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学案
考向 文言实词题
一 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2.引申义
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名师指引
(2017·江苏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先生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剖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判断词语解释是否正确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C.“称之不置”的上文是“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不可能“置办”。置,在文中应是“弃置,放弃”的意思。A.“鬻”,联系“卖儿鬻女”“卖官鬻爵”,可以确定“鬻”的意思为“卖”。B.“谒”可组词为“拜谒”。D.前面的“扬榷”意为略举大要,后有“以告后之君子”,可见“陈”是“陈述”的意思。
答案 C
参考译文
先生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集市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的事情、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是天下的奇文啊。性格正直,不注重容貌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拘束禁忌、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美的句子、好的诗文,却不吝啬地称赞。虽然我不擅长写文章,但还是要扼要陈述他的事迹,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由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刑部郎中
擢:提拔
B.辄下公卿杂议
辄:就
C.安石复主之
主:主持(审问)
D.争论盈庭
盈:增长
答案 D
解析 盈:满。此处指争论不休。借助成语联想法可推测其意。如“热泪盈眶”,“盈”是“充满”的意思。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知名
是:这
B.神宗称其才
称:称赞
C.尝被诏按治宁州狱
狱:监狱
D.循故事当入对
故事:旧制
答案 C
解析 狱:案件。借助代入法,可推断不合语境。“狱”的确有“监狱”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还有“案件”之意。上句明显是在说案件,此处应仍指案件。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恶其多
恶:厌恶
B.苟谳而获谴
苟:如果
C.可疑可矜者许上请
矜:夸耀
D.不以法家名之
名:称说
答案 C
解析 矜:怜悯、怜惜。“矜”确有“夸耀”的意思,如“自矜功伐”,但在此语境中应为“怜悯,怜惜”。
参考译文
韩晋卿字伯修,是密州安丘人。小时候,每日诵书数千言。长大后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应天府通判、同州知府、寿州知府,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
元祐初年,韩晋卿担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多仓促而行、次序混乱,唯独韩晋卿能以百姓便利为重而又不违反法度。入朝为大理少卿,升为卿。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负责审理此案,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应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名。
元丰年间设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情虽然明确,如果事关权贵显要、屡审不能定案的,必定将其交付给韩晋卿审理。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当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具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
各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主管的人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把不应上报的案件上报的人。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果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的制度,命令把国内可能判死的案件全部上奏判决。韩晋卿说:“案情可疑令人同情者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等候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以施行,因此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后韩晋卿)死于官任上。
二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解释
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怨恨”
感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名师指引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智慧。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 并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7)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
(8)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答案 (1)天气。(2)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3)智慧和力量。(4)出使的人。(5)小孩。(6)可惜。(7)狂放,不拘礼法。(8)走上前献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
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受册悲恸,观者莫不为之流涕。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转鲁郡太守。
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在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者为天下第一。
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乃奔相州。神通送于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
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
(选自《旧唐书·郑善果传》,有删改)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氏尝于阁内听之
尝:通“常”
B.崔氏谓之曰
谓:对……说
C.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涕:鼻涕
D.自童子承袭茅土
茅土:代指分封的土地
答案 C
解析 涕:眼泪。此词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眼泪”,现代汉语中一般为“鼻涕”的意思。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则坠尔家风
尔:你,你的
B.吾亦望汝继父之心
继父:生母再婚后的丈夫
C.从幸江都
幸:古以皇帝到某地为幸,此处有“巡游”意
D.诮之曰
诮:讥讽
答案 B
解析 继父:继承父亲。继父在语境中为两个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习惯认为是一个词。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岐州刺史
出:京官外调地方
B.或亡官爵
亡:丢掉、失去
C.高祖遇之甚厚
遇:对待
D.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
山东:山东省
答案 D
解析 山东:崤山以东。古今异义词。与现在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
参考译文
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祖父名孝穆,西魏时任少司空、岐州刺史。父亲名诚,在周朝任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奋力作战阵亡。
郑善果九岁时,因为父亲为王事而死,皇帝下诏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家人因他年幼,没有告诉他父亲的死讯,(郑善果)受册封时悲痛欲绝,看到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隋朝开皇初年,改封为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转任后做鲁郡太守。
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贤惠明理,懂得施政的方法,每次郑善果处理政务,她经常都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听着。如果郑善果处理事情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郑善果就跪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你死去的父亲做官时清廉恭谨,从来不过问家事,以身报国,最后(为国)死去。我也希望你能继承你父亲的心志。你幼年时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地方长官,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怎能不想想这些而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家风,甚至失去官职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子的法令,招来罪过。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训诫,以致辜负了忠臣留下的事业。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去侍奉你的父亲呢?”郑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政绩,百姓都怀念他。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天下第一。
郑善果跟从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后,让他代理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来到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郑善果替宇文化及督战防守抵御,被乱箭射中。等到李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宇文化及。窦建德的将领王琮抓获郑善果。王琮讥讽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郑善果深感羞愧,想要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跑去阻止救下了他。郑善果于是逃奔到相州。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
