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0500105156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韦伯用了大量的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统计资料,论证了在加尔文教“先定论”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能够作为上帝选民的资格荣耀。这表明新教
A.视劳动为天职是新教的核心内容 B.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C.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 D.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4.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
5.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6.下表是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的部分过程。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时间
概况
1954年3月
形成宪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组织八千多人讨论,修改后形成宪法草案
1954年6月
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讨论。两个多月中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讨论并提出意见
1954年9月
中央政府委员会通过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讨论稿
A.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C.因缺乏经验而过程漫长 D.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
7.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8.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仅仅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这是
A.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的实现 B.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
C.美国社会已消除种族歧视的体现 D.美国法律不具有阶级属性的体现
9.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0.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11.《唐律疏议·职制》载: “诸官有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三百,一人加一等,十人徒两年。”据此可知唐太宗
A.以法制防止官员冗滥 B.任人唯贤以提高效能
C.以法制推进机构精简 D.惩治贪官以肃清吏治
12.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射狼、家原、舟、狐狸、殺口雉兔者毋罪”,“请取禁中豺狼者母罪”之语。这反映《秦律》
A.保护个人私有财 B.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D.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13.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唐代律学发展已经完全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
A.成份多元化,社会地位高 B.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
C.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 D.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
14.1979年到199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5.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16.1215年,伦敦25名贵族强迫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该宪章
A.保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 D.初步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
17.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 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
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 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
18.《唐律疏议·资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唐朝
A.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 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
C.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 D.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材料二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
——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经》: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分为“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又含“盗”、“贼”“囚”“捕”四篇。它是中华法系起源和基础,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
正律
盗: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大盗戍为守卒,重则诛。窥宫者膑,拾遗者刖。曰:为盗心焉。
贼:对人身的侵犯。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杀二人及其母氏。
囚: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
捕: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
杂律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
具律
根据具体情节有关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
——摘编自于语和、董跃《<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英国只是有一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英国的这类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亦被称之为“柔性宪法”或“不成文宪法”,美、法等国宪法则被称之为“刚性宪法”。 ……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说惯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起着更大的作用。……在英国,被人们认定为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的有《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及1832年、1867年、1884年、1885年的《选举改革法》和1911年的《议会法》……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出台律法
备注
1904年
《商会简明章程》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学堂章程》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1906年
《破产律》
仿照日本法、英国法颁行,规范企业破产行为。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1909年
《法院编制法》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910年
《大清新刑律》
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保留俱发罪、恩赦、尊亲族、不敬、 “义关伦常”等内容。
《大清矿务章程》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1年
《大清民律草案》
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仿照日本、德国民法典制订,建立在自由经济基础上的近代民法三大原则得到反映。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经》的特点,分析其诞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分析英国“被人们认定为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1.D2.C3.D4.A5.A6.A7.B8.B9.D10.D11.C12.C13.A14.A15.D16.C17.C18.B
19.(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教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3)重要影响: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20.(1)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部分律令有名无实。
(2)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所借鉴;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条文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律令分编,开始刑法与政令的分离
21.(1)特点:结构:以刑为主,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内容:具有简朴性、原始性、野蛮性、残酷性。
地位或作用:是成文法,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工具,深远影响。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变法成果的角度制订法律。
(2)特点:英国没有现代意义上成文的完整的宪法;或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惯例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更大的作用。
意义:使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为其他国家代议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3)特点:法律条文涉及领域广泛,内容较为全面;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借鉴西方法律尤其是日本德国等;具有近代化色彩;保留传统法律概念和传统法律规范。
原因: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与发展(西学东渐);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推动;清末立法者地实现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深厚的传统观念;中国长期的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同德国、日本的政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