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讲 物态变化(讲解+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 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讲 物态变化(讲解+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02 12:11:56

文档简介


2讲 物态变化
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B.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有的工厂的烟囱里会冒出“白烟”,主要原因是( D )
A.排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遇冷凝结,形成“白烟”
B.排出的热气体与空气中的水滴混合,形成“白烟”
C.排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CO2等混合气体,形成“白烟”
D.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烟”
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C )
4.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C )
A.冰凉的衣服晾干
B.春天冰雪消融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5.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D )
A.甲的质量大于乙
B.
乙的质量小于丙
C.
乙的质量大于丙
D.
甲的质量小于乙
6.
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和“白气”的形成分别是__凝华__和____液化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吃冰棒感到凉快,主要是__冰棒熔化吸热__
的原因。
7.
冬天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冬天,对着玻璃吹暖风使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汽化;或开冷风也行,在玻璃前壁形成一层冷气膜,使水蒸气不能在玻璃上液化__。
8.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
甲       
 乙
(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规律制成的。
(2)从图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97__℃,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__小于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__不变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__液化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9.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1)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
答:(1)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小水珠组成的,它是由水池里的水汽化后又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的。
(2)高温的火焰喷到水中,水吸收热量汽化成水蒸气,从而起到保护发射台的作用。水还起到减震的效果,这也是一项保护作用。
10.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B )
A.
30%  
B.
40%
C.
60%   
D.
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升高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增大__。
1.将小锅放入盛有水的大锅中构成双层锅熬胶,胶不会被熬焦而失去粘性,是因为( D )
A.夹层中的水起了散热作用
B.夹层中的水不善于传热
C.夹层中的水吸收了很大部分的热量
D.夹层中的水温度保持在100
℃不变,使胶的温度不会超过100

【解析】
夹层中的水沸腾,温度保持在100
℃不变,使胶的温度不会超过100
℃,从而使胶不会被熬焦而失去粘性,选项D正确。
2.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B )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解析】
水在加热时会蒸发形成水蒸气,由于甲容器密封,甲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超过了100
℃,而乙试管内的水从甲中吸热温度达到100
℃就沸腾,故B正确。
3.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
℃、-196
℃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C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解析】
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先下降到-78.5
℃,首先达到二氧化碳的液化点,所以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4.北方的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房间内一般都要安装暖气片供暖。在房间内暖气片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间内的平衡温度将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当外界温度为-23
℃时,房间内的温度长时间保持13
℃不变;当外界温度为-18
℃时,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16
℃不变,则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应为__67__℃。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
℃不变时,外界温度为__-3__℃。
【解析】
由=,解得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t=67
℃。
由=,解得外界温度t′=-3
℃。
5.
(第16界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江苏赛)干湿泡温度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另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包着湿布。将其放在室内,不包湿布的温度计显示的是__室内(空气)__温度;因为水在蒸发时要__吸热__,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__小__;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__小__。
【解析】
不包湿布的温度计显示的是空气温度;因为水在蒸发时要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小;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蒸发越快,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小。
6.下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说明理由。
答:乙房间的气温较高,两个壶中的水都在沸腾,壶嘴一定都在喷出水蒸气,但甲壶嘴上方的“白气”很多,说明水蒸气遇到了较冷空气液化了很多小水滴。而乙壶喷出的水蒸气很少液化,说明乙房间温度较高。
7.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热棒(中空的铁棒),如图所示,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里面灌有液氨。请解释热棒是如何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的。
答:(1)路基温度升高,液态氨吸热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
(2)气态氨通过铁质外壳向温度较低的大气放热,液化变成液态氨;
(3)液态氨沉入棒底。如此反复,不断将地下的热量传递到大气中,确保路基处于冰冻状态而不熔化,从而保证路基的稳定。第2讲 物态变化
课标要求
考试细则
【课程内容】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和放热。【活动建议】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2.观察晶体熔化过程,描绘晶体熔化曲线图。
1.熔点(1)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会描绘晶体熔化图线。(2)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3)记住冰的熔点为0℃。(4)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凝固过程中要放热。(5)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2.沸点(1)了解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2)了解汽化过程中要吸热,液化过程中要放热。记住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的温度。(3)区别蒸发与沸腾。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物质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升高
熔点/凝固点


举例
海波
松香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放热。
5.蒸发与沸腾
现象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达到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汽化
剧烈汽化
温度变化
下降
不变
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蒸发有降温制冷作用。
7.沸腾的条件:(1)温度到达沸点;(2)能继续吸热。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8.气体液化方法:(1)降温;(2)常温加压。
9.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放热。
10.物质三态变化图
11.易错分析
(1)水蒸气、白气、烟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眼睛是看不见水蒸气的;眼睛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液滴;“烟”则是固体小颗粒的集合。
(2)影响熔点、沸点的因素