郑善果在东宫任职,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是匡正谏诤的言语。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卿。他端正自己,奉公守法,多有好的政绩。不久因事获罪被免官。等到崤山以东地区平定,持节做了招抚大使,因为选拔举荐不公平获罪被除去名籍。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贞观元年,出京任岐州刺史,又因为公事免职。贞观三年,被起用做江州刺史,去世。
三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类型
示例
音近相通类
同音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通“早”
双声通假字
“胡”通“何”
叠韵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通“伸”
形近相通类
形声字与声旁通假
“距关,毋内诸侯”的“内”通“纳”
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的“被”通“披”
名师指引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
(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通“悦”,高兴。(2)“颁”通“斑”,头发花白。(3)“景”通“影”,影子。(4)“倍”通“背”,违背。(5)“还”通“环”,环绕。(6)“辩”通“辨”,区别。(7)“孰”通“熟”,仔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置胆于坐 ③饮食亦尝胆也
④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⑤振贫吊死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⑤“振”通“赈”,赈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和基本功能的特殊现象。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肉”就是“使……长肉”的意思。“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2.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中的“出、入”意思是“产出、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中的“得”意思是“收获、心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意思是“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斗”的意思是“让……争斗”。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的第四个“死”意思是“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中的“哀”意思是“为……哀叹”。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名师指引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始舍于其址
C.赢得仓皇北顾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剖析 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作动词,驻军/筑舍定居;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目吴会于云间
A.得夜见汉使
B.竹杖芒鞋轻胜马
C.长余佩之陆离
D.毕礼而归之
剖析 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作动词,看,望/骑马;A.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D.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都门帐饮无绪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剖析 例句与D项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迟缓;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B.名词作动词,南行;C.名词用作动词,设帐。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雨雪,武卧啮雪
A.群臣怪之
B.映带左右
C.固前圣之所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剖析 例句与B项同为名词用作动词,下/环绕;A.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怪;C.厚,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D.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答案 B
8.(2017·山东高考,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 A
解析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句中“奇”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以……为奇”或“认为……不一般”的意思。
参考译文
谢贞八岁时,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许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
考向 文言虚词题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助词等,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很多,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纲所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语法功能。“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和关键。“理解”是指考查考生运用推断技巧,通过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利用文意解题。以“焉”作例子来说明: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文意是“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
(2)“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中,“焉”是“问”的对象,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老师”。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4)“圣心备焉”(《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用在问句中的句首,表反问语气,因此它应该是语气副词。再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三个“为”,前两句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前两个“为”处在两个名词之间,应该作谓语动词,译为“是”;第三句“何……为”是固定结构,表疑问语气,无实在意义。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常见的有: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张良”与“项伯”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它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应当)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做具体分析。可采用“替换法”,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②③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①④句中的“以”是介词,②③“以”是连词。再做具体分析,①句中的“以”表凭借,④句中的“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②③句中的“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可得知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的能力,可采用“删换判断法”进行解答。A项,删除“其”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其”为语气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其”为代词,他的。B项,删除“以”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以”为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以”为介词,用、拿。C项,删除“而”字均不受影响,“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删除“之”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之”为助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之”作动词,去。
考向 文言断句题
一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解说
语法断句指我们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再根据语法分析来确定句读。
技法
(1)抓名词、代词——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词作主语时,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时,常可在后断开。(2)抓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故答题时,考生需要找准这些人名。同时,注意下列代词:人称:自、吾、余、我、予、彼、尔、汝谦称:寡人、朕、孤、臣、妾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阅读中,考生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朝代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剖析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动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正确的选项。四个选项的第一处区别在“涣少好侠/尚气力”与“涣少/好侠尚气力”,“涣”为人名,名词作主语,“少”是时间状语,“好侠”是动词性短语,应是“涣”的谓语,故排除C、D两项。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句式结构(均是动宾结构)相同,排除A项。故选B项。
答案 B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 ①赙(fù):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形容词“殷富”的主语是名词“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D两项。而“受”的主语是名词“妻子”,其宾语是代词“之”,可以判断“妻子”前和“之”后都要停顿,排除A项。故选B项。
