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案
第一单元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问题引领】
根据预习教材第一子目P2-P4内容,以时间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上古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
奠基
先秦
形成
秦汉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宋元
衰落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
复兴
五四运动后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阅读课本P4学习聚焦和第二子目内容,总结中获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内涵
归纳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概括总结中华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阅读课本P7“学习拓展”,说一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说明
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重点问题探究】
史料研读
1.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四: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民本思想,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经过儁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说;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说;苟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載舟,水则覆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只是一种统治策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等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
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今天的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批判。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和绘画、精美绝伦的乐舞、风格多样的戏剧、卓越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的茶、瓷文化等。共同构筑成一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请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
【课堂练习】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2.“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
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
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
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
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
3.下表为1954—1966年《中国妇女》杂志刊发的服装类文章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
A.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B.社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C.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5.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6.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个哲理最符合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韩非子
7.“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8.汉朝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裱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9.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10.虽孔子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案
第一单元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问题引领】
根据预习教材第一子目P2-P4内容,以时间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
秦汉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
明清之际
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
政治上:国家的统一
民族上:民族的融合
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
阅读课本P4学习聚焦和第二子目内容,总结中获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伦理观)
民本思想(政治观)
天人合一(自然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
和而不同(处世观)
归纳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概括总结中华文化价值
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从未间断,维护统一多民族大家庭。
③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阅读课本P7“学习拓展”,说一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推陈出现,革故鼎新
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说明
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重点问题探究】
史料研读
1.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四: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分析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民本思想,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经过儁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说;孟子提倡“民贵君轻”说;苟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載舟,水则覆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只是一种统治策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等
特征:历史悠久,形成时间早;肯定人民的地位;以等级制度为前提;秦汉以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认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个人服从群体,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民无权利。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
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从未间断,维护统一多民族大家庭。
③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今天的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批判。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和绘画、精美绝伦的乐舞、风格多样的戏剧、卓越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的茶、瓷文化等。共同构筑成一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请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开展小论文的撰写。可结合儒学在春秋时期的创立,战国时期的发展,汉代新儒学的出现
,宋明理学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活跃局面,近代以来受到的批判,以及现代社会对儒学的进一步宏扬与发展这一脉络展开论文的撰写。把儒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写清楚。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这四要素的结合。
【课堂练习】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2.“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
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
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
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
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
3.下表为1954—1966年《中国妇女》杂志刊发的服装类文章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
A.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B.社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C.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5.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6.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个哲理最符合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韩非子
7.“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8.汉朝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裱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9.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10.虽孔子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建立西周礼乐制度,A项错误;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D项错误。
2.C
【详解】
“规矩”“准绳”等由工匠的工具演变为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的词语,而且这些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沿用,说明汉语词汇因为社会实践使得语意不断丰富,故选C;这些词语演变为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并没有改变原意,也没有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排除AB;并不是所有汉语词汇都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排除D。
3.D
【详解】
表格中三种类型都强调了“节约”这一特点,说明当时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的服装强调节约,无法佐证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以及社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排除AB项;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时间上与题干并不完全重合,故C项错误。
4.C
【详解】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C正确;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6.B
【详解】
“塞翁失马”的故事蕴含着辩证的思想,而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B项正确;孔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没有涉及辩证法,A、C、D错误。
7.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可知,字母文字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统一的文字却可以对其起到促进作用,故C选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的原因之一,A选项“主要原因”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A选项错误;文字的艺术性材料并未提及,故排除BD选项。
8.D
【详解】
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龙舟竞渡起源于南北朝,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汉以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C排除。故选D。
9.B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它主要从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B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A、C选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排除D。
1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可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表明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故B项正确;孔子维护礼制,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