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6讲 运动和力(讲解+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6讲 运动和力(讲解+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31 21:47:10

文档简介

第6讲 运动和力
课标要求
考试细则
【课程内容】1.知道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2.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举例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描述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活动建议】1.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查阅有关牛顿的生平和成就的资料并进行交流。3.探究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
1.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1)描述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速度(1)描述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的单位;(4)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二力平衡(1)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2)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3)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现象;(4)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牛顿第一定律(1)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概述惯性的概念;(3)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一、
核心知识点
1.参照物:平时所说的运动或静止,虽然没有指明参照物,但都有默认的参照物,通常是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等。为了便于研究机械运动,我们可以选取更合适的参照物。机械运动是指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也称运动;若相对于参照物其位置不变,则称为相对静止。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公式v=,其中v、s和t三个量必须指的是同一段运动过程,而且单位要统一。若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则路程(s)和时间(t)应分别为米和秒;若速度(v)的单位是千米/时,则路程(s)和时间(t)应分别为千米和小时。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能够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
4.惯性与运动: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能否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取决于受力情况:①若受力平衡(或不受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②若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则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5.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当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判别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可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或者看受力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
难点
1.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3.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三、
易错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是不一样的。例如:公路旁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树木、房子是运动的。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路程的确定:一般情况下不计运动物体本身的长度,即总路程等于物体的移动距离。当物体的长度相对于移动距离不能忽略时,则总路程应考虑物体的长度。
3.速度大小的比较:比较速度大小有多种方法,除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和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外,还可以根据相关的信息直接得出速度的大小关系,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单位要统一,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单纯的数值比较没有意义。
4.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任何情况下都是具有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有时没有感受到惯性,不是没有,而是没有通过相关现象表现出来。
5.受力分析与状态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未改变,则物体受力平衡。
1.
一列火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隧道,共用了40秒,已知火车长100米,求:
(1)隧道的长;
(2)整列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
解:火车的长l=100米,火车的速度v=72千米/时=20米/秒,整列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40秒,设隧道长为s0。
(1)整列火车通过隧道时火车行驶的路程s=s0+l,且s=vt,即vt=s0+l,所以隧道长s0=vt-l=20米/秒×40秒-100米=700米。
(2)整列火车在隧道里行驶的路程s′=s0-l,且s′=vt′,即vt′=s0-l,所以整列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t′===30秒。
答:(1)隧道长是700米;(2)整列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是30秒。
【试题解析】分析清楚什么是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什么是整列火车在隧道内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如图所示,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从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至车尾离开隧道结束。整列火车在隧道中的时间就是从车尾进入隧道至车头离开隧道的时间。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际情景获取路程、时间等物理量数据的能力,能够借助速度公式进行未知量的计算。
2.
甲、乙两小车在水平面上同时同地反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当两车运动时间均为6秒时,甲、乙两车相距0.9米
B.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D.运动到第6秒时与第2秒时相比,甲、乙两车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
【试题解析】
运动到第6秒的时候,甲车距离起点0.6米,乙车距离起点0.3米,因为它们是同时同地反向运动的,所以,相距0.6米+0.3米=0.9米。由图像可知,甲车速度为0.1米/秒,乙车速度为0.05米/秒。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没有改变,所以,运动状态始终不变。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学生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借助速度公式进行计算与比较,得出结论。
3.
一个木箱漂浮在河中,随平稳的河水向下漂去。在木箱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且同时划向木箱,若两船在静水中划行的速度相等,那么( C )
A.上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处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试题解析】解这道题,许多人习惯上是选河岸为参照物。现在我们也先以河岸为参照物来解这道题。设水流的速度为v0,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则上游小船驶向木箱的速度为v1=v0+v,下游小船驶向木箱的速度v2=v-v0。若两船开始时离木箱的距离为s,则上游的小船追上木箱的时间t1=,整理得t1=;下游小船迎到木箱的时间t2=,整理得t2=,则t2=t1,故两船同时到达木箱。
若我们在解题时能换一个方向思考,以水为参照物,则木箱相对于流水是静止的,两船相对于流水的速度是相同的,都是
v,两船到木箱的距离都是s,所以两船到达木箱的时间t1=t2=。正如一个物体掉在地上,在物体东西两侧相距s的甲、乙两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它走去,他俩到达这个物体的时间是相等的,不会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而使西边的人多花时间,也不使东边的人少花时间,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
点评:从上面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单凭初浅的直觉,不仔细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容易犯错误的。而改变我们习惯的思考方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使复杂问题变得很简洁。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参照物的选取,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速度也存在相对值。
4.
