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4.蜜
蜂
第2课时
先捉一些蜜蜂把它们放进袋子里,接着带着蜜蜂走四公里,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记号,然后放飞蜜蜂,最后观察、记录回家的蜜蜂的数量。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法布尔做实验的目的、具体过程和结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试着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把实验过程说清楚。
从中感受到了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这一自然段中,法布尔的哪些动作让你觉得非常重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放在纸袋里”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走了四公里”
“做了白色记号”
——可以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是为了让蜜蜂分不清方向。
——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可以正确记录飞回的蜜蜂的数量。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是法布尔观察到的?哪些是他思考的?交流并完成下表。
观
察
思
考
蜜蜂向四面飞散
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刮起狂风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蜜蜂飞得很低
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
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从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法布尔是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小结:法布尔不仅认真观察,而且勤于思考,这都是因为他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更好些?圈出句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第一句好,因为“左右”“好像”用词精准,这两个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表达出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
原文呈现: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思考:“我”推测这些蜜蜂可能找不到家的根据是什么?
①“我”把它们放在了袋子里,它们不可能看得见路,不可能凭记忆回家。
②我把蜜蜂带到了四公里远的地方。
③天刮着狂风。
5.朗读课文,圈出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或句子。
几乎、大概、将近、大约、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这些词语用的好在哪里?
用“几乎、大概、将近”等表示不确定的词,使表达更精准,也体现了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这类词语,反映了法布尔在实验目的到达后的信服和释怀的心理。
拓展延伸,启发阅读
法布尔曾经说过:“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严谨、求实的人
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布尔为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项实验,重点介绍了实验的经过,体现了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炼主旨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面对“听说”,有的人选择把它当真理,而作者选择做实验,验证结论。在实验过程中,作者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终于把结论从“听说”变成了“确确实实”。我也应该学习作者这种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蜜
蜂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捉蜜蜂放进纸袋
到四公里外做记号放蜜蜂
至少有十五只蜜蜂回到了家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理层次
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善于思考严谨求实
记录飞回的蜜蜂数和时间
一、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
①先捉一些蜜蜂把它们放进袋子里
②接着带着蜜蜂走四公里,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记号并放飞蜜蜂
③观察、记录回家的蜜蜂的数量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第一句中“二十只左右”说明蜜蜂的数量是