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用表格梳理了文章的内容,请大家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品读课文,感悟内容
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把‘?’拉直变成‘!’”中,“?”和“!”分别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你能用几个四字词语概况这一段的叙述顺序吗?
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因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问题并且反复通过实验去验证。我是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进行了许多实验”这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想一想:实验室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波义耳发现了这个现象?波义耳提出的这些疑问之间有关联吗?从发现现象到最后成功发明了石蕊试纸是一蹴而就的吗?这中间波义耳是怎么做的?
紫罗兰遇到盐酸变色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这个现象,还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
不断提出疑问
反复进行实验
波义耳经过______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许多实验
请带着以下问题默读第4、5自然段:
1.这两个事例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两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他因病住院,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时,突然发现了海岸线的特点。
他病愈之后,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最终得出了结论——“大陆漂移学说”。
1.魏格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海岸线的特点的?发现这一现象后,他又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睡觉的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他先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然后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球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2.阿瑟林斯基提出了什么疑问?提出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
①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②三位科学家一开始发现的现象都有什么特点?
③三位科学家研究现象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研究现象的方式有没有相似之处?
④对比三位科学家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对比这三个事例,想一想:
①叙述顺序:现象—问题—“真理”。
②现象细微、司空见惯。
③都是不经意间发现了某种现象,然后提出疑问,最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真理。
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不断探索。
思考:纵观三个事例,三位科学家能够取得成果是因为什么呢?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结合这三个事例,想一想: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就可能找到真理。
思考:作者所用的三个科学家的事例已经充分论证了观点,课文到此为止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第6、7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6、7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
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文体呢?
议论文。
概括了解全文
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呢?
论点、论据、论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三个事例证明了“
”的观点,告诉我们要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
见微知著悟真理
锲而不舍寻真知
总结观点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生活中从现象中寻找真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探究真理的过程总能给我们以启迪。请你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
1.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3.他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有没有相似之处?
阅读链接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泉水下渗,隧道满是泥浆
带头挑着水桶排水
八达岭隧道长,施工慢
中部凿井法,分段施工
青龙桥附近坡度大
设计出“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和课文中的三位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取得成果。
回顾整篇课文结构,想一想: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通过列举三个科学家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提示:可以从题干中给出的观点里任选一个观点,也可以从以下观点中任选一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
满招损,谦受益
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先根据自己选定的观点,列出提纲。然后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听,看看观点是否鲜明,事例是否能支持观点。注意事例的介绍顺序和侧重点,事例与观点之间要紧密联系。
方法指导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
(2)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
(3)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4)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
)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敏感—(
)
偶然—(
)
司空见惯—(
)
锲而不舍—(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少见多怪
必然
迟钝
半途而废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2.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到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有关发现或发明的故事?
1.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3.瓦特在烧开水时获得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扩展阅读(共22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1课时
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梦想?你们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呢?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道理。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叶永烈(1940—2020),浙江温州人,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著有《小灵通漫游未来》《碳的一家》等。
领域
习惯
花圃
盐田
喷溅
花蕊
姓魏
搜索
蚯蚓
出版
台阶
锲而不舍
yù
guàn
pǔ
yán
jiàn
ruǐ
wèi
sōu
qiū
yǐn
bǎn
jiē
qiè?
我会认
碱
加一加:石+咸=碱
砂
加一加:石+少=砂
识字方法
在课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通常用来指人。
造句:他在物理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理解词义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造句:这种种行为,在他们来看已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造句:孩子们对一个问题总是追根求源。
造句: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造句:要想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左右
结构
惯
溅
圃
蕊
惯
溅
魏
上下
结构
盐
蕊
我会写
盐
魏
全包围结构
圃
我会写
左右
结构
搜
搜
蚯蚓
阶
蚯
蚓
阶
yù
不要忘了这一撇哦。
sōu
左窄右宽,整体布局匀称。
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哪一段对观点做出了阐释?
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的观点,课文第1自然段对这个观点做了阐释。
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示,也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来呈现。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得出的结论: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1
事例2
紫罗兰遇酸变色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波义进行了许多实验。
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3
得出的结论:
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接着又对二十名成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作者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来写的。
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对勾。
花圃:(
pǔ
fǔ)
锲而不舍:(qì
qiè)
√
√
石蕊:(xīn
ruǐ
)
√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A.镂刻
B.微小
C.根源
D.停止
E.显著
(1)见微(
)知著(
)
(2)锲(
)而不舍(
)
(3)追根求源(
)
B
E
A
D
C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