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郡的太守,死在任上,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妻子儿女全数得到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了冢庐,为父亲守了三年丧,因此他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由于受到大司徒史丹的推荐,说他能处理繁难事务,原涉便当上了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早就听说过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李)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谓语动词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周)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来确定它们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应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画线部分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动词“劾”,其主语应该是“逢申”,“劾”的对象应是宾语“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要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他从辰时到酉时(都一直跪着)没有起来。皇帝内心怒气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二 根据虚词断句
解说
根据虚词断句,即根据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和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来断句。
技法
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①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断句。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⑥其他的如“以、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当“而”表转折,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用“/”给曾巩的《邪正辨》节选片段断句。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然
则
子
之
言
者
恶
其
迹
之
难
知
也
剖析 解答本题,关键把握好文段中用来断句的虚词“矣”“岂”“欤”“而”“然则”“者”“也”。这些词或者放于句首(如“岂”“然则”),或者放于句尾(如“矣”“欤”“者”“也”),表语气。
答案 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
参考译文
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既然这样,那么你所说的,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治官如治家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节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抓住句中的虚词。画波浪线部分涉及的虚词有“何”“奚”“为”“则”。“何”“则”一般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故可排除B、C两项。“为”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与“奚”连用,表疑问后面要断开,故排除D项。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也应该注意。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管理家庭,古人曾经有这样的训诫。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事情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道的事情,那么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各种责任聚集,比如学校教育,比如驿站转运,比如粮食和草料的储存,比如狱讼判断,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比如桥梁堤坝设置,总共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和我有什么关系,人的一生一瞬间就过去,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这样的思想一旦萌芽,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荒度。前辈说公家的事务,如果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设法取得俸禄,他一定会在上天那儿获得惩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A.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B.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C.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D.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画线部分断句应注意句意表达完整和介词“于”的使用规律。“于”的语法功能一般是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于此”为介宾结构,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告子”是动宾结构,不能拆开,据此排除C项。“子欲”句意不完整,“欲”后缺少宾语,据此排除D项。故选B项。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有位楚国的官员在这里,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他也做不到;假如带他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他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有德之士,要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有德之士,那大王同谁去干坏事呢?如果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有德之士,那大王又同谁去干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三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解说
凭借文言对话的标志或引文进行断句。
技法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但也有例外。(1)“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2)“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示“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3)“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遇到对话断句时,考生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注:“熹”为人名)
剖析 通过观察四个选项,可知从第四处断句开始变化,因此重点分析后面几处。“云”是文言对话的标志词,“云”字以后为对话内容,是李氏肯投降的条件,前面“不肯”表态度,因而“云”前后都应断开,所以排除B、C两项。根据句意,“孤孙”表示家族单传的子孙,“憙”在此为人名,即“赵熹”,因此“孤孙憙”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更始帝刘玄登上皇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刘玄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我)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名叫)赵憙,以信义著称,我愿意向他投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
(选自《宋史·陈从信传》,有删改)
A.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语句可知,句中的“曰”不是“说”的意思,可译为“叫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中,主谓短语作主语,“曰”作谓语,句子结构和语意都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根据句意可知,“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个兼语句,名词“屯兵”是“括”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开宝三年的秋天,三司报告皇帝说:仓库里的存粮按月供应只能到第二年的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都率领民船,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十分恼怒,斥责三司使说:“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就叫作不足,你们平时不计算而使仓库的储粮将近用完,才请求分驻各地的军队搜括民船来运粮,这可以匆忙送来吗?如今设你这个三司使有何用?假使粮食有所欠缺,就应当判你们的罪来向大家谢罪!”三司使楚昭辅害怕了,到太宗处请求宽大赦免。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后,宁计或不行,(颜)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选自《旧唐书·穆宁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抓住对话标志词“曰”以及作宾语的代词“之”即可断句。其中“帝问拒贼之状”中虽有对话标志词“问”,但实则是“询问”之意,其后的“拒贼之状”为“问”的宾语,并非直接询问内容,而是转述的内容,其后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帝奇之”表意完整,代词“之”为“奇”的对象,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在这以后,因穆宁有的谋划未能付诸实施,颜真卿迫于形势严峻,放弃平原郡城,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到达凤翔去拜见唐肃宗。肃宗皇帝询问他抵抗叛贼的情况,颜真卿说:“因为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导致功业未能完成。”肃宗惊奇这句话,就派人乘驿马召穆宁入朝,打算委任他重要的职务。恰巧颜真卿因为直言上奏违背皇帝的旨意,委任穆宁的事就停了下来。
