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琴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释】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鹊纷飞。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16.《诗筏》中评价这首诗时说:本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请问这首诗的后四句是怎样表现琴声之美的? (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
【解答】(1)B.“表现出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以抵挡凄冷了。
(2)此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写的是琴师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大家都不说话,屏气凝神地倾听,都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星欲稀”说明时间已经很晚,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都忘了时间。诗人在这里通过写周围景色以及人的反应来衬托广陵客弹琴技艺的高超。尾联写诗人被琴声触动,想到自己将要奉命出使远离家乡,不禁黯然,甚至想要归隐云山,从情感上烘托琴歌的感染力。
答案:
(1)B
(2)①借听众反应侧面写琴声之美。七八两句写人们都无声地倾听琴声,表现琴声旋律优美,令人着迷。②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星欲稀”写星星越来越少,天将放亮,表现出琴声令人陶醉。③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末尾两句写诗人受启发产生归隐的愿望,表现出琴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译文:
??????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赏析:
?????? 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 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这一句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初弹渌水后楚妃”,这一笔是直写,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暗含其意。《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此曲清空淡雅。杜甫《渌水曲》说“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中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这些都表明此曲有清心怡情之效。“楚妃”,也是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名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个反问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诗人曾在《不调归东川别业》中说:“渐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时。”《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性格疏放超脱的他,耐不得住官场的名缰利索的羁绊,尔虞我诈的算计,还不如这样约三五知己饮酒鸣琴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来得逍遥自在。
??????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应该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琴歌之美。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5-16 题。
题诸葛欲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麒,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春。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祺(ho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祺∶深沟、大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
B.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画面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有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
C.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新颖独特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D.尾联诗人看到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明言自己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
16.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查的对象是“诗歌的颔联”,问的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说明手法并非一种。答题的时候,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达到什么效果。
【解答】(1)C.“新颖独特”错误,从诗中来看,本诗的素材并不“新”,也不“独特”,应为“平淡无奇”。故选C。
(2)“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考生还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
答案:
(1)C
(2)视听结合,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动静结合,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骚动不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离不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赏析: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荆州[注]十首(其一)?苏 轼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运用衬托手法,以楚地的平川烘托三峡多山多谷之奇异之景。
B.诗歌描写了荆州的自然之景和生活之景,颌联突出了水陆繁忙之景象。
C.尾联发思古之幽情,“重城自古坚”表达了荆州之地的历史战略地位。
D.诗歌主要写诗人“出蜀人楚”的经历,将一路上所见、所感融入笔下。
16.颈联是如何描绘荆州之景的?请从视觉变换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法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解答】(1)A.首联没有“运用衬托手法”,不是“以楚地的平川烘托三峡多山多谷之奇异之景”,而是通过对楚地多平原的描述,引发读者联想三峡多山多谷之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江侵平野断”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放眼望去,在平原之中有一道江流,好像它把平原切断了一样。“风卷白沙旋”写的是近处的景色,这里写的是水边常有的旋风,仿佛令人看到水边旋风卷起沙柱的情景。
答案:
(1)A
(2)“江侵平野断”是远景(广角镜头),诗人平视远方,眼中是一片平原,江流其中,“风卷白沙旋”是近景(特写镜头),仿佛令人看到水边旋风卷起沙柱的情景。写出了荆州辽阔平坦、沃野千里的地理环境。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灵隐寺①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②,龙宫③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④。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⑤。
[注]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威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②岧峣(tiáo?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③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④浙江潮:钱塘江潮。⑤石桥: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大处起笔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接着以一“锁”字突出了灵隐寺的清静。
B.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天外,想象奇特,构思绝妙。
C.全诗的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对偶、互文、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堪为典范。
