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个旧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文章从三方面入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既不是行政区域,也不是行政单元,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和产业文化为核心、以创业创新为因子,多种经济元素聚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全产业链融合、各种创新要素聚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平台。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要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摘编自山合水易《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特色有哪些?》)
材料二
2/3的人口从事刺绣、2/3的收入来自刺绣——镇湖苏绣小镇创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鲜明的刺绣特色,为在差异化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而小镇“刺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既来自于八千绣娘的坚守,也来自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对镇湖来说,过去刺绣给小镇带来的是“生存”;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刺绣则为小镇带来高质量发展契机——镇湖苏绣小镇建设两年多来,当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生产上谋划苏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在生活上服务绣娘家庭完善配套服务,在生态上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外地游客。
特色小镇建设,至关重要的是理清“特色”与“小镇”的关系,关键在于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对于镇湖苏绣小镇而言,刺绣永远是小镇底色,绣娘永远是源头活水。无论苏绣小镇的业态将来如何丰富,它总要植根于刺绣特色产业之上。
特色小镇应是宜业宜居之地。镇湖苏绣小镇的建设,在完善相关产业、推进载体建设的同时,仍要重点推动刺绣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推动小镇建设更好满足绣娘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让八千绣娘在小镇上既乐业又乐居。
(摘编自申琳《特色小镇重在“特”》)
材料三
建设特色小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综合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兴起、成效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不是根据产业发展基础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而是盲目造房子、搞开发,出现了房地产化倾向。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决遏制房地产化倾向,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沿着产业升级、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轨道推进。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成功秘诀。一方面,特色小镇只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才能汇集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只有产业兴旺,才能有效解决城镇化后续问题,让小镇居民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宜业宜居。
综观比较成功的特色小镇,大都具有坚实的产业根基。从国外来看,特色小镇往往具有发达的特色产业支撑,凭借独特优质的产品或服务闻名于世。从国内来看,成功的特色小镇通常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引进资源、着力打造,走的是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子。
(摘编自温振洋《厚植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根基》)
4.下列有关“特色小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色小镇的“镇”,不是行政区域,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B.特色小镇找准、凸显、放大“特色”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
C.特色小镇应是宜业宜居的,能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
D.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主要抓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镇湖苏绣小镇可以说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刺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B.镇湖苏绣小镇,2/3的人从事刺绣,2/3的收入来白刺绣,以前维持生存的刺绣为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C.只要我们在小镇建设过程中,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就能建成特色小镇。
D.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建设的有效途径。
6.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进行特色小镇建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九爷说,就是这把壶,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个话题的焦点了。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卖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子里最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货没了,车没了,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才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口前的大石头上,两只眼睛睁不开,半软着身子,就想睡觉。钱没了,老婆把娃也带跑了,大半辈子了,还是一个人的日子,心里苦呀,就只有瞌睡的念头。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掉过去的,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老爹说话从来都是大着声的,在山茶湾谁不知道。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着,李大才突然从大石头上站起来,瞌睡全没了。
西边的山上,已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这些,老爹看见了,李大才看见了,也许,一个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7年3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的“壶”不仅是一种茶具,更代表着对传统手艺的传承,而“砸壶”则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突破与创新。
B.
小说开篇一“惊”一“砸”,在情节上陡起波澜,既照应了标题,又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通过对茶壶特征和进山老板、亲戚、朋友等人对茶壶喜爱程度的描写,从侧面
突出了九爷制壶手艺的高超。
D.
小说结尾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李大才被老爹点醒之后的豁然开朗的心境,
也暗示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8.
九爷为什么能制出好茶壶?请结合小说分析原因。(6分)
9.
小说后半部分写有关李大才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氓隶之人
隶:隶属
B.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顺序
C.
专欲擅权
擅:擅长
D.
贾生数上疏
数:屡次
11.
下列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B.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C.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D.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贾谊论述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灭亡时,笔墨侧重于前者,欲扬而先抑,先极言陈涉各方面之不足,
最后展现出人意料之结局,起义星火燎原,迅速颠覆秦王朝。
B.
贾谊分析秦亡原因时,先承认秦朝优势仍在,接着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进行对比论证,突出
二者之悬殊,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异势的论点。
C.
贾谊忠于朝廷,积极献言改革。他认为汉朝现在天下太平,时机成熟,应进行历法、服饰、官
职等法令改革,文帝听了很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中就升至太中大夫。
D.