一个热气球吊着一个重物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吊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绳子断开后重物将( D )
A.立即匀速下落
B.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大
C.由于惯性,重物仍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后再下落,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
【试题解析】
绳子断开以前,重物与气球一起上升,具有2米/秒的上升速度,绳子突然断开时,重物由于惯性仍具有2米/秒的上升速度,但重物只受到重力作用,且重力的方向与物体上升的方向相反,所以物体立即开始做减速运动,上升一段距离后,速度减小到零,这时重物达到了最高点,随后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落,由于下落过程中,重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是一致的,所以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研究对象,全面、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惯性与运动的关系。物体能否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取决于受力情况,受力分析是关键。
5.
在水平放置的密闭的玻璃瓶中间有一个气泡,如图所示,当突然用力将玻璃瓶向左推动时,瓶中的气泡将( B )
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保持静止
D.无法判断
【试题解析】本题是一道与惯性现象有关的题目,许多同学一看到题中“气泡”将怎样运动,就会选气泡为研究对象,认为当瓶子受到力的作用向左运动时,气泡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于是气泡将向右运动,而误选为A。
事实上,决定气泡运动方向的原因不是气泡本身,而是瓶内的水。当瓶子向左运动时,瓶内的水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这时水相对瓶子要向右移动,水的移动迫使气泡向左运动,所以正确的选项应是B。
当然这道题也可以这样去考虑:瓶中的水和气泡都有惯性,当瓶向左移动时,它们都要保持静止。但由于水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量,水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所以当水向右移动,而挤压气泡时,就迫使惯性很小的气泡向左运动。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6.
小明经常与同学进行爬杆比赛,如图甲,在某次比赛中,小明向上爬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但他所受摩擦力—时间图像漏画了一部分(如图丙),若将其补充完整,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C )
A.
B.
C.
D.
【试题解析】由题意知,人爬杆时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由图乙可知:0~t1时间内,人加速向上运动,所以F>G;t1~t2时间内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G;t2~t3时间内人在减速向上运动,F<G;
由以上分析t1~t2时间内,摩擦力应不变;分析可知,0~t1时刻受到的摩擦力最大,t2~t3时间内受到的阻力最小,t1~t2时间内受到的阻力处于二者之间,故C正确。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力与运动的关系,平衡力对应平衡状态,非平衡力对应运动状态改变。
7.
如图所示,在皮带传送装置将工件M从下方匀速地送到上方的过程中,工件M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答案】
【试题解析】
有些同学看到工件从下方“匀速”送到上方,就错误地认为工件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是传送带的支持力,并认定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工件做匀速运动。他们的分析错在哪儿呢?他们没有注意到工件受到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传送带的支持力是垂直于传送带向上的,这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大小也不相等,彼此不能互相平衡。因此,工件在传送带上存在着一个向下滑的趋势,工件没有向下滑的原因是工件还受到传送带作用在它上面的静摩擦力,正是这个静摩擦力才使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向上匀速运动。所以工件一共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G、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这三个力互相平衡,受力示意图如下图。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分析受力,并作出示意图的能力。
8.
