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1 07: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下列体现了列宁上述主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2.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  )
A.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C.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 D.指挥军队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
3.拉美地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是
A.海地 B.美国 C.墨西哥 D.哥伦比亚
4.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止,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的劳务市场已经饱和,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5.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A.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C.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D.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6.“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7.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
A.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 C.三国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
8.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废除实物分配制
C.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9.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A.同盟国和协约国 B.轴心国和盟国
C.北约和华约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10.《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一切矿物,或存在与矿脉、矿层、矿块或矿床中构成矿藏之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
A.保护了私有财产 B.体现了人人平等
C.维护了独裁者权益 D.宣布了国家主权
11.一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刻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这一会议的背景是( )
A.《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 B.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
C.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 D.十月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2.苏联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据此可知( )
A.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苏联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C.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D.苏联模式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13.20世纪初期,伴随一战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著名的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这些运动的发生反映出( )
A.战败国对《凡尔赛条约》有不满情绪 B.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凡尔赛体系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D.战后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14.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座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石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竖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设计。”大桥的右边,山姆大叔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关键的石头。漫画中大桥的关键之石空缺的原因是( )
A.美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B.美国不参与,国联很难达到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
C.在美国倡议下成立了国联,但国联却为英法所操控
D.国联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成效不大,且难以长久
15.孙中山、华盛顿和甘地都在本国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 )
A.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斗争 B.实现了与友党的合作
C.与殖民统治者进行了坚决斗争 D.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
16.读下表,表格中二战的进程表明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与国会商议 B.这一演说表明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C.日本发动的进攻是指偷袭珍珠港 D.美国对日宣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8.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历时31个月的“东京审判”。期间公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
A.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 B.“东京审判”建有复杂性和严谨性
C.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 D.“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右翼势力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第一次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889个师共计7351万人。大战死亡人数达到900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与此同时,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韩冰《斯大林》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B3.A4.D5.A6.C7.C8.C9.A10.D11.A12.C13.C14.B15.A16.D17.C18.B
19.(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2)影响:一方面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美国、日本趁机崛起;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0.(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得: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忽视民生。
21.(1)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此时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3)表现形式: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