贾谊忠言进谏,文帝并未采纳。文帝重新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认为此举会招致祸
患;有诸侯封地接连数郡,贾谊多次谏言,认为应予逐渐削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
分)
(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晚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注]斜欹,枕损钗头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山枕,因枕形如凹,形似山形,故称山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出和暖温馨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初感春天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词的下片,以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三个闺中生活细节,把“谁与共”的内心独白化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
C.词人写“独抱浓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愁本无形,却言能“抱”,写出了无人与共、只能与愁相拥的孤独寂寞。
D.末句“夜阑”写夜深人静,“犹”字说明剪灯花动作不止一次,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的状态,表现了思念之深。
15.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这两句“奇”
在何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写出了蜀道人迹罕至,只有鸟儿可以飞越。
(2)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听完琵琶女自述身世后,发出“
,
”感慨,展现了全文的主旨。
(3)荀子《劝学》中“
,
”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同,都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题。
假期出国旅行,
,除了享受美食与体验生活,主要是看风景。乡下人进城与城里人下乡,都在看风景,只是观察角度与欣赏趣味不同而已。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入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面对壮丽河山,不同种族、语言、教养的人群,欣赏趣味比较接近;(
)。
姑且把山川等大自然的
称为“野风景”,而把建筑等人类智慧的结晶称为“文风景”,当然也就有了文野兼备的“双风景”——仿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命名。实际上,除了出生入死的探险家,一般人看不到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野风景”。而聪明且谦卑的建筑师,也会在设计时
地引入大自然的因素,是谓借景。因此,文野之分,只是
而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东奔西跑
鬼斧神工
恰如其分
大致
B.走街串巷
鬼斧神工
适可而止
大概
C.东奔西跑
巧夺天工
适可而止
大致
D.走街串巷
巧夺天工
恰如其分
大概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但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就大不一样了,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
B.对于历史义化遗产的欣赏趣味,就大不一样了,相差十万八千里
C.但当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欣赏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大不一样了
D.但有时市美趣味也会大不一样,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B.随着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人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C.随着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D.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据报道,由于大脑不停思考,一些国际象棋顶尖选手在比赛时消耗的热量可多达
6000
卡路里。
于是,有些人突发奇想:
①
?但事实上,大部分大脑的能量都是由“暗地里”进行的那些活动
耗费的,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刺激,大脑仍要消耗大量能量用于支持神经网络处于在线状态。也就
是说,无论思考还是发呆,
②
。最关键的是,大脑能量来源单一,只消耗葡萄糖,用脑强度
越大,
③
,而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有饥饿感,食欲上升,总想吃东西。所以,
减肥还得靠体育运动,而不是坐在家里苦思冥想。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3
分)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胖五”,是中国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
25
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4
吨级的运能力。2019
年
12
月
27
日“胖五”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
空,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本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
备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未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中国载人空间站
等重大航天任务的发射都将由“胖五”承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士官属于志愿兵役制的士兵军衔序列,但不同于义务兵役制士兵,是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的基本骨干、装备和技术保障的一线人才、密切官兵关系的重要纽带。军士长是士官中的高级军衔。
材料二:
最近,“八一勋章”获得者、一级军士长、“导弹兵王”王忠心光荣退休引人关注。他入伍34年,当了30年班长,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参加过1500余次实装操作训练、20多次实弹发射演练,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记错一个数据、损坏一件仪器。
34年来,他先后帮带出320多名优秀操作号手,60多名成为技术尖子或技术骨干。“兵王”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要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就一定会有所作为。”34年,他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部队,从列兵到一级军士长,一个梦想,许下了一生,一个岗位,彰显着忠诚。
你认为王忠心引人关注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原因入手,引出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
分)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说法有误)
2.(3
分)C
(“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韩愈承担起“文
起八代之衰”的重担的原因。)
3.
(3
分)B
(A
项,“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说法绝对。C
项判断绝对,原文是
柳冕曾感慨地承认:
“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
”是说没有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
还是实践了的。D
项,原文说“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
充实的内容”,选项颠倒因果。)
4.D【解析】原文为“有力抓手”,而非“最主要抓手”。故D项不正确。
5.C【解析】“只要……就”关系不对,应为“只有……才”。故C项不正确。
6.①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如鲜明的地域特色、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②当地人们对传统特色要坚守,党委和政府要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③要立足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进行特色小镇建设。
④推动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⑤坚决遏制房地产化倾向。
⑥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7.