四 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解说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技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常见的固定句式结构,并有较为固定的译法,识记这些句式和译法,便于疏通句意和正确断句。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受语法的限制,或为了修饰、强调的需要,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形成了倒装句。辨识句子时,还要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形式的倒装。如“于”引出的状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后。常用固定句式有:◆判断句式:……者……也,……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若……乎、岂……哉、奈何……乎。◆固定结构:如……何,孰若……?奈……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固定词组:“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剖析 断句时,抓住对话标志词“曰”,用于句末的虚词“矣”“也”“者”“者也”,用于句首的虚词“夫”等特征字词,再根据“非……则………”“皆非……者也”等判断句式,以及文言讲究对仗的特点,即可准确断句。
答案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参考译文
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单单认为不是这样的。说天下安定并且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是不了解国家太平与混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之下,而自己躺在柴草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是安定的。当今的国家情势和这有什么不同?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和“也”后需断开,排除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重于齐”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担任齐国国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没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指示没有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在各诸侯国扬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节选自《宋书·袁淑传》)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为……所……”是固定句式,应在“为”前断开,排除A项;“所”后应跟动词“不容”,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参考译文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弑君谋反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鼎力相助。袁淑、萧斌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慎重考虑。”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得过风邪之症,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您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哪里用得着担心不能成功呢?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行走,到了四更才睡下。
五 根据修辞断句
解说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我们利用好这些特点对答断句题很有帮助。
技法
1.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句子前后相承,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2.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而这一特点,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句多。
用“/”给苏轼《诸葛亮论》节选片段断句。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剖析 句中“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再根据“……者,……也”的判断句式,即可正确断句。
答案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参考译文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9.(2017·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要求断句的句子主语省略,应该是“王充”。在本句中,“才高”与“口辩”、“不尚”与“不好”、“苟作”与“谈对”都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判断,开头两个句子该是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的对偶句。由此,排除A、B、D三项,选C项。
参考译文
(王充)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渐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老师而去独自钻研学问,王充一写出文章,大家都觉得惊奇。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节选自陈亮《诸葛孔明》)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 B
解析 古人写文章讲究“排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表意完整,内容相对,句式相同,故“大”“小”后断开,排除A、C两项。“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语意完整,内容相对,句式相同,故“使人”“杀人”不可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处于英雄无法展露才能的不幸境地。众人都积极进世,而孔明却独善其身,从容不迫地居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来他又挺身而出,接受托孤的重任,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竭尽精力地治理蜀国,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宽恕一时的过失,无论多大;惩罚故意犯错,无论多小。这是为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即使死也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为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地做到了,他的确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
考向 信息筛选题
解说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符合题干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历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需提取的信息类型有:①文本的观点及依据;②某种现象的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性格、行为举止特点及品质。
设问方式
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人×××的一组是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的一组是3.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技法
信息筛选题解题步骤1.细读题干明指向题干的表述形式已呈现某种“指向”,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要求围绕人物性格等某一个方面筛选),有的指向多元(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另外,要特别注重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全部”“分别”“直接”等。
技法
2.“题”“文”对照辨“是”“非”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有时忽略一个条件,可能会导致误选。3.巧用排除定答案尽管题型有些许不同,但排除法却基本共通。首先,排除题干中不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也就是表现的是其他人的信息。其次,再排除尽管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但和题干要求不对应的信息,如上题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说的是王充做学问,未论及其美德。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再将所给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其品质是“至孝”,③句意思是“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结合上下文可知,此时他还不知道阿婆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这样说表明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不能直接反映“至孝”;④写知道彼此为母子后两人痛哭,不能表现“至孝”;⑥句意思是“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与李台州“至孝”无关。排除这三句,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答案 A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地人,但不知在什么郡里。母亲姓展,是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因为父亲的功勋取得入仕权利,长大后,做官所到之处必定寻找母亲,但终无所获。他的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找遍东南一带都没有,一定在蜀地吧?”(于是)跟随司马季思到西面去。船只经过的各州,若是郡县、村市,他一定登岸,遍地大声呼号,喊“展婆,展婆”。到天黑,哭泣着回来,也不肯吃饭。司马家人也为他哀痛,必设法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抽泣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达荆州,又是这样。每天早晚哭号,直至咽喉疼痛,气息虚弱,才在茶楼休息一下,流下伤心的眼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走到他跟前,躬身作揖说:“大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喝过茶后,问她的居处、姓氏。老妇人却勃然大怒说:“大人能给我几个钱,何必急忙问我姓名?我并非乞丐。”宗质站起来恭敬地道歉说:“我内心惶恐,触怒了阿婆。希望你平息怒气,不妨说说,有什么害处呢?恐怕是邻里或者亲戚,我愿倾其所有为您祝福。”老妇人面露喜色说:“我姓氏特别,不可对他人说。”宗质极力恳求,她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说:“您是我的母亲啊。”老妇人说:“大人不要误会,我的儿子有胎记,右边腋下有颗紫痣,大小若杯口。”宗质起身拜了拜说:“对。”袒露右臂让她看,于是母子两人拉着手哭了。观看的有上百人,无不感叹哭泣。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季思与家人子女也哭了。从此边做官边奉养母亲十多年,母亲以高龄寿终,宗质也白头了。
