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训练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训练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31 16: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430000113284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于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人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下列有关“端午”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农历以地支纪月,称五月为午月,又称“重午”节
B.“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字端午,故称“端午节”
C.公历5月5日俗称“端午节”,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D.“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
2.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孽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了文化断层 B.推动思想的启蒙
C.促进了史学产生 D.承续了传统文化
3.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而其最引以为豪的是它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书(有明确刊印日期),该书印刷于公元868年的中国,而有关该书的来历,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只是淡淡地写着“没有为这些珍宝文付多少钱”。材料不能表明
A.国人的愚味无知 B.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影响深远
C.该书应属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品 D.近代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导致中国珍贵文物流失
4.“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
A.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 B.学校教育不能以词章为主
C.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意识 D.学习与修养要循序渐进
5.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
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 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
6.文艺复兴后期,学校教育涉及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解放了思想。据此可知(  )
①学校实行分科教学②学校教育关注人文学科和神学
③学校教育重视人性的培养④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梁思成先生提出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原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什么原则?
A.唯一性 B.创新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开放与保护性
8.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雅典卫城是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
B.雅典卫城是西方建筑史上巧妙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杰作
C.雅典卫城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等人文精神
D.雅典卫城的地位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
9.《宋会要辑稿》记载:“不经国子监看详(审阅研究),及破碎编类有误传习者,并日下毁板。”同时政府规定,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的申请后,可为其颁发准许印刻的“公据”。这说明宋代
A.文化专制逐步强化 B.注重图书出版的监管
C.印刷技术明显提升 D.文人地位进一步提高
10.200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一著名景观给予评价:“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观念”。由此可见,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
A.融合中西 B.保存完整 C.实用性强 D.体现传统
11.任继愈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评述道:“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他认为科举制
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2.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13.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14.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15.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下列哪一项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司母戊鼎 B.北京人遗址 C.三星堆文化 D.大禹传说
16.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17.晚清某大臣给清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 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
C.作者反对设立新式学堂 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18.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20.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D3.A4.A5.A6.B7.C8.C9.B10.D11.B12.C13.C14.A15.D16.A17.A18.C
19.(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任意三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任意三点即可)
(2)新特点: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生相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影咧巨大;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新书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任意四点即可)
(3)启示:加快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技术和经营方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构建社会效益为先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行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20.(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
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
(2)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广泛传播先进知识,促进思想解放。
(3)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