内因:物质种类。熔点、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一般不同。

外因:A.
物质的纯度。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在冬天,为了使雪熔化得快一些,人们会在雪的表面撒一层盐。原因就是加盐后,水的凝固点降低,冰更容易熔化。B.
外加压强。冰的熔点随压强增大而降低。如滑冰运动员穿着滑冰鞋在冰面上滑行时,冰面受到的压强很大,使冰的熔点降低,容易熔化成水。冰刀与冰面之间形成水膜,减小摩擦,因此运动员穿上滑冰鞋可以在冰面上快速滑行。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气压增大而升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点,从而使食物快速熟透。
1.
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B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试题解析】
判断物态变化类型的关键是明白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然后再判断类型。防雾镜是防止镜面出现白雾,即小液滴,而变化前是水蒸气属于气态,所以防止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即防止液化。
【命题意图】
本题较为基础,考查学生是否会分析物态变化现象,能否识记物态变化对应的名称。
2.
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__铁圈C__(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__状态__,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80℃__;该物质第40min的内能__小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20min的内能。
【试题解析】
(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图中的C部分,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的B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实验中,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来记录时间、温度。
(2)由图可知,物质在第35分钟以后,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为其凝固过程;故凝固点为80℃。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不断吸收热量,到第20min时刚好熔化完毕,为液态;而该物质第35min左右开始凝固,不断释放热量,第40min为固液共存状态,故此时内能小于第20min时的内能。
【命题意图】
组装实验仪器是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题考查学生能否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考虑,避免重复调整;以及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来记录数据的能力。
3.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影响,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C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试题解析】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当烧杯中的冰开始熔化,温度保持0
℃不变。试管中的冰通过试管从烧杯中的冰或水处吸收热量,当温度达到0
℃时,温度相等,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在烧杯中的冰没有完全熔化完且温度超过0
℃前,试管中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因此不会熔化。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以及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发生热传递。
4.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
“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C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试题解析】
“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方形地砖导热性差,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得地面的温度不同。中间的方形地砖温度较低,积雪不易熔化;四周条形砖温度相对较高,积雪熔化,从而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和D选项正确。条形砖和方形地砖处于地球表面的同一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故C选项说法不合理。
【命题意图】
本题较为综合,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特点的理解,还考察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合理利用科学原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5.援藏教师到达西藏后发现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__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液体的沸点低__。提出一个把饭煮熟的方法:__用高压锅__。
【试题解析】
食物是否容易熟与液体是否沸腾无关,而是决定于食物能否达到足够高的温度。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液体的沸点降低,且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食物达不到足够高的温度而不容易熟。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也考查了相关知识,如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温度相同的水和米饭之间不会导热等。
6.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虽然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__液化放热__。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__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二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__。
【试题解析】
第(3)问考查实验设计能力,涉及实验方案设计、语言组织与表达。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小柯的观点即“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要放出热量”是否正确。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未设置对照”。所以应设置对照组即100
℃的热水与冷水混合,比较混合后的水温。设计时还需要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冷水的质量、温度;100
℃的水蒸气与100
℃的热水的质量。100

的水蒸气的质量为标记A与B之间水的质量。
【命题意图】
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受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目中实验过程的描述,分析出实验现象对应的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物态变化名称、液化放热等知识,以及能够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进行实验的设计能力。第
2讲 物态变化
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B.无论冬夏,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有的工厂的烟囱里会冒出“白烟”,主要原因是(  )
A.排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遇冷凝结,形成“白烟”
B.排出的热气体与空气中的水滴混合,形成“白烟”
C.排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CO2等混合气体,形成“白烟”
D.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烟”
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4.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A.冰凉的衣服晾干
B.春天冰雪消融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5.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
A.甲的质量大于乙
B.
乙的质量小于丙
C.
乙的质量大于丙
D.
甲的质量小于乙
6.
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和“白气”的形成分别是____和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吃冰棒感到凉快,主要是____
的原因。
7.
冬天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
8.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
甲       
 乙
(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的规律制成的。
(2)从图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9.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1)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
10.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
30%  
B.
40%
C.
60%   
D.
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
1.将小锅放入盛有水的大锅中构成双层锅熬胶,胶不会被熬焦而失去粘性,是因为(  )
A.夹层中的水起了散热作用
B.夹层中的水不善于传热
C.夹层中的水吸收了很大部分的热量
D.夹层中的水温度保持在100
℃不变,使胶的温度不会超过100

2.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3.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
℃、-196
℃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4.北方的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房间内一般都要安装暖气片供暖。在房间内暖气片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间内的平衡温度将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当外界温度为-23
℃时,房间内的温度长时间保持13
℃不变;当外界温度为-18
℃时,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16
℃不变,则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应为____℃。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
℃不变时,外界温度为____℃。
5.
(第16界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江苏赛)干湿泡温度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另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包着湿布。将其放在室内,不包湿布的温度计显示的是____温度;因为水在蒸发时要____,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____;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____。
6.下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说明理由。
7.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热棒(中空的铁棒),如图所示,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里面灌有液氨。请解释热棒是如何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