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31 10:4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前引入
美国为什么极力打压封杀华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犀浦大田学校 龙卫民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知晓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深、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概况;
重点:“两弹一星”研究的成就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的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预习课文(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思考: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成就?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它?
3、我国在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团队(两弹)
载人航天团队(一星)
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
方针
成就
莫言
整体感知
两弹一星
含义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武器
原子弹
核导弹
氢弹
东方红
卫星
时间
意义
1964
世界第五
1966
1967
1970
世界第五
代表人物
邓稼先
(1924-1986)
  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他还领导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代表人物
钱学森
(1911-2009)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战略科学家
唯一牺牲的两弹元勋---郭永怀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工作条件艰苦
两弹一星元勋
材料一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问题探究一
帝国主义利用核武器进行威胁,抵制帝国主义的威胁
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影响
载人航天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月探测器送入轨道,“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升入太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遨游太空
袁隆平团队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当代神农---袁隆平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杂交水稻之父”
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解决世界行饥饿问题
屠呦呦和青蒿素
黄花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用作香料、牲畜饲料。黄花蒿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 、黄酮类化合物等。青蒿素,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使命是什么?实验什么时候成功?
治疗疟疾
20世纪70年代
新时代的楷模
南仁东
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
“天眼”之父
黄大年
1958年8月—2017年1月
战略科学家
潘建伟
著名物理学家
“墨子号”首席科学家
文化馆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提出者和时间
影响
促进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创作内容
一、(改革开放前)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作品代表
创作内容
二、(改革开放后)描绘改革开放时代风貌
作品代表
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
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瞻未来。从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即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这是民族、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
思考:
1、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钱学深、袁隆平、屠呦呦、莫言哪些优秀品质?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拓展延伸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共领导下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军事上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把之视为己任,刻苦忍耐;客观:接触外国先进技术融入世界,国家支持,社会对这样学术氛围强力支持。新中国以来科技成就包括保卫国家安全的“两弹一星”,解决温饱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魔稻”、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银河”宇宙,这都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现如今发展建设、加快经济建设,促进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取得更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馆
文化馆
两弹一星团队
载人航天团队
袁隆平团队
屠呦呦团队
方针
成就
莫言
本课小结
主题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