如图所示,A、B两物体所受重力都等于10
N,同时有F=1
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和B上。A和B均静止,则地面对B和B对A的摩擦力分别为( C )
A.10
N 1
N 
B.1
N 10
N
C.0
N 1
N  
D.0
N 2
N
【试题解析】
物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受力平衡。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1
N,则必受到B对A的向左的静摩擦力1
N;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也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因此,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拉力F=1
N和向右的摩擦力1
N,故可得地面对B没有摩擦力。此题也可以将A、B看作一个整体,受到向右、向左各1
N的拉力,所以,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0。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受力分析的对象选择。当出现多个物体的系统时,需要整体受力分析与单一受力分析。第
6讲 运动和力
1.按我国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C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
C.紧急刹车
D.突然启动
2.下列四种情况下,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C )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B.飞行在空中的子弹
C.握住竖直竹竿匀速上爬的人 
D.在斜坡加速溜坡的自行车
3.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冲刺后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B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5.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D )
6.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小明用剪刀将图中静止的薄塑料片从中间剪断,他要研究的是这两个力是否( C )
A.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大小相等
7.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直尺击打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下面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B )
A.直尺打出塑料片前,鸡蛋和塑料片都是静止的
B.直尺击打塑料片时,塑料片失去惯性,由静止变为运动,飞了出去
C.鸡蛋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
D.塑料片飞出后,鸡蛋失去了塑料片的支持力,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杯中
9.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桨
B.以龙舟上的鼓为参照物,龙舟是运动的
C.龙舟漂浮静止时没有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是因为龙舟具有惯性
10.大游轮向东匀速直线行驶,小金面朝游轮前进方向,在游轮上的A位置竖直向上起跳,落下时的位置在(不计空气阻力)( C )
A.A位置的东侧
B.A位置的西侧
C.A位置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小明用饮料罐代替小车,文件夹当成斜面,探究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关于本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D )
A.饮料罐从相同高度滚下,是为了保证它刚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B.饮料罐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和接触面之间有摩擦
C.饮料罐在水平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该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12.为了研究摆锤的摆动,小明用细绳把摆锤悬挂起来,将摆锤从A点静止释放,利用频闪照相技术拍摄摆锤在相同时间间隔的位置(如图)。
(1)摆锤到达最高点B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否__。
(2)小明发现摆锤从A点到O点时速度越来越大,他从照片中获得的证据是__摆锤相邻位置间隔越来越大__。
13.张老师的质量大约为60
kg,他用1
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推着小车以较快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用的推力应该__等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N。
14.将一只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先后经过A、B两个位置。已知小球在A、B两个位置的速度分别为2米/秒、0。
(1)如果小球向上运动到达A点时,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此后小球将做什么运动?
保持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小球向上运动到达B点时,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此后小球将做什么运动?
保持静止状态。
15.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到达终点时,乙还距终点10米。若让甲从起跑线向后退10米,甲、乙同时起跑,则__甲__先到达终点。要让甲、乙同时起跑,同时到达终点,则乙应从起跑线前移__10__米。
16.现在高速公路上不仅有即时测速,还有区间测速,即在某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监控点,根据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测算车辆有无超速。在如图所示限速要求的高速公路上,第一个监控点测得某辆小车于8:10以120千米/时的速度通过,相距30千米的第二个监控点于8:22测得该小车以118千米/时的速度通过。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小车行驶途中是否超速。
解:s=30千米,t=0.2小时,
v===150千米/时
>120千米/时。
故该小车行驶途中超速。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B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2.一个人坐在轮船上,相对于轮船向上抛出一个皮球,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皮球落在人的正前方,则说明船在做( C )
A.匀速直线运动
B.加速直线运动
C.减速直线运动
D.曲线运动
3.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某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根绳子穿过内壁和端口均光滑的空心圆筒,绳子上端系一金属球,下端与装有皮球的网袋连接。转动空心圆筒,使金属球转动(如图)。随着转速加大,网袋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金属球转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B.网袋静止时,它受到的总重力与它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金属球转动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与绳子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实验表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
4.如图所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与一木块左端相连,木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纸面)向右运动时,就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下图中①和②是打点计时器先后打出的两条纸带,与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木块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那么( B )
A.F1B.F1=F2,v1C.F1=F2,v1>v2
D.F1>F2,v1>v2
5.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D )
A.两同学在距离甲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前10分钟内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6.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向跳得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跳得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向跳得最近
D.朝各个方向跳得都一样远
7.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B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8.站在静止汽车上的乘客,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要向后倾倒,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下面五句话,这五句话叙述的正确顺序是( D )

汽车突然启动 ②
乘客的身体向后倾倒 ③
乘客与汽车都处于静止状态 ④
乘客的身体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 ⑤
乘客的脚受到底板的作用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A.①④⑤②③
B.③⑤①②④
C.③④①⑤②
D.③①⑤④②
9.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作用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10.放在一辆足够长的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计空气阻力)( A )
A.一定不相碰
B.一定相碰
C.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不相碰
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不相碰
11.将重力均为G的两磁环A、B套在光滑的塑料架上,磁环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A、B两环所受的支持力分别为FA、FB,则( C )
A.FA=G,FB=G
B.FA=2G,FB=2G
C.FA=G,FB=2G
D.FA=2G,FB=G
12.如图所示,木块A上放置4个50
g的砝码,细线的另一端B处挂着4个50
g的钩码。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A、B处各拿走一个砝码或钩码,则物体A将( B )
A.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速度逐渐增大
D.无法判断
13.小敏利用“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的性质,设计了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a)所示,电源、电流表、定值电阻和压敏电阻由导线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中间放置一个可活动的绝缘球,压敏电阻不受力时,电流表示数为I0,小车运动状态变化会引起电流表示数变化。如图(b)所示是某次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时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该次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C )
A.0到t1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大
B.t1到t2时间内,小车速度不变
C.t2到t3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大
D.t3到t4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小
1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
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为
0.5
N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0.5__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
0.6
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做匀速运动;当小盘内放上重为0.7
N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此时木块做__加速__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0.6__N;小盘内放0.7
N的砝码,用力F拉着木块向左运动,至少需要__1.3__N的拉力。
15.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图甲),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
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
(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图乙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如图所示
答图
(2)s=×10秒×10米/秒+50秒×10米/秒
=550米。
16.火车站的自动扶梯用36秒可把站在扶梯上的旅客送上楼;如果扶梯不动,旅客沿扶梯走上楼需要1分48秒。若旅客沿开动的扶梯走上楼,需要__27__秒。
17.小明乘坐速度为90千米/小时的小轿车从杭州到上海,途中迎面开来了一列有45节车厢的火车,小明观察到火车的车头和车尾通过他身边的时间经历了12秒,若每节车厢的长度均为20米,问两车交会时火车的速度多大?