宗质在乾道庚寅时在洪州任副职,当时我做奉新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们母子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宗质到达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家。曾觌没有孩子,就把李台州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也没有再与他见面,也不知道他的孝迹。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同朝辅政。谈话间,京公为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八岁时,母亲去世,终身饱含遗憾。听到他的事,我哭泣不止,内心触动,而为他写了此传。
赞语说:孔子说“对父母至孝、对兄弟至爱可以与神明相通”。就像李台州,生下来不知有失散的母亲,长大后懂得寻找母亲,寻找而不得,找不到又不停止,走遍大半天下,到老才找到母亲。当年苏东坡颂赞朱寿昌,至今咏叹,传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若不是至孝怎能与神明相通,若非与神明相通怎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这个心呢?那些还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在不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人却忽视或不孝敬母亲,有的违背母亲而不爱母亲,这样的人难道会有像李宗质那样的心性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 ①座主:主考官。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
①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
②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
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
④至鲤,一切格之
⑤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⑥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神宗对沈鲤官职的任命;⑤是沈鲤“鲠亮”的间接表现。
参考译文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年间乡试中举。师尚诏叛乱,攻占归德,不久向西逃去。沈鲤估计贼民一定会再来,急忙告诉驻守大臣,捕杀城中与贼民勾结的人,严加防守。贼民返回,逼近城池,看见有了防备,便离去了。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大学士高拱,是他的主考官和同乡,未曾因私事拜访。
神宗在东宫的时候,沈鲤任讲官。神宗曾经指令诸位讲官在扇子上书写文字,沈鲤书写了魏卞兰的《太子颂》进奉,神宗于是要他讲清大义,沈鲤讲得非常完备。神宗赞美他,于是他蒙受宠爱。等到神宗即位,沈鲤因为在东宫任幕僚的恩惠,晋升为编修。很快又晋升为左赞善。每次秉直讲授,举止端庄雅正,陈说的事情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极为称赏他。他的父母接连去世,皇帝多次询问沈讲官在哪里,又询问服丧期满了没有,命令让他先补任讲官。万历九年,返回朝廷。
第二年秋天,沈鲤晋升为侍讲学士,又升迁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职,升任左侍郎。沈鲤断绝私人的交往,喜好推举贤士,不使人知晓。万历十二年冬季,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沈鲤起初做翰林官时,宦官黄锦因为是他同乡送礼给他,他拒不接收。教导于内书堂,侍讲经筵,都多次与大宦官接触,从来没有同他们交往。等到沈鲤官阶更高,更加不需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即使皇帝的命令以及政府的意图,他也不会顺从。
沈鲤一向正直、光明。他在礼部主持典礼,有许多建议。考虑到时俗的侈靡,考察先朝的典礼制度,在丧祭、冠婚、宫室、器服方面全都确定标准,颁布全国。神宗担忧旱灾,步行到郊外的祭坛祈祷,讨论分别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沈鲤劝谏说使臣往来滋扰地方,恐怕又加重百姓负担,奏请皇帝斋戒三日,用文告授予太常负责此事,罢除寺观的祈祷,神宗大都同意了他的奏疏。起初,藩府有事奏请,贿赂得势的宦官为内援,礼部大臣不敢违背,总是满足他们的想法。到了沈鲤执政时,一概革除。宦官都很怨恨他,多次借事端在皇帝面前挑拨。皇帝渐渐不能没有猜疑,多次责问沈鲤,并罚扣了他的俸禄。沈鲤从此有了辞退的想法。而且申时行怀恨沈鲤不依附自己,也忌恨他。沈鲤遇事秉正不屈服。被沈一贯压制,志向得不到全面实现。而此时沈一贯多次被非议,称病闭户,沈鲤才得以处理内阁事务。云南的武弁杀了税使杨荣,皇帝很恼怒,准备派遣官员将他们逮捕惩治。沈鲤详细陈述了杨荣的罪状,请求诛杀带头杀杨荣的人,而宽免其他的人,果然没有广泛拘捕。当时沈一贯虽然称病闭门在家,而奏章大多送到家中由他拟旨,沈鲤极力陈说这没有先例。
沈鲤已经与沈一贯积怨,沈一贯即将离职,顾虑沈鲤在职,给自己留下后顾之忧,想与他一起离开内阁,暗中活动使他离职。神宗也嫌沈鲤刚正,趁着沈鲤请求退休,于是指令他与沈一贯一起退休。朱赓上奏请求挽留沈鲤,没有答复。抵家后,沈鲤上书答谢,仍然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他八十岁时,神宗派官去探视慰问,赏给他银两。沈鲤上书答谢,又陈述当时政治的要务。又过了五年沈鲤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赠封为太师,谥号文端。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注] 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叙刘邦事,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叙监察官员事,都与叔孙通的“有眼光、识时务”无关。用排除法,可排除A、C、D三项。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追随项梁。项梁兵败定陶,叔孙通就追随楚怀王。怀王被尊奉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率领五路诸侯攻进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王。汉王兵败西去,叔孙通就一直追随汉王。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礼法制度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堂上喝酒争功,有的醉了就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皇帝道:“儒生很难为您打天下,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会仪礼。”高帝说:“恐怕会很难吧?”叔孙通说:“我希望略微采用古代礼仪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仪。”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明白易懂,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来制定。”
于是叔孙通担任使者征召了鲁地儒生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跟他走,说:“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取得了信任和富贵。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我们不去。您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短浅的儒生啊,一点儿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身边派来学习礼仪的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上可以试着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礼仪规定: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依次进入殿门,宫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摆设着各种兵器,竖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令“小步快走”。大殿下面郎中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将军、军官都按照尊卑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这时皇帝乘坐“龙辇”从内宫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施礼道贺。自诸侯王以下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又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坐在大殿上都俯身低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敬酒祝颂。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发现有违反礼仪规定的人就把他带走。从朝会直到宴会结束,没有胆敢大声说话举动失当的人。这时,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从朝中出来,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于是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啊,通晓当代的关键事务。”
考向 概括分析题
概括分析题是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题干术语往往是“理解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
一 比对人物
命题陷阱
高考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的,除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到“此”上,导致张冠李戴。
题目选项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2015·全国卷Ⅰ——《宋史·孙傅传》)
原文信息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比对分析
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而不是杀“二宦者”。且原文说的是“都人争斗杀之”,而非如选项中所说是宦者杀之。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信息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
文言文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令闻令:美好
B.革带敝敝:破旧
C.厌藜藿厌:满足
D.毋使仓有告匮匮:缺乏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10.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诚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13.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答案】
7.C
8.B
9.A
10.B
11.C