(3分)A
(“砸壶”不是体现对传统手艺的突破与创新,而是体现了九爷精益求精追求自我突破的精神。)
8.(6分)(1)山茶湾烧窑制壶历史久远,底蕴丰厚,盛产上乘的制壶原料,有烧制出好茶
壶的官窑。(2)九爷祖上几代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手艺精湛;(3)九爷刻苦用
功,对制壶泥巴有深入研究,能静心,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9.(6分)(1)情节上:李大才的情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突出九爷砸壶在山茶湾产
生了深远影响,对陷入困境的李大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小说情节更加充实、丰富。
(2)形象刻画上: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落魄形象更加衬托出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
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九爷砸壶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
(3)主旨上,小说通过两个既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10.(3
分)D
(A
项,
“隶”在这里是“对劳动人民的贬称”的意思;B
项,序,
“序”在这里是
“按顺序排列”的意思;C
项,“擅”在这里是“独揽,占有”的意思;
)
11.(3
分)C
12.(3
分)
C
(C
项,曲解文意,“文帝听了很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中就升至太中大夫”错,
从原文第一段的文尾和第二段的开头可知,文帝的这个举动是在贾谊献言之前,而不是以后。)
13.(10
分)
(1)
(陈涉)带领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从。(“将”“云”
“赢”
“景”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2)皇上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形。到半
夜,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本”
“具”
“至”
“前席”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14、A.“写出了词人初感春天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有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愁”。起句展现了大好春光,词人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而心生愁绪。
15、比喻新奇,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如眼、梅色如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春光,烘托出萌动的“春心”,使离情更加浓重。
译文: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16.(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空1分,共6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解析】
(1)注意“人迹罕至”“鸟儿飞越”等关键词语。
(2)注意“自述身世后”“全文的主旨”等关键词语的提示。
(3)注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积累的重要性”等提示语的存在。易错字有“峨眉巅”“天涯”“跬步”“至”等。
17.【答案】A
【解析】东奔西跑: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走街串巷: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此处是到处旅游看风景,不一定是到“居民聚集地”,所以此处用“东奔西跑”较为合适。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二者都指技艺十分高超,但前者指人工,也可以自然,后者指人工。此处“鬼斧神工”更为合适。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适可而止: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此处更多强调的是“分”,而非“止”,故“恰如其分”更为合适。
大致:大体上,基本上;大略的内容或情况大约,大概等。大概: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推测;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等。但是大致是在已知的前提下作出的结论性描述;大概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作出的预测性判断。故此处“大致更为合适。因此A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可知,所填句子与前面一句内容不同,因此应用表转折的连词进行连接,B项缺少这个连词,故排除B。语境强调的是面对壮丽河山与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人们的欣赏趣味状况,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形式上与前句保持一致进行衔接较好,故排除C、D。因此A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文化交流”与“增加”、“民众收入”与“频繁”搭配不当。二、第一个分句没有谓语,语意不完整。三、“不同的人类”不合逻辑。A项二、三处未改。B项一三处未改,D项二三处未改。故C项正确。
20.(6
分)①是不是勤动脑就能减肥呢
②大脑耗能的差别不大
③消耗的葡萄糖就越多(每点
2
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3
分)①“胖五”是中国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②第三次的发射取得成功。③意味着我国具
备了探索更远深空的能力。(每点
1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一告诉我们这个人物的身份,无论他的军阶多高,他始终是一名士兵。对于材料二,应该从中提炼出一些主要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立意判断。第一条信息:入伍34年,工作做到几近极致。这大致可以往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方向考虑。第二条信息:34年来,他不保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培养人才。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把个人荣誉融入集体荣誉的意识,这也是一种奉献精神。第三条信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话。这个话题离学生最近,而这句话本身就可以成为观点,相信学生平时应该有这方面的训练。第四条信息:梦想与忠诚。梦想是“有所作为”,忠诚对应的是“岗位”,对应的是部队。可以考虑梦想与成功的关系、热爱与成功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满足写作要求:“你认为王忠心引人关注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原因入手,引出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立意:
1.原因:当了一辈子兵。
观点:(1)小人物也可以做出大事业。
(2)爱岗敬业,不因地位低而自惭形秽。
2.原因:入伍
34
年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观点:(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成绩是奋斗出来的。
3.原因:对自己严格要求。
观点:成绩来自高标准、严要求。
4.原因:他有着梦想与热爱。
观点:(1)有所作为先从梦想开始。
(2)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