω、R2 = 6Ω接入同一电路,关于它们的总电阻值,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可能的是( )
A.9Ω B.2Ω C.9Ω或2Ω D.3Ω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一课时1) 【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
【夯实基础】
1.将6V的电压加在用电器两端时,通过的电流是0.2A,该用电器的电阻是 Ω;将3V的电压加在同一用电器两端时,通过电路的电流是 A,用电器的电阻是 Ω;如果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零,该电阻的阻值是 Ω.
2.在图1的方框内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在连接电路图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位于 (填A或B)端,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电路中的 过大,而烧坏电路中的有关元件.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利用R=U/I计算出各次的电阻值.但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这属于实验中的 ,是不可避免的,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可以 .
3.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只小灯泡的电阻,请你回答该同学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灯泡的亮度在他看来是正常时,他停止了对滑动变阻器的调节,并细心地观察电流表,发现电流表的示数在缓慢地变小,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后来他又调节滑动变阻器,一不留神灯泡熄灭了(灯丝烧断了).这时他观察到两电表的示数情况将是( )
A.两电表示数都为零 B.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示数为零
C.两电表的示数都不为零 D.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有示数且比原来大
4.某同学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均为零,而电流表的指针指在满量程之外,这时( )
A.一定是电压表已损坏,应立即断开关
B.一定是电流表与电源两极直接相连,应立即断开开关
C.可能是电压表发生了故障,而电流表既未接错也未损坏
D.可能是电流表与电压表接成了串联电路
【综合拓展】
5.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1和V2示数相同,发生的故障是( )
A.灯L1的灯丝断了 B.灯L2的灯丝断了
C.开关S处断路 D.L1两接线柱短路
6.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闭合,滑动变
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 ).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B.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C.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
D.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减小
7.如图4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6V,电灯L1上的电压为1.5V,则电压表的示数( ).
A.1.5V B.4.5V C.6V D.7.5V
8.设计电路.要求: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L1的电流,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0.5A.在虚框内画出电路图,并用铅笔线代替导线将图5中的元件连接起来.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一课时2) 【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
【夯实基础】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 ,写成数学表达式是 ;几个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 ,因为导体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导体并联后相当于增加导体的 ,几个导体导体并联后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 .
2.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线,阻值为R,将其用拉丝机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再将其对折,则它的电阻值 R.(填“>”,“<”或“=”)
3.阻值为10Ω的电阻R1与阻值为25Ω的电阻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 .若通过R1的电流为0.2A,则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 ,R2两端的电压是 .
4.R1与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350Ω,已知电阻R1=170Ω,则电阻R2= Ω.
5.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R2=3∶2,则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I1∶I2= ,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
6.R1=5Ω,R2=10Ω,串联后接到6V的电源上,则R1两端的电U1为 ,R2两端的电压U2为 ,U1∶U2= .
7.电阻R1=30Ω,与电阻R2串联后总电阻为90Ω,则电阻R2为 Ω.
8.粗细相同的两根铝导线,长度关系是L1>L2,串联接入电路后,其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是( )
A.I1>I2,U1<U2 B.I1<I2,U1>U2 C.I1=I2,U1>U2 D.I1=I2,U1<U2
9.串联电路随着用电器的个数增加,其总电阻(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0.如图1,R1=6Ω,U2=3V,总电压为7V,求:R2为多大?
11.如图2,R1=5Ω,R2=20Ω,已知干路中的电流是0.5A,
求电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R1的电流.
【综合拓展】
12.如图3所示的电路,电压U为24V,电流表的示数为1.2A,电压表的示数为6V,则电阻R1阻值为 Ω.
13.电阻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5kΩ,接入电路后,R1两端的电压为6V,R2两端的电压为3V,则R1的阻值是 Ω.
14.如图4所示,已知R1=6Ω,U∶U2=4∶1,则R2的阻值是 Ω,U1∶U2= .
15.如图5所示电源电压是18V,R1=60Ω,R2=10Ω,I1=0.2A.求:I2和I的大小.
16.如图6,U1=6V,U=10V,通过R1的电流是0.4A,求:R1、R2的阻值.
17.如图7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20V,R1=25Ω,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求R2的阻值和电压表的示数.
18.如图.8所示的电路,R1=20Ω,变阻器R2的阻值范围为0~40Ω,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那么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阻值最大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多大?
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R串 =R1+R2 +……+Rn
文字描述: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 。
A
- 0 .6 3
V
- 3 15
+
_
P
C
A
B
D
R
图1
图2
图5
V
L1
L2
图4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
图1
图2
图3
图5
图4
图6
图7
图8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