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两课时 课件(共19+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两课时 课件(共19+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15:35:12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课时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我爱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北京是怎么过春节的?
腊八蒜
陈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恰好
suàn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fàn



jiào
luò
tuó
qià
去掉了拼音你会读吗?
腊八蒜
陈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恰好
识字游戏
一起来捡松脂球
陈醋
眨眼
通宵
彼此
轿车
骆驼
恰好
燃放
关注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



(店铺)
(铺床)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一读:我快要赶到店铺的时候,一场暴雨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把我淋成了落汤鸡。
.
.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腊月】
【初旬】
【小年】
【庙会】
【娴熟】
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农历十二月。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熟练。
生字广场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我的记忆方法: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加一加

+

=
轿
+

=

?加

+

=

比一比










轿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初六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默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 
日期
活动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一腊八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大扫除、预备年货
贴对联、年画,放鞭炮,守岁
拜年、待客、逛庙会
张灯结彩、放花炮、吃元宵
孩子上学、大人照常做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zhēng)
掺和(chān)
B.玩耍(shuǎ)
分外(fēn)
C.间断(jiàn)
榛子(qín)
D.热闹(lè)
差不多(chā)
·
·
·
·
·
·
·
·
A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D
A.万像更新
灯火通宵
B.截然不同
万不得己
C.悬灯结采
各行各色
D.零七八碎
日夜不绝
3.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C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A.规则
B.制度
C.习惯
D.规律
·
·(共25张PPT)
第二课时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陈醋
饺子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恰好
热情
自傲
鞭炮
间断
截然
一律
彩绘
分外
腊八蒜
摆摊儿
杂拌儿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老规矩”说明腊月初旬开始过春节是老北京人流传下来的习俗,由来已久。
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腊月初旬
腊八
除夕
小年
正年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春节中的重点描写的日子
腊八
除夕
正年初一
正月十五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熬腊八粥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封”意思是封闭,既交代了制作蒜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交代了它能留到过年吃饺子用的原因。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杂拌儿
蜜饯
空竹
第二件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除夕真热闹。
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人们的活动
家家……
男女老少……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截然不同”指除夕的状况与初一的状况完全不同——除夕“闹”,初一“静”。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初一走亲访友,接待客人,以及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孩子们逛庙会的活动。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初一之后,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显示了元宵节的重要。“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春节的前两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排比
从五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详写:
略写:
其他日子的活动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
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意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已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他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
老北京春节庙会——白云观
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经人们的长期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的摊子(多为本观
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白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香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思考:
本文详写了白云观庙会上的哪项活动?略写了哪项活动?
一、理性顺序。
1.梳理全文的主要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九
2.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  )
A.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B.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A
二、新年热闹
1.除夕:除夕这一天的热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贴年画 
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不断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2.元宵节
(1)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元宵节活动的一项是(  )
A.观花灯      B.吃元宵
C.舞狮子      D.放花炮
C
(2)“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这句话中,与“都”意思一样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丰富。
一律
清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