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31 10:5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两弹一星”铸重器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材料一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材料二 1954年9月,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提出,能否在核武器方面给予中国援助,赫鲁晓夫很惊愕说“搞原子弹很费电,把全中国的电力都投进去,也不一定能成。”
材料三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
——新禾 李宪华《科学家故事文库—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
舍家为国
工作条件艰苦
阅读91页人物扫描,思考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我们对待核武器的态度
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2年零8个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国名
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法国
8年零6个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出生
1911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临安
求学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
工程学院 ,同年赴美留学
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1950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
事迹
1950年打算回国
钱学森
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
——金贝儿(美国海军副部长)
,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6年
,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
1970年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学森)》 颁奖词
思考:你从钱学森身上感受到怎样的一种精神?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想一想: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载人航天工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
国家发展科技计划
1997年我国制订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中国贡献”创奇迹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的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禾下能乘凉,你相信吗?
杂交水稻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培育者: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
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治疗疟疾
屠呦呦
青蒿素
1969年:屠呦呦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
1971年: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首次取得30例抗疟治疗成功
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
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
一握,水一升,绞取汁服”,可治“久疟”。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危险人群中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同期。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据估计。2001年以来,因疟疾死亡下降。全球挽救了620万人生命。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党和政府中央政府的重视科技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无私奉献
20世纪 50 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 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百花齐放”新篇章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
原子弹、氢弹、导弹
东方红一号、神舟系列飞船
“两弹一星”铸重器
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中国贡献”创奇迹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花齐放”新篇章
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感谢聆听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