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9500101727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2.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主要用途是
A.商品运输 B.农业生产 C.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 D.对外贸易
3.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国家,古代日本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制度文化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4.“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阿拉伯 D.古代罗马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欧洲中世纪时代特征的史实是
A.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盛行 B.伊斯兰教盛行
C.封臣表示对封君效忠 D.基督教会对文化绝对控制
6.12世纪初,琅城居民募集金钱交给控制城市的主教(也是领主),获得主教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
A.城市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B.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盘剥
C.城市通过赎买获得了自治权 D.市民不能用暴力方式抗争
7.“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了大学的形成
A.促进了城市自治权的扩大 B.刺激了城市封建经济的发展
C.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8.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早期的庄园采用的剥削方式是
A.劳役地租 B.实物地租 C.货币地租 D.雇佣关系
9.下图中历史人物
A.率领大军攻陷拜占庭首都 B.将俄罗斯疆界推进到太平洋
C.建立了臣属于金帐汗国的政权 D.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10.在印加帝国统治时期,交换的产品被看作礼物,交换很多时候是出自喜欢的目的,产品纯粹的经济价值还要依赖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这说明印加
A.政治和经济截然分开 B.许多产品交换通过政治渠道来完成
C.市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D.允许土地、矿藏和牲畜归私人所有
11.下面图片所显示的场面,作战双方是
A.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庭 B.西罗马—拜占庭
C.波斯—奥斯曼土耳其 D.马其顿—基辅罗斯
12.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西欧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自备工具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服劳役
B.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
C.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均可自己生产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13.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了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14.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之中,并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从中可以确定这一制度具有的特点是
A.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领导权 B.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C.封君必须为封臣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 D.二者在战场上共同生死
15.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在肯尼亚的曼达岛出土了一枚中国明朝钱币“永乐通宝”,距今约有600年历史。见如图,这能印证
肯尼亚曼达岛出土的中国明朝钱币“永乐通宝”
A.明朝朝贡贸易兴盛 B.陆上丝绸之路发达
C.在中古东非沿海的对外贸易 D.明朝主要和肯尼亚进行贸易
16.根据如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阿拉伯人篡夺了印度人的成果
C.世界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发展 D.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无法确定
17.人类最初的文明仅限于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优势包括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从1世纪开始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城市市民已经转化成为资产阶级 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 D.为西欧社会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及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最早为城市的重新兴起作出贡献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3)根据材料总结为了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各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手段或方式?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社会在不断强大以后,开始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况,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请回答:
(1)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扩张中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20万大军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苦战了53天,最后灭亡。
材料二 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八卷
(1)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指出其繁盛的重要因素。
(2)据材料一、二,分析拜占庭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3)拜占庭帝国的命运对我们有何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
1.A2.C3.C4.C5.B6.C7.C8.A9.D10.B11.A12.C13.C14.B15.C16.C17.A18.D
19.(1)时间:10—11世纪。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阶层:手工业生产者和商人。
(3)方式:赎买、武装斗争。
20.(1)依据: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
背景:在王政时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
(2)社会问题:一是由贸易增加带来的经济纠纷,二是民族融合带来的民族矛盾。变化: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开始走向了帝国,共和政体开始动摇,万民法的出现体现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21.(1)商贸兴旺,手工业发达。
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2)封闭保守,故步自封;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以后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
(3)一个文明能否健康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外界文明进行交流,是否能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