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课件(23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节选)-课件(23张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23: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3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情境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对青少年有着殷殷期盼。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参与“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
齐读课题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年轻的中国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说”是用于议论的,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议论文。
背景简介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生字学习






xiè qián shì tāi

huáng lǚ jiāng

qián
不要写成“目”
识字方法
加一加:月+台=胎

字理识字:

形声字。原指没于水下的活动。
读写学习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
美哉 与国无疆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
美哉 与国无疆
多音字学习

作为 作用

横竖 横线
横行霸道
蛮横
运用
运用
他在一个小作(zuō)坊里工作(zuò)。

作坊
他以蛮横(hènɡ)不讲理闻名乡野,整日横(hénɡ)行霸道。
zuò
zuō
hénɡ
hènɡ
多音字学习

shǎo
shào
少许 多少
少言寡语


shì
似真似幻
似懂非懂
似的
运用
辨析
“少”在表示“年纪小”、“年轻”等意思的时候读shào,在表示数量多少等其他意思的时候读shǎo。

少年 少女
年少有为
黑暗中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远处似(sì)乎传来一阵阵动物的号叫,像是有什么怪物守在路口似(shì)的。
词 语 解 释
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一种凶猛的鸟。
矞矞皇皇:
词 语 解 释
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表示赞叹,相当于“啊”。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
哉: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八荒:
所以。
故: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的地方。
整体感知
自读提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
整体感知
指名朗读指定的段落;
同学点评。
点评要求:1.字音是否准确;
2.节奏停顿是否合理;
3.朗读是否通顺,不磕巴。
整体感知
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是怎样疏通文意的?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文义,以前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是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课堂练习
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少年智则
少年富则
少年强则
国强
国智
国富
课堂练习
  1.“百兽震惶”的 “惶”读huáng ,不读huán。(  )
  2.“地履其黄”的“履”读liǚ , 不是lǚ 。(  )

×
判断对错
布置作业
1.继续读通、读懂课文。
2.找出全文阅读,并读熟。
拓展延伸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拓展延伸
戊戌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