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讲 物质的密度(讲解+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讲 物质的密度(讲解+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02 12:14:31

文档简介

第四篇 物质科学(二)
第1讲 物质的密度
课标要求
考试细则
【课程内容】了解物体有质量,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活动建议】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知道物质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概念。2.会应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有关计算。3.记住水的密度1.0×103千克/米3和水银的密度13.6×103千克/米3。4.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温度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等因素无关。
3.测固体密度:(1)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3)把固体浸没在量筒中的水里,记下水面所对应的刻度V2;(4)得出固体的密度为ρ=。
4.测液体密度:(1)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2)把烧杯中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3)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4)液体的密度ρ=。
5.易错分析: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这点较好理解。而同一种物质,密度也会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变化,再进行比较。
下面列举几种密度变化的例子:
(1)热胀冷缩现象较为明显的液体和气体,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液体和气体的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水在4℃左右密度最大;再如热气球中的气体,因为相同质量下,气体膨胀体积较大,而密度比常温下小。固体因为热胀冷缩现象不大明显,平时我们一般不考虑固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气体物质的密度改变情况更多,同一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①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不变,如往里打入气体,气体质量变大,密度增大;往外抽气,气体质量变小,密度变小。②
同一质量的气体,压缩气体体积时,气体密度增大。
1.
一块铁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C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将它轧成薄铁片
C.将它切掉一个角 
D.将它从地球运到月球
【试题解析】
A、B、D选项中铁块分别发生了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铁块所含物质(铁)的多少不影响。铁块被切掉一角,则铁块所含的物质(铁)就减少了,或者说铁块含有的铁原子就减少了,因此其质量也减少。
【命题意图】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
学过天平使用的知识后,好奇的小明想用家中的一架旧天平称一个鸡蛋的质量。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调节。他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平衡螺母,指针总略偏向分度盘右侧,于是他在天平的左盘中放入几粒米后重新调节平衡并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鸡蛋的质量__等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1
g。
【试题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当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时,说明右侧力和力臂的乘积较大,故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左侧力和力臂的乘积变大或右侧力和力臂的乘积减小使天平平衡。在左盘中放入几粒米来调节天平平衡,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不影响后面的测量。
【命题意图】
天平是一种等臂杠杆,此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利用杠杆平衡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3.
(1)根据甲图可获取到哪些信息?
【答案】__A物质的物体质量为10克时其体积为4立方厘米,或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不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或这四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是A>B>C>D等。__
(2)乙图中的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__质量__,其值为__12g__。阴影面积的大小表示__该物体的质量是12g__。
【试题解析】
甲图中,通过找A、B、C三条直线上的点,可以计算出三种物质的密度。也可以通过画横竖线条,比较相同质量时的体积关系或相同体积的质量关系。乙图中,横坐标为体积,纵坐标为密度,面积是体积乘于密度,那就是质量,再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计算出质量为12g。
【命题意图】
本题的第一问较为开放,考查学生能否从坐标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在读坐标图时,可以找出一个点的信息、一条线中各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线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即可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找关系。第二个问题考查线段与线段组成面的含义,涉及面积对应的物理量、物理量的大小等。
4.
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花岗岩的密度,取一小石块样品。
(1)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__42.2__g。
(2)测小石块的体积,将小石块缓缓地放入装有45
mL水的量筒,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为__15__cm3。
(3)计算花岗岩的密度ρ≈__2.8×103__kg/m3。(保留一位小数)
(4)若将步骤(1)(2)顺序对调,则测量的结果将__偏大__。
(5)如果小石块放入后俯视读取体积,则测量的密度将__偏小__。
【试题解析】
最后两小题是比较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关系。若将步骤(1)(2)顺序对调,即先测量体积后测量质量,取出小石块时会有水附着在上面,导致质量的测量值偏大,引起密度测量值偏大。小石块放入后俯视读取体积,导致总体积测量值偏大,即小石块体积测量值偏大,引起密度测量值偏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密度的测量原理和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一道测量固体密度的常规题。
5.小欣手头上有完全相同的1元硬币10枚,为了测出其中一枚硬币的密度,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器材有空金属筒、量杯和水。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10枚硬币全部放入水中,此时量杯中水面处刻度如图所示;