D.诗歌以游踪为线,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含蓄委婉,诗人情感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16)请赏析诗歌的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的赏析。该联写景,应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赏析。
【解答】(1)D.“语言含蓄委婉”错误,本诗语言凝练自然,景色描写清丽淡远,诗歌意境开阔,构思奇妙。
(2)从内容上看,上句“楼观沧海日”,是诗人登上高楼所见之景。“沧海日”,指日出沧海,霞光四射,甚是壮观。下句“门对浙江潮”,是俯视近景,灵隐寺的寺门正对钱塘江,江潮澎湃,巨浪滔天。手法上看,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远景近景结合,富有空间层次感,写出了灵隐寺及其周围之景的壮美。
答案:
(1)D
(2)①巧用对偶。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有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②层次感强。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上句写远景一-海上日出,下句写近景一-澎湃江潮,入胜景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③声色兼备。上句写沧海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钱塘江潮,白浪滔滔,又仿佛能听到钱塘江潮的怒吼。
译文:
?????? 飞来峰山高陡峻,草木葱茏,寺中殿宇肃穆寥落。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中秋时节寺中桂花飘落,佛香冉冉好似飘向天外的云雾。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剖开树木到远处取泉水。山花迎着薄霜开得更旺,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年轻的时候爱好远处奇异美景,可以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漫步踏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赏析:
??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山麓,更显得庄严清寂。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灵隐山的北高峰即飞来峰。郁:茂盛葱茏之意。岧峣:高峻;高耸。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锁”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桂树的种子。桂树开花不结子。天竺桂结子。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宫桂子撒落下来,纷纷扬扬,异响阵阵;龙宫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织成一个清幽空灵之境。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
??诗的前三联是正面写灵隐寺,下面三联转入侧面衬托。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他自幼向往各处的奇山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了,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是写诗人的幻觉,他已经沉醉了,误把灵隐当作天台,竟有点飘飘欲仙了。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桥传说是神仙所居之处,“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诗中暗寓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赞叹灵隐寺地势山水环境的优胜,简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徐孺子①祠堂
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②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①《后汉书·徐孺传》载:“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②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与杜甫《蜀相》的首联意境颇为相似,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另外增添了一个“生刍”的典故,并以此点出凭吊之意。
B.颔联借“箫鼓”写出了徐孺子祠堂的热闹景象,而作者哪有心思观赏,“何心”二字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寥,耐人寻味。
C.尾联上句通过对古人今人的议论体现了作者思考,而下句有关景色的描写,更为绝妙,以景结情,拓展意境,深化了情感。
D.诗作吊古咏怀,题咏的是徐孺子祠堂,前两联从眼前的景事写起,寓意深微,后两联则自吐胸臆,感喟深沉,意蕴悠长。
16.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何心’二字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寥,耐人寻味”错误,曲解文意。颔联借“何心”之问想表现的是对那些虚情假意、趋炎附势之徒的讽刺,他们吹箫打鼓前来祭祀,其实并不是出于真心诚意。故选B。
(2)首联“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这两句是在称赞徐孺子的品质高洁,赞美人的品德如美玉一般,是对徐孺子高洁品格的赞美;颔联“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这两句描写祠堂的环境,借此来讽刺现今的官场,对虚情假意之人的讽刺之意。颈联“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满之情。尾联“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表达对当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讽刺之情。
答案:
(1)B
(2)①对徐孺子高洁、美好品行的赞美。②对得意小人、虚情假意之徒的讽刺。③对无人识人才,导致人才遭埋没现象的不满。④对世风的讽刺。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比喻小人依附君子而得意,造成浮云蔽日之势。)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5~16题。
提封① 杜甫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②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③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④,恩加四海深。
[注]①提封:疆域辽阔。②悬车:喻极险要之地。③莫虑:又作“草窃”。④兵犹火: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汉喻唐,一方面表现国家疆域辽阔,一方面表现天下同心同德。
B.颔联为上下相承的流水对,而从修辞上看又运用了比喻、设问等手法。
C.颈联中“俊乂”指贤德之人、俊杰之士,“犬羊”是对异族入侵者的蔑称。
D.本诗语言深沉凝重,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B “设问”不对,应为反问。设问是有问有答,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何如”指“何似,怎么样”,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16.答案:①陈兵守险,比不上以节俭之德治理百姓;②安危之际,诗人渴盼朝廷能任贤用能;③切勿轻易用兵,而应加恩于百姓。 (每点2分,共6分)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1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梦陈和仲如平生交①有三言觉而记其一曰错后乱 【宋】方岳②
睡残寒月海东头,不起斯人孰与游。
天下事宁堪几错,梦中语亦戒前筹。
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
莫向断云多感慨,孔颜无命不伊周③。
注:①平生交,指向来交好。如平生交,是指在梦里与陈和仲像以前一样相交很好。②方岳,南宋诗人、词人,进士出身。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后经明行修,隐居不仕,以诗名世。③孔颜,孔子和学生颜渊的并称;伊周,分别指商代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故并称,后亦借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感慨在梦中与友人游兴未尽,突然醒来,天色未亮,于是写下这首律诗。 B.平生做错过那么多事,在梦里都不断地告诫他人,“宁”“亦”更见内疚之深。
C.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
D.诗人结句运用典故,从一味的感慨转至对现实生活的坦然与洒脱,襟怀开阔。
l6.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 C (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之情)
16.“二三”与“十五”是数词,既照应上联中的“梦中语”与“天下事”,又巧
妙运用对比,(3分)将诗人误入宦海十五年的深深内疚与一觉顿悟人生二三字真言的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3分)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