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技法探究 课件—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散文技法探究 课件—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15: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散文技法探究
一、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形: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散,指取材广泛自由。
神聚:神,指思想感情或哲理。聚,主题集中明确。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寓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
《荔枝蜜》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细节描写
《背影》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故事在乡村流淌》
四、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例如:
《回忆我的父亲》以“父亲勤劳”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五、散文线索的作用
1、内容方面,写了什么….
2、艺术方面,结构上……
3、主旨方面,表达了什么……
六、线索主要有:
事件
《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
感情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事物
冰心《小橘灯》小橘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时间
刘绍棠的《榆钱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历写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对榆钱的不同态度。
空间
胡适的《庐山游记》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作者按照地点的转化,描绘着自然景色,介绍着名胜古迹。
七、行文思路分析题
1、行文思路是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提问方式
(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事件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间接式提问)
(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间接式提问)
(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间接式提问)
八、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考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以及行文线索等进行归纳。

九、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借代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描写角度:感官角度、空间角度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行文技巧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十、巩固练习【真题演练】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一、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湖北卷《雾》)
①作者开篇(首先)写“不喜欢”雾。
②(接着)写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触发)
③(然后)再写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过渡和感悟)
④作者(最后)写他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升华和照应)
二.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三.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