将10枚硬币放入金属筒中,让金属筒漂浮在量杯中,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
53mL;

将空金属筒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杯中,让其漂浮,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22mL。
(1)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_③②①__(只填序号)。
(2)由实验可知硬币的密度ρ=__7.75×103__kg/m3。
(3)实验中,小欣运用了下列哪些实验方法?__BD__(填字母序号)。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累积法
【试题解析】
(1)要测量硬币的密度必须测量硬币的质量和体积,硬币的体积可通过实验步骤③、①中量杯的示数差计算,硬币的质量可通过实验步骤③、②中量杯的示数差计算,为防止水对硬币重力的影响,所以合理的实验顺序是:③②①。
(2)10枚硬币的总体积:V=26mL-22mL=4cm3,10枚硬币放在金属筒中排开水的总体积:V排=53mL-22mL=31mL=31×10-6m3,10枚硬币所受的浮力:F浮=G排=ρ水gV排=1×103kg/m3×10N/kg×31×10-6m3=0.31N。10枚硬币所受的重力大小为:G=F浮=0.31N。
10枚硬币的质量为:
m===0.031kg,
物体的密度:
ρ===7.75×103kg/m3
(3)实验中,由于一枚硬币的质量体积较小,故通过测量10枚硬币来减小测量误差,使用了累积法;由于硬币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通过测量硬币排开水的体积进行间接测量,采用了转换法。
【命题意图】
本题结合了浮力的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测量密度的多种方法,以及考查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理解。
6.
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铝=2.7×103千克/米3)
铝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00cm3,空心部分灌满水时球的总质量是6400g。
【答案】
铝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00cm3,空心部分灌满水时球的总质量是6400g。
【试题解析】
(1)求出物体的平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则为实心,若ρ物体<ρ物质则为空心。(2)求出相同质量下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物体则为实心,若V物质【命题意图】
判断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1)求出物体的平均密度;(2)求出相同质量下物质的体积;(3)求出相同体积下物质的质量。第1讲 物质的密度
1.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为(  )
A.
B.
C.
D.
2.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56.9cm3,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52.5cm3和96.5cm3,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
A.1∶8
B.1∶9
C.1∶10
D.1∶11
3.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装满水总质量是700g,现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kg,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为1410g。则该金属可能是(  )
A.铁
B.铝
C.铜 
D.以上三种金属都有可能
4.有A、B、C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400g、60g,体积分别为
16cm3、50
cm3、12
cm3。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C球一定为空心 
B.A球和B球一定为实心
C.A球一定为空心 
D.该材料的密度为5g/cm3
5.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6.小敏为了测量一实心塑料小球的密度,先用天平测出塑料小球的质量m。再用量筒测量塑料小球的体积,选用了石块来助沉。先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V1,用细线拴一石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然后将石块和塑料小球拴在一起,没入水中,测出水面对应刻度为V3。若不考虑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则塑料小球的密度应为(  )
A.m/(V3-V1)
B.m/(V2-V1)
C.m(V3-V2-V1)
D.m/(V3-V2)
7.将一小物块A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72g的水溢出;再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64g的酒精溢出。则A在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N,A的体积是____cm3,A的密度是____g/c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
8.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液体密度为____,容器的质量为____。
实验次数
1
2
3
4
液体体积/cm3
5.8
7.9
16.7
35.1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g
10.7
12.8
21.6
40.9
9.某实验小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0”刻度上,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旋母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g/cm2;
(3)如果他们在操作(1)过程中,只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后,便直接测量质量,由此测得小石块的密度比真实值____。
10.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1)①
先把天平放在____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发现横梁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填“左”或“右”)调。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2)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____。
(3)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物理量
m1/g
V1/cm3
V2/cm3
m2/g
干燥软木塞的密度ρ木/(g·cm-3)
测量值
6
370
____
____
____
(4)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
11.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5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中水和石块总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克。求:
(1)溢出水的体积;
(2)石子的质量;
(3)石子的密度。
12.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之后,小军做了以下实验。


