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7)
知道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重大意义等。
1
掌握“两弹一星”的含义、研制
成功的时间及意义。
1、
知道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及成就。
2、
3、
掌握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及屠呦呦获得的奖项等。
4、
清楚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5、
学习目标
探究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11什么是“两弹一星”?
1?
什什么
什么是“两弹一星”?
指核弹(原子弹指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氢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和人造地球卫星
111什么是“两弹一星”?
1?
什什么
指核弹(原子弹指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氢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时间
1964年10月16日
影响
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之后
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它相当于百万吨烈性炸药(TNT)的爆炸威力。
氢
弹
氢弹爆炸图
原子弹是第一代核武器,氢弹是第二代核武器,原子弹的威力
让人不寒而栗,氢弹的威力则让人毛骨悚然。
威力
邓稼先(看书上邓稼先的有关资料,学生回答)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在北京不幸去世,终年62岁。
他把他的一生奉献
给了祖国的核事业。
原子弹
原子弹
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小组讨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到1945年的时候,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让人们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各国拉开了核武器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
…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想一想: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1、我们发展数量有限的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保家卫国,并不是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搞霸权主义。
2、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以实力作为基础。
中国承诺: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毛泽东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
的实验。
时间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嫦娥奔月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时间
影响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
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漫步太空
。
。
神舟五号
杨利伟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
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美国)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
神舟七号三位航天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时间
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某海域从海上发射平台,运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七颗卫星同时发射升空,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再度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收获火箭发射新技能。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书上查找钱学森的有关资料,学生回答)
美国海军部长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
。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意
义
。
。
探究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有人说: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靠两“平”,一个是袁隆平,再一个是邓小平。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影响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青蒿素
屠呦呦领奖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影响
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
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
品质,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党和政府为了发展高科技,先后制定了哪些计划?
863计划,97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的科技人才,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新中国成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二.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
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小组讨论
探究一: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红岩
青春之歌
东方红
茶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小结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农业、医学
莫言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文
化
科
技
文
化
成
就
作业布置
课下去网上查找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以“科学名人堂”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相关网址:
A.
中国航空博物馆?
http://www./js/zghk.htm
B.中国科普博览?
http://www..cn/gb/index.html
C.中国发明网?
http://www.faming.org/
D、科学ABC?
http://www.kxabc.com/hangtian/universe/daodan.asp
E、袁隆平?
http://www./indian-t/yuanlp/index.html
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上述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强中苏联合对抗美国的力量
B、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苏三国力量趋于平衡
D、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B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C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
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
谢
观
谢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