12.(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13.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厌”字,根据“厌黎藿,慕膏粱”的对称句式,相反意义来看,与“慕”意思相反,指厌恶粗茶淡饭,羡慕精粮肥肉;故“厌”此处应为“厌恶”。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才;C项,连词,表递进,并且/副词,表递进,尚且。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故选B。
9.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意为“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用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句中两个“命也”都是前句的判断,分别在“命也”与“亦命也”前后断开,排除CD;“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BC。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①是指不愿在伪朝为官而向东迁徙,成为一般百姓,与“困约”无关;⑤是小姑回家后见到笼饼而推辞的行为,只能是反映家中节俭的风气,而非“成于困约”;⑥是指家风放任之后子弟可能会堕落于市井小民之中的情况,并非“成于困约”,而是“败于奢靡”。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提示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错误,原文“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办法,他们家实际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少:稍微;旧:旧习惯,旧制度;辄:就;怿:高兴。(2)中,况:何况,况且;胜:尽、完;岂:难道,怎么;善:擅长,善于;治生:经营家业,谋生。
13.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段的意思。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够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不同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即重视子弟要坚守节操道义,这是保持家风不堕的要务。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要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作世人表率。
参考译文:
(一)
我家在唐朝作过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下美好的名声。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因而羞辱先生名声,便弃官不入仕。向东迁徙度过长江,沦为一般老百姓。孝顺友爱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诚守信的名声在乡里显扬,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没有改变。宋朝兴起后,天下一统,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
然而我对于这种情况私下里仍有惧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顿贫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败。我在童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未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就继续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时尤其贫苦,衣带破旧,就用绳子接续断裂处。祖母秦国夫人曾经作了一件新襦裙,攒了好几个月的钱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饭弄脏了它,竟至于哭泣着不肯进食。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探亲,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起来道歉说:“我浑浑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谁过生日。”旁边的人有的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好几天都喝粥,每年过节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当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以喝粥吃饼作为泰然之事,像这样愀然叹息。我出生得太晚,所听说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子弟,又将要不再听闻这些事了。而旧时的家风此时已经毁坏严重。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粮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做忌讳不让孩子们听闻。这样家中风气放任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有把子孙陷入危险受辱之地,沦落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险。回想从前祖先们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织种桑,安居乐业而终身不必愧疚后悔,这是可以重新恢复的吗?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用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子孙们一定要以之为戒,这样就还没有毁坏亡费的端倪。
(二)
出外劳作,归家休息,是农家赖以生存的办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这是手工业者用来谋生的办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迁徙到没有的地方去买卖,这是商家谋生的办法;焚膏继晷日夜苦读,这是读书人谋生的办法。然而读书人作为四种百姓之首,尤其应该勉励自己成为表率,效仿古人体察天地万物的志向,如今连一种生计也不能从事,还说什么大丈夫呢!
经营家业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竞相追逐,胡乱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对自己有利却对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议,暗中有鬼神降罪,对于自己来说也心中不安,何况这灾祸是不能说得尽的,这难道是善于谋生吗?
节俭,是守家的第一法则。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养父母,一概以节省为本,不能过多。宁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粮仓有匮乏的时候。况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气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过于强烈而意气骄傲,贫穷到极点而不顾廉耻。节俭的不可忽视就有这么重要!
【2019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本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
D.兵其细也细:小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案】
8.B
9.A
10.B
11.A
12.D
13.(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赏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2018年】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
B.万象迭入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赍:送
D.成胜概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答案】
8.B
9.B
10.A
11.A
12.C
13.(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赍:怀抱着,带着。
9.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B项,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分别是:介词,因此;介词,因为。C项,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分别是:动词,像,如同;代词,你。
10.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11.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静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四校阶段性检测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競《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9.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
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
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译文:
。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
译文:
。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2)
译文:
。
13.请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唐太宗对大禹、秦始皇、汉文帝所作所为的评论。(3分)
答案:
7.
D(解析:D
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每节己以顺人”的意思是节制自己来顺应他人。“节”应译为“节制”。)
8.
C(解析: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来”。A项,第一个“故”是名词,原因,第二个“故”是连词,所以。B项,第一个“固”通
“故”,所以,第二个“固”,坚持。D项,第一个“遂”,最终;第二个“遂”动词,顺遂,这里可译为“同意”。)
9.
C(解析:从原文来看,③句是崇尚节俭的结果,④句是崇尚节俭的表现,⑥句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评价。这三个句子都不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因此凡是选项中有这三个句子中任何一个的,都不是答案。故答案应为C项。)
10.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云”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故可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无益害有益”应是“做”的宾语,“可欲”是“见”的宾语,所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后应分别断开,据此可推断句意为“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故答案应为C项。)
11.