(1)他先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酒精的密度,将天平放在____
上,把游码移到____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为了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填“右”或“左”)调。
(2)接下来,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酒精,测出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为____g。将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量筒中酒精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为____mL。又测得剩余酒精和烧杯的总质量为30g,则酒精的密度为____kg/m3。
(3)小军测出酒精的密度之后,又想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线和足量的水(密度用ρ水表示)来测量一个小石块的密度,设计步骤如下:

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为G;

____;

石块的体积V石=___;(用本题中的字母表示)

石块的密度ρ石=__水__。(用本题中的字母表示)
1.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如图所示,已知甲图中的液重大于乙图中的液重,因此可以肯定(  )
A.甲图中的液体密度大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B.甲图中的液体密度小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C.甲图中的液体密度等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D.上述三种答案都可能出现
2.一铜瓶内储有密度为ρ的压缩气体,若从瓶内放出一半质量气体,则余下气体密度将(  )
A.仍为ρ
B.变为
C.变为2ρ
D.变为
3.厚度相同的一小块铜片和一小块铁片,分别放在调整好了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则铜片和铁片的面积之比S铜∶S铁等于(  )
A.1∶1
B.79∶89
C.89∶79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4.用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装满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和乙,甲杯中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乙杯中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和ρ2,且ρ1<ρ2。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若甲、乙两杯内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则(  )
A.m甲<m乙
B.m甲=m乙
C.m甲>m乙
D.无法确定
5.三种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液体,其密度分别为ρ1、ρ2、ρ3,把它们均匀混合在一起,设总体积不变,则混合液体的密度ρ=___。
6.粗测一高度为L的酒瓶的容积,办法是先测出瓶的直径D,再倒入部分的水(大半瓶水,正立时近弯处),如图所示,测出水面高度L1,然后堵住瓶口,将瓶倒置,测出水面高度L2,则瓶的容积为___。
7.一个铁塑像的质量是790kg,如果改用花岗石来做这个塑像,像的质量可以比原来减少____kg。(铁的密度为7.9×103kg/m3,花岗石密度为2.6×103kg/m3)
8.一尊大理石人像的高度是质量为50kg的人的高度的两倍,若大理石的密度为2.7×103kg/m3,可以估算这尊石像的质量大约是____kg。
9.有密度分别为ρ1、ρ2的两种液体各m千克,只用这两种液体,分别可配制成混合密度为①混=、②ρ混′=的两种混合液各多少千克?(已知ρ1>ρ2,混合前后液体的总体积不变)
10.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设计并进行了河水含沙量的研究。
第一阶段是理论分析:分别以ρ水、ρ沙、ρ泥水表示水、泥沙、泥沙水的密度,以x表示每立方米泥沙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称作含沙量),导出了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作出了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的图像。
第二阶段是实验验证:在一个量筒里放入一定量干燥的黄土,再倒入一定量的清水,计算出含沙量x,并测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接着再多次加入清水配制成不同密度的泥沙水,进行同样的计算和测量,由此得出ρ泥水与x的多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表示泥沙水的密度与含沙量关系的ρ泥水-x图像。他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是实际测量:在一次山洪冲刷地面时,他们采集了40L的水样,称出其总质量为
40.56kg。此前已经测出干燥的泥沙的密度ρ沙:2.4×103kg/m3,于是求出了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
(1)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导出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作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图像的草图。
(2)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三阶段的计算工作,求出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