解:90千米/小时=25米/秒,
设火车的速度为v,
根据t=,得:12秒=,
v=50米/秒。
即火车的速度为50米/秒。
18.一小船运载着木材逆水行驶,经过某桥下时,一根木料落入流水中,15分钟后船工才发觉此事,立即返回找寻,在桥下游2.5千米处遇到落水木料。设水流和小船划行的速度是匀速的,试问:
(1)小船返程寻找木料所用时间是多少?
(2)水流速度是多大?
解:(1)以水为参照物,15分钟后掉头找木料,故15分钟可以追上木料。
(2)木料的速度即为水速,
v==≈1.39米/秒。
19.一列队伍长120米,在队伍行进时,通讯员从队尾赶到队伍的最前端,然后又立即返回队尾。若这段时间内队伍前进了288米,队伍及通讯员的速度大小始终不变,那么这段时间内通讯员行走的路程是多少?
解:设通讯员的速度为v1,队伍的速度为v2。
通讯员从队尾赶到队伍最前端,此时通讯员比队伍多走了120米,
设这个过程用时为t1,t1==。
然后又立即返回队尾,这个过程中,通讯员和队伍走的路程之和为120米,
这个过程用时为t2,t2==。
这段时间内队伍前进了288米,
s2=v2(t1+t2),
即288米=v2,
求得=,或=-(舍去),
故通讯员在全过程中的路程为:
s1=v1(t1+t2),根据=,
得:s1=s2=432米。
即这段时间内通讯员行走的路程是432米。第
6讲 运动和力
1.按我国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
C.紧急刹车
D.突然启动
2.下列四种情况下,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B.飞行在空中的子弹
C.握住竖直竹竿匀速上爬的人 
D.在斜坡加速溜坡的自行车
3.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冲刺后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5.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6.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小明用剪刀将图中静止的薄塑料片从中间剪断,他要研究的是这两个力是否(  )
A.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大小相等
7.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直尺击打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下面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直尺打出塑料片前,鸡蛋和塑料片都是静止的
B.直尺击打塑料片时,塑料片失去惯性,由静止变为运动,飞了出去
C.鸡蛋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
D.塑料片飞出后,鸡蛋失去了塑料片的支持力,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杯中
9.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桨
B.以龙舟上的鼓为参照物,龙舟是运动的
C.龙舟漂浮静止时没有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是因为龙舟具有惯性
10.大游轮向东匀速直线行驶,小金面朝游轮前进方向,在游轮上的A位置竖直向上起跳,落下时的位置在(不计空气阻力)(  )
A.A位置的东侧
B.A位置的西侧
C.A位置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小明用饮料罐代替小车,文件夹当成斜面,探究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关于本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饮料罐从相同高度滚下,是为了保证它刚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B.饮料罐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和接触面之间有摩擦
C.饮料罐在水平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该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12.为了研究摆锤的摆动,小明用细绳把摆锤悬挂起来,将摆锤从A点静止释放,利用频闪照相技术拍摄摆锤在相同时间间隔的位置(如图)。
(1)摆锤到达最高点B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__。
(2)小明发现摆锤从A点到O点时速度越来越大,他从照片中获得的证据是____。
13.张老师的质量大约为60
kg,他用1
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推着小车以较快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用的推力应该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N。
14.将一只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先后经过A、B两个位置。已知小球在A、B两个位置的速度分别为2米/秒、0。
(1)如果小球向上运动到达A点时,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此后小球将做什么运动?