D(解析:D项,“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不当,由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可知,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
“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12.(1)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
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2)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
(3)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逮”,比得上;“费”,耗费;“过”,超过;“为人父母”,此处指当皇帝;“岂……也”,难道……吗?(2)“放欲”,放纵逸乐;“劳弊”,劳苦疲累。(3)“以”,拿;“从”,顺应;“昌”,昌盛;“乐”,使……欢乐。)
13.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他只是顺应了民意。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他违背了民意。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
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足见他体谅百姓疾苦。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
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20
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
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
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
自己
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2020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心神如在。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①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②宗其仪表。达人有后,爰发其祥。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以为汝子。”觉而生季宣,因以名。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夷堂发凶,层楼其上。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
(选自季国平《汤若士小品》)
(相关链接)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以达观而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大细都无别趣。时念达师不止,梦中一见师,突兀笠杖而来。忽忽某子至,知在云阳。东西南北,何必师在云阳也?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
(汤显祖的《寄达观③》)
(注)①李季宣,名柷,仪征人。曾任山东济阳令,后辞官归里。②六德:六项道德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③达观:即达观法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汤显祖的好友。
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而生季宣
觉:睡醒
B.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
贾:招致
C.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
弇:(被)遮蔽
D.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
胜:名胜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B.觉而生季宣,因以名/
因击沛公于坐
C.皆所不取/
某所,而母立于兹
D.率以才情自胜/
以乱易整,不武
9.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春秋》。
B.弱冠,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鸣琴:典自《吕氏春秋》,是指用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
D.筮仕:筮,用蓍草占卜,古人将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为官为“筮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B.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C.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D.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汤显祖看来,李白和李季宣都是文才盖世、风流绝代,且均孤傲任性,不为俗屈。
B.作者认为二李命运的差异,原因不在两人自身,而是时代差异使然——明代与唐代的环境截然相反。
C.李季宣仕途不顺,是因为虽生于有情之天下,才困气抑却为蜚语所中,不为当世所容。
D.相关链接中作者说白居易和苏轼文学创作的原则,委婉表达了自己将他俩当作榜样的“有情”之志。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⑵
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
⑶
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13.概括主人公李季宣的形象特点。
答案:
7.D【解析】D项,句意为: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胜:最美的景致。故选D。
8.D【解析】A项,不同,乃:副词,才/竟然,副词,却。
B项,不同,因:连词,于是,就/趁机,介词。
C项,不同,所: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名词,处所。D项,相同,以:介词,用,拿。故选D。
9.A【解析】A项,“《五经》指的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春秋》”错误,《五经》指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故选A。
10.B【解析】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龙巾试面之事,又哪里值得说起呢。”“其才气凌厉一世”中,“其”代词,代指“季宣”,做主语,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AC;“倒骑驴”“就巾试面”是两个事件,单独成句,之间断开,排除D。故选B。
11.C【解析】C项,“李季宣仕途不顺,是因为虽生于有情之天下”错误,原文“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又说“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可知作者认为李季宣并没有生在“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故选C。
12.(1)听说古人喜好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
(2)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3)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
13.①孝顺父亲,资质非凡;②忠君爱民,为官有能;③伟岸俊朗,淡泊好客。
【解析(1)“闻”:听说;“子无意乎”:反问句,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2)“资事”:奉养,侍奉;“亦资事君而事父也”:判断语气,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3)“游”:交往;“眙愕”:惊讶的样子;“殆”:大概。
参考译文:
李白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的啊。“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他的心神好像还存在一样。察看他一生的经历,游览峨眉山和洞庭湖,醉卧于浔阳青山之中,孤高放纵的情怀和长江一带山水景物彼此掩映衬托,只是在长江一带啊。其流风馀韵渐渐远了,八百年之后,才有了广陵的李季宣。
季宣的父亲乐翁先生,是一个得道之人。身处喧哗之中,其神情清肃,歇息的时候也是肃穆的样子。(乐翁先生)学习《五经》中讲解传授的知识,尊奉“六德”里的(言行)标准。品行高尚的人会有后人,是源于他美好的德行。乐翁先生梦里好像是有神仙手持祝来演奏仙乐,并且说:“将要成为你的儿子。”梦醒后等生下了季宣,于是就用“祝”来为他命名。季宣天生有奇异的资质,到了上学的时候,《离骚》和《诗经》的《大雅》《小雅》等千篇文章,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了。二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好的文章。其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之人读书,在河岳一带很有名气。公车多次征召,他的父亲怜惜他,说:“听说古人喜好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
季宣于是奉命出仕,朝廷任命他为山东济阳的长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于是他的风度品格成为了招致祸患的媒介,在朝廷上招来了攻击自己的檄文。于是他愤然走出神武门,登上泰山的吴观峰长啸说:“如果当初我只喝扬子江中泠泉的泉水(即不做官),又怎么会有被人追逐,如同围绕华不注山逃跑的样子啊。况且父亲还健在,我一定要辞官,好好去尽为人子的责任。”于是回到家里侍奉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恭顺的像这样一般。
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江南的山,满山翠绿,烟雨迷蒙,光明灿烂,让人欣喜如同世外桃源。季宣于是夷平堂屋,开发贫瘠的土地,在其上建造楼阁。在楼阁之上远眺,可以赋诗吟咏,平时可以在这里读书。不是那些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的书,都不拿来阅读。然而季宣为人伟岸俊朗,横绝当世,喜好宾客。而且芜城真州,本来就是天下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游学之人,其马车和船帆络绎不绝,如果在江上见不到季宣,就会神色沮丧神情懊恼。因此季宣就每天都和这些游学之人来往,一起诗酒相娱,尽兴吟咏,每每达到极致。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
季宣感叹说:“不敢这样啊。我有一个朋友,在长江西边,称为清远道人,我曾经向他就教。“道人听到之后嬉笑着说:”有这样的事。古人和今人不能相提并论,也是他们的时运不同罢了。世事有有情的天下,有法治的天下。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们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梦游广寒宫。如果让李白生于今世,以他的放荡的性格,一定会零落潦倒,连一个中等县都不能够治理,他实在是遇到了一个有情的天下啊。如今天下人大都熄灭了才情而尊崇法令,因此季宣屈居于此。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龙巾试面之事,又哪里值得说起呢。
海风江月,千年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写成了这篇《青莲阁记》。
相关链接
(达观法师说)如果有情一定无理,如果有理一定无情。这真是一刀两断(过于绝对)的话。自从我学习禅法以来,精神旺盛。但仔细想想,(文章如果无情)连理也就没有了,世界万物又将如何呢?以达观法师这样的人,还有痴人之疑,虐鬼之困,更何况是愚笨的我,客观的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万生万物也会没有意趣了。(我)经常想念达观禅师你,梦中猛地看见你柱杖荷笠而来。恍惚间我来了,知道你在云阳,东西南北,为什么你在云阳呢?近来我在进行“有情”的文学创作,达观禅师你应该能够理解我。白居易,苏东坡他们都是为情驱使进行创作的啊!