11.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两种互不相溶且界限分明的液体,密度分别为ρ1、ρ2。将一圆柱体放入容器中,圆柱体的密度为ρ3。静止时圆柱体的上表面到分界线的距离为l1,如图1所示。将第一个圆柱体取出,再将另一形状与体积完全相同,但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放入容器中,静止时圆柱体的上表面到分界线的距离为l2,如图2所示,求后一圆柱体密度。
12.江边有条石
598块,每块条石长
1米、宽
0.5米、高
0.4米,石头的密度为
2.2×103千克/米3,要把这些条石运到下游某处修建拦河坝。现在用最大载货量为
10吨的木船装运这些条石,需要多少只木船才能一次把全部条石运完?第1讲 物质的密度
1.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为( C )
A.
B.
C.
D.
2.阿基米德采用排水法解决了王冠掺假问题。现有一个金和银做成的王冠,用排水法测量出其体积为56.9cm3,若与王冠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和纯银块的体积分别为52.5cm3和96.5cm3,则王冠中银的质量和金的质量之比为( B )
A.1∶8
B.1∶9
C.1∶10
D.1∶11
3.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装满水总质量是700g,现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kg,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为1410g。则该金属可能是( C )
A.铁
B.铝
C.铜 
D.以上三种金属都有可能
4.有A、B、C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400g、60g,体积分别为
16cm3、50
cm3、12
cm3。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C球一定为空心 
B.A球和B球一定为实心
C.A球一定为空心 
D.该材料的密度为5g/cm3
5.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C )
A.3∶4
B.4∶3  
C.2∶1
D.1∶2
6.小敏为了测量一实心塑料小球的密度,先用天平测出塑料小球的质量m。再用量筒测量塑料小球的体积,选用了石块来助沉。先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V1,用细线拴一石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然后将石块和塑料小球拴在一起,没入水中,测出水面对应刻度为V3。若不考虑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则塑料小球的密度应为( D )
A.m/(V3-V1)
B.m/(V2-V1)
C.m(V3-V2-V1)
D.m/(V3-V2)
7.将一小物块A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72g的水溢出;再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A静止后,有64g的酒精溢出。则A在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__0.72__N,A的体积是__80__cm3,A的密度是__0.9__g/c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
8.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液体密度为__1g/cm3__,容器的质量为__4.9g__。
实验次数
1
2
3
4
液体体积/cm3
5.8
7.9
16.7
35.1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g
10.7
12.8
21.6
40.9
9.某实验小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0”刻度上,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旋母向__左__(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石块的密度为__2.9__g/cm2;
(3)如果他们在操作(1)过程中,只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后,便直接测量质量,由此测得小石块的密度比真实值__偏小__。
10.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1)①
先把天平放在__水平__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发现横梁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右__(填“左”或“右”)调。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2)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__将潮湿的软木塞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__。
(3)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物理量
m1/g
V1/cm3
V2/cm3
m2/g
干燥软木塞的密度ρ木/(g·cm-3)
测量值
6
370
__400__
__16__
__150__
(4)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__可在具有吸水性的物质的外部包一层薄保鲜膜,再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__。
11.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5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中水和石块总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克。求:
(1)溢出水的体积;
(2)石子的质量;
(3)石子的密度。
解:(1)溢出水的质量:m溢=m1-m3=250g-200g=50g,溢出水的体积:
V溢===50cm3;
(2)石子的质量:m石=m2-m3=300g-200g=100g;
(3)∵石子完全浸没水中,∴石子的体积V石=V排=50cm3,石子的密度:
ρ石===2g/cm3。
12.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之后,小军做了以下实验。


