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课件+朗读(共22+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 课件+朗读(共22+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16:36:0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6.表里的生物
第1课时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读了这首小诗之后,想一想: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有好奇心
爱思考
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通过学习《表里的生物》,也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通过诗歌对作者的童年做出的推测是不是准确的。
河北人,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冯至(1905—1993)
蝎子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陆地上最早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
蝉,俗称“知了”。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寒带较少见。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黑褐色。
蟋蟀,也叫“蛐蛐儿”。雄性善鸣,好斗。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膀摩擦发音。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
蝈蝈,体长在40毫米左右,通体绿色,品种很多,分布面广。蝈蝈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月—9月为活跃期。雄虫脱皮后3天-10天开始鸣叫,夏日炎炎,蝈蝈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
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


我会写






cuì
难写、易错字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月”长撇舒展,横折钩的横要短。
加一加:
月+危=脆

难写、易错字书写指导
“王”在左侧做偏旁的时候,末笔横变提。
联系课题,理清文意。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表里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是父亲的表。
“我”的经验告诉我: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是谁的表?
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默读课文,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样探究的?
我探究的问题是:父亲的表里一定有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
我的探究过程:
我想拿父亲的表看看表里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父亲不让我动表。我猜想表里边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我一直关注着表,父亲看我太可怜了,动手打开了表让我看。我看到了父亲表里面的美丽世界并且相信了父亲的说法——表里面有一个小蝎子。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小时候
一天
此后
后来
许多天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好奇: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想知道表里面是什么东西在响。
痛苦:父亲不让我动表,可越不让我动,我越想动,但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高兴:父亲给我看表里是什么
愉快:父亲说表里有一只小蝎子,证实了我的猜测。
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对父亲的怀表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的话——表里面有一个小蝎子。
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
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一、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然后打对勾。
弹(
dàn
tán
)琴
钉(
dīng
dìng)子
都(dōu???
dū)是
蒙(méng???mēng???měng)受
单调(
diào
tiáo)
答(
dá???
dā)应






二、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显现
——
________
高兴
——
________
温和
——
________
呈现
愉快
柔和(共27张PPT)
16.表里的生物
第2课时
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对父亲的怀表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说法。
“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
上节课大家读《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之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呢?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
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
心理描写
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这一系列心理描写中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
“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
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小结
结合事例,表达观点
读下面的语句,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通过朗读这些语句,感受到“我”
是一个爱思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读下面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从“声音”的角度回答自己新的疑问,自圆其说。“我”
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
示例: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
“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
尝试着在9——16自然段的对话前面加上提示语,还原对话情境。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然后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
·
··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
句子中带点儿的短语描写的是“我”的心理变化,可以感受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再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0
“我”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孩子。
(1)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15、16自然段的理解。
在“我”看来,表里有一个小蝎子,就如同“
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一样合情合理。“我”自认为发现真理,便逢人就讲,这种表现很符合儿童的心理。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我”活泼可爱、天真幼稚的形象。
但是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丰富,“我”知道了表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明白了表里面其实没有小蝎子,也意识到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因此后来不说了。
联系生活,体会结尾
(2)“这样的话”具体指哪一句话?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也要飞到天上去。”
我在幼儿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于是高兴地跟爸爸妈妈说:“我会做试验了!我是科学家了!”
示例:
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冯至小时候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总结方法,启发收获
主旨概括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
,所以对父亲的表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
。表现了童年“我”
是一个
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念。
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有着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
凡能发出声
板书设计
产生好奇:表针会自己发出声音
提出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里面有“小蝎子”
证实猜测
作出新猜测:表里的蝎子与众不同
做出猜测:表里面一定有生物
打开给“我”看
表里
的生物
天真可爱
求知欲强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产生新疑问:为什么把蝎子放在表里
想动不敢动
一、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声音
(
)的小宝石
(
)的齿轮
(
)的蝎子
(
)的世界
(
)地摆来摆去
红色
金黄色
美丽
丑陋而恐怖
不停
清脆
二、仿照句子,用标红的词写一句话。
1.我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凡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都应该阻止。
父母对子女的爱比天空还要辽阔,比大海还要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