(2)如果小球向上运动到达B点时,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此后小球将做什么运动?
15.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到达终点时,乙还距终点10米。若让甲从起跑线向后退10米,甲、乙同时起跑,则____先到达终点。要让甲、乙同时起跑,同时到达终点,则乙应从起跑线前移____米。
16.现在高速公路上不仅有即时测速,还有区间测速,即在某一路段上设置两个监控点,根据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测算车辆有无超速。在如图所示限速要求的高速公路上,第一个监控点测得某辆小车于8:10以120千米/时的速度通过,相距30千米的第二个监控点于8:22测得该小车以118千米/时的速度通过。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小车行驶途中是否超速。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2.一个人坐在轮船上,相对于轮船向上抛出一个皮球,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皮球落在人的正前方,则说明船在做(  )
A.匀速直线运动
B.加速直线运动
C.减速直线运动
D.曲线运动
3.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某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根绳子穿过内壁和端口均光滑的空心圆筒,绳子上端系一金属球,下端与装有皮球的网袋连接。转动空心圆筒,使金属球转动(如图)。随着转速加大,网袋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金属球转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B.网袋静止时,它受到的总重力与它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金属球转动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与绳子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实验表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
4.如图所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与一木块左端相连,木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纸面)向右运动时,就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下图中①和②是打点计时器先后打出的两条纸带,与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木块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那么(  )
A.F1B.F1=F2,v1C.F1=F2,v1>v2
D.F1>F2,v1>v2
5.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在距离甲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前10分钟内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6.在一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游轮上,某同学朝各个方向用相同的力进行立定跳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向跳得最远
B.朝与游轮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跳得最远
C.朝与游轮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向跳得最近
D.朝各个方向跳得都一样远
7.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8.站在静止汽车上的乘客,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要向后倾倒,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下面五句话,这五句话叙述的正确顺序是(  )

汽车突然启动 ②
乘客的身体向后倾倒 ③
乘客与汽车都处于静止状态 ④
乘客的身体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 ⑤
乘客的脚受到底板的作用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A.①④⑤②③
B.③⑤①②④
C.③④①⑤②
D.③①⑤④②
9.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作用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10.放在一辆足够长的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计空气阻力)(  )
A.一定不相碰
B.一定相碰
C.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不相碰
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不相碰
11.将重力均为G的两磁环A、B套在光滑的塑料架上,磁环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A、B两环所受的支持力分别为FA、FB,则(  )
A.FA=G,FB=G
B.FA=2G,FB=2G
C.FA=G,FB=2G
D.FA=2G,FB=G
12.如图所示,木块A上放置4个50
g的砝码,细线的另一端B处挂着4个50
g的钩码。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A、B处各拿走一个砝码或钩码,则物体A将(  )
A.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速度逐渐增大
D.无法判断
13.小敏利用“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的性质,设计了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a)所示,电源、电流表、定值电阻和压敏电阻由导线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中间放置一个可活动的绝缘球,压敏电阻不受力时,电流表示数为I0,小车运动状态变化会引起电流表示数变化。如图(b)所示是某次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时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该次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0到t1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大
B.t1到t2时间内,小车速度不变
C.t2到t3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大
D.t3到t4时间内,小车速度变小
1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
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为
0.5
N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
0.6
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做匀速运动;当小盘内放上重为0.7
N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此时木块做____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N;小盘内放0.7
N的砝码,用力F拉着木块向左运动,至少需要____N的拉力。
15.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图甲),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
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
(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图乙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火车站的自动扶梯用秒可把站在扶梯上的旅客送上楼;如果扶梯不动旅客沿扶梯走上楼需要分秒。若旅客沿开动的扶梯走上楼需要____秒。
17.小明乘坐速度为90千米/小时的小轿车从杭州到上海,途中迎面开来了一列有45节车厢的火车,小明观察到火车的车头和车尾通过他身边的时间经历了12秒,若每节车厢的长度均为20米,问两车交会时火车的速度多大?
18.一小船运载着木材逆水行驶,经过某桥下时,一根木料落入流水中,15分钟后船工才发觉此事,立即返回找寻,在桥下游2.5千米处遇到落水木料。设水流和小船划行的速度是匀速的,试问:
(1)小船返程寻找木料所用时间是多少?
(2)水流速度是多大?
19.一列队伍长120米,在队伍行进时,通讯员从队尾赶到队伍的最前端,然后又立即返回队尾。若这段时间内队伍前进了288米,队伍及通讯员的速度大小始终不变,那么这段时间内通讯员行走的路程是多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