(1)他先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酒精的密度,将天平放在__水平桌面__
上,把游码移到__标尺左端的零刻线__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为了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右__(填“右”或“左”)调。
(2)接下来,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酒精,测出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为__62__g。将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量筒中酒精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为__40__mL。又测得剩余酒精和烧杯的总质量为30g,则酒精的密度为__0.8×103__kg/m3。
(3)小军测出酒精的密度之后,又想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线和足量的水(密度用ρ水表示)来测量一个小石块的密度,设计步骤如下:

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为G;

__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时的拉力F__;

石块的体积V石=____;(用本题中的字母表示)

石块的密度ρ石=__
ρ水__。(用本题中的字母表示)
1.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如图所示,已知甲图中的液重大于乙图中的液重,因此可以肯定( D )
A.甲图中的液体密度大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B.甲图中的液体密度小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C.甲图中的液体密度等于乙图中的液体密度
D.上述三种答案都可能出现
【解析】
由m=ρ
V可得:因甲图中液体质量大于乙图中的液体质量,而由图可知,甲图中体积大于乙图中体积。故若密度相等,则甲中质量一定大于乙中质量;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甲的质量更要大于乙的质量;若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也有可能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选D。
2.一铜瓶内储有密度为ρ的压缩气体,若从瓶内放出一半质量气体,则余下气体密度将( B )
A.仍为ρ
B.变为
C.变为2ρ
D.变为
【解析】
从瓶内放出一半质量的气体,那么瓶内剩余气体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一半;但由于是一只钢瓶内的气体,所以放出一半质量的气体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仍是一只钢瓶的体积,体积并没有变化;根据ρ=m/V可知,瓶内剩余气体的密度只有原来的一半,也就是ρ/2,故选B。类似的有两个题目容易混淆,注意区分:(1)氧气瓶内有一定质量的封闭氧气被压缩,氧气的质量、体积、密度如何变化。(不变;变小;变大)(2)氧气瓶内有一定质量的封闭气体,用掉一半,氧气的质量、体积、密度如何变化。(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体积不变;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3.厚度相同的一小块铜片和一小块铁片,分别放在调整好了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则铜片和铁片的面积之比S铜∶S铁等于( B )
A.1∶1
B.79∶89
C.89∶79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
∵把铁片和铜片放在调整好了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
∴m铜=m铁,∵ρ=,∴V铜∶V铁=∶=ρ铁∶ρ铜,∵V=Sh,厚度h相同,∴S铜∶S铁=∶=V铜∶V铁=ρ铁∶ρ铜=7.9g/cm3∶8.9g/cm3=79∶89,故选B。
4.用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装满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和乙,甲杯中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乙杯中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和ρ2,且ρ1<ρ2。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若甲、乙两杯内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则( A )
A.m甲<m乙
B.m甲=m乙
C.m甲>m乙
D.无法确定
【解析】
设杯子的容积为V,两液体的密度为ρ1、ρ2,则甲杯:两液体的质量均为m甲,杯子中液体的体积V=+=×,乙杯:两液体的体积均为,m乙=(ρ1+ρ2)=××(ρ1+ρ2)=m甲×=m甲eq
\f(ρ+ρ+2ρ1ρ2,4ρ1ρ2),∵m乙-m甲=m甲×eq
\f(ρ+ρ+2ρ1ρ2,4ρ1ρ2)-m甲=m甲×eq
\b\lc\(\rc\)(\a\vs4\al\co1(\f(ρ+ρ+2ρ1ρ2,4ρ1ρ2)-1))=m甲×
>0,∴m乙>m甲,故选A。
5.三种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液体,其密度分别为ρ1、ρ2、ρ3,把它们均匀混合在一起,设总体积不变,则混合液体的密度ρ=____。
【解析】
设每种液体的质量均为m,则密度为ρ1的液体的体积V1=,密度为ρ2的液体的体积V2=,密度为ρ3的液体的体积V3=,则混合液的体积V总=V1+V2+V3=++=;混合液的总质量m总=3m,所以混合液的密度ρ混==3m×=。
6.粗测一高度为L的酒瓶的容积,办法是先测出瓶的直径D,再倒入部分的水(大半瓶水,正立时近弯处),如图所示,测出水面高度L1,然后堵住瓶口,将瓶倒置,测出水面高度L2,则瓶的容积为____。