【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考
城
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
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①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瓜代,指任期已满换人接替。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但敦促之
但:但是
B.即命稽母寿籍
稽:稽首
C.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
D.时卒已三日
卒:结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乃谓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
C.送诸郊野
或取诸怀抱
D.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业精于勤,荒于嬉
10.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孝顺和才干的一项是
A.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诸神传赞不已。
B.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吏不言,但敦促之。
C.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D.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登其堂,一拜而行。??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B.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C.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D.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过程。
B.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效果上判定,而不以人的动机作为判定的标准。
C.张秀才写给宋焘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宋焘是个才学之士,淡泊名利,胸襟坦荡。
D.宋焘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廪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4分)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4分)
答案:
8.
C(A项但:只是。B项稽:考证。D项卒:死)
9.
C(C项兼词,之于;A项做/治理。B项于是/竟。D项在/因)
10.
A
11.D
12.B(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判定的惟一标准。)
13.(1)
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
??(方、顿首、膺、辞各1分)
(2)自此以后的第九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卒、营、浣濯、没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4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
文言文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令闻令:美好
B.革带敝敝:破旧
C.厌藜藿厌:满足
D.毋使仓有告匮匮:缺乏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10.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诚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13.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2019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本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
D.兵其细也细:小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2018年】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
B.万象迭入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赍:送
D.成胜概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静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四校阶段性检测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競《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9.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
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
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译文:
。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
译文:
。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2)
译文:
。
13.请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唐太宗对大禹、秦始皇、汉文帝所作所为的评论。(3分)
【2020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心神如在。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①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②宗其仪表。达人有后,爰发其祥。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以为汝子。”觉而生季宣,因以名。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夷堂发凶,层楼其上。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
(选自季国平《汤若士小品》)
(相关链接)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以达观而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大细都无别趣。时念达师不止,梦中一见师,突兀笠杖而来。忽忽某子至,知在云阳。东西南北,何必师在云阳也?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
(汤显祖的《寄达观③》)
(注)①李季宣,名柷,仪征人。曾任山东济阳令,后辞官归里。②六德:六项道德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③达观:即达观法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汤显祖的好友。
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而生季宣
觉:睡醒
B.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
贾:招致
C.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
弇:(被)遮蔽
D.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
胜:名胜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B.觉而生季宣,因以名/
因击沛公于坐
C.皆所不取/
某所,而母立于兹
D.率以才情自胜/
以乱易整,不武
9.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春秋》。
B.弱冠,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鸣琴:典自《吕氏春秋》,是指用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
D.筮仕:筮,用蓍草占卜,古人将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为官为“筮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B.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C.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D.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汤显祖看来,李白和李季宣都是文才盖世、风流绝代,且均孤傲任性,不为俗屈。
B.作者认为二李命运的差异,原因不在两人自身,而是时代差异使然——明代与唐代的环境截然相反。
C.李季宣仕途不顺,是因为虽生于有情之天下,才困气抑却为蜚语所中,不为当世所容。
D.相关链接中作者说白居易和苏轼文学创作的原则,委婉表达了自己将他俩当作榜样的“有情”之志。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⑵
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
⑶
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13.概括主人公李季宣的形象特点。
【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考
城
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
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①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瓜代,指任期已满换人接替。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但敦促之
但:但是
B.即命稽母寿籍
稽:稽首
C.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
D.时卒已三日
卒:结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乃谓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
C.送诸郊野
或取诸怀抱
D.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业精于勤,荒于嬉
10.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孝顺和才干的一项是
A.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诸神传赞不已。
B.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吏不言,但敦促之。
C.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D.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登其堂,一拜而行。??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B.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C.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D.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过程。
B.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效果上判定,而不以人的动机作为判定的标准。
C.张秀才写给宋焘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宋焘是个才学之士,淡泊名利,胸襟坦荡。
D.宋焘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廪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4分)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