【解析】
酒瓶的底面积为S=,瓶中水的体积V水=SL1=,瓶中空气体积V空=S(L-L2)=,酒瓶的容积为V瓶=V水+V空=+=,故答案为:。
7.一个铁塑像的质量是790kg,如果改用花岗石来做这个塑像,像的质量可以比原来减少__530__kg。(铁的密度为7.9×103kg/m3,花岗石密度为2.6×103kg/m3)
【解析】
铁塑像的体积V铁===0.1m3,如果改用花岗石来做这个塑像的体积等于铁塑像的体积,V铁=0.1m3,所以改用花岗石来做这个塑像的质量为m花岗岩=ρ花岗岩V铁=2.6×103kg/m3×0.1m3=260kg,减少的质量Δm=m铁-m花岗岩=790kg-260kg=530kg。
8.一尊大理石人像的高度是质量为50kg的人的高度的两倍,若大理石的密度为2.7×103kg/m3,可以估算这尊石像的质量大约是__1
080__kg。
【解析】
人的体积V===0.05m3;石像的体积是人体积的8倍,石像的体积V像=8V=8×0.05m3=0.4m3;石像的质量m=ρV像=2.7×103kg/m3×
0.4m3=1
080kg。
9.有密度分别为ρ1、ρ2的两种液体各m千克,只用这两种液体,分别可配制成混合密度为①混=、②ρ混′=的两种混合液各多少千克?(已知ρ1>ρ2,混合前后液体的总体积不变)
解:两液体配制成混合密度为ρ混=混合液的最大质量为2m千克;
可配制成混合密度为ρ混′=的混合液m千克。
【解析】
混合液的密度:ρ混==;①
当两液体等质量m混合时,∵ρ=,∴ρ混====,∴两液体配制成混合密度为ρ混=混合液的最大质量为2m千克;②
当两液体等体积V混合时,∵ρ=,∴ρ混′===,∵ρ1>ρ2,∴由V=可知,质量相等的两液体中,液体密度为ρ2的体积较大,则两液体配制成混合密度为ρ混′=混合液的最大质量:m总=m+m′=m+ρ2V2=m+ρ2V1=m+ρ2=m千克。
10.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设计并进行了河水含沙量的研究。
第一阶段是理论分析:分别以ρ水、ρ沙、ρ泥水表示水、泥沙、泥沙水的密度,以x表示每立方米泥沙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称作含沙量),导出了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作出了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的图像。
第二阶段是实验验证:在一个量筒里放入一定量干燥的黄土,再倒入一定量的清水,计算出含沙量x,并测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接着再多次加入清水配制成不同密度的泥沙水,进行同样的计算和测量,由此得出ρ泥水与x的多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表示泥沙水的密度与含沙量关系的ρ泥水-x图像。他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是实际测量:在一次山洪冲刷地面时,他们采集了40L的水样,称出其总质量为
40.56kg。此前已经测出干燥的泥沙的密度ρ沙:2.4×103kg/m3,于是求出了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
(1)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导出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作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图像的草图。
泥沙水的密度随含沙量x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2)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三阶段的计算工作,求出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
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为24kg/m3。
【解析】(1)设含沙量为x,则体积为V的泥沙水中,沙的质量为xV,沙的体积为,水的体积为:V-V,水的质量为:ρ水V,水与沙的总质量为:ρ水V+xV,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ρ水+x=ρ水+x-x=ρ水+x,设k=1-,则ρ泥水=ρ水+kx,泥沙水的密度随含沙量x变化图像如上图所示。
(2)由题知,ρ沙=2.4×103kg/m3,泥水的密度:ρ泥水===1.014×103kg/m3,而=≈0.417,∴k=1-=1-0.417=0.583,∵ρ泥水=ρ水+kx,∴x===24kg/m3。
11.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两种互不相溶且界限分明的液体,密度分别为ρ1、ρ2。将一圆柱体放入容器中,圆柱体的密度为ρ3。静止时圆柱体的上表面到分界线的距离为l1,如图1所示。将第一个圆柱体取出,再将另一形状与体积完全相同,但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放入容器中,静止时圆柱体的上表面到分界线的距离为l2,如图2所示,求后一圆柱体密度。
后一圆柱体密度为(ρ3-ρ2)+ρ2
【解析】
设圆柱体的体积为V,高度为l,则由图1可知,物体悬浮,所以ρ3Vg=ρ1gV排1+ρ2gV排2,即ρ3Vg=ρ1gV+ρ2gV,l=l1;由图2可知,物体悬浮,所以ρ4Vg=ρ1gV排3+ρ2gV排4,即ρ4Vg=ρ1gV+ρ2gV,把l的值代入上式可得ρ4=(ρ3-ρ2)+ρ2。
12.江边有条石
598块,每块条石长
1米、宽
0.5米、高
0.4米,石头的密度为
2.2×103千克/米3,要把这些条石运到下游某处修建拦河坝。现在用最大载货量为
10吨的木船装运这些条石,需要多少只木船才能一次把全部条石运完?
需要28只船
【解析】
已知:a=1m,b=0.5m,c=0.4m,ρ=2.2×103kg/m3
,n总=598(块),求:N。每块条石的体积:V=abc=1m×0.5m×0.4m=0.2m3。每块条石的质量:m=ρV=2.2×103kg/m3×0.2m3=440kg。每只船能装运石块数:n1=≈22.7(块)。为了防止船超载,所以要甩尾,故一次运载
22块石头,即n1=22(块)。需要的船数:N==≈27.18。由于27条船不能全部运走,虽然剩余的石头装不满一只船,但仍要一只船。故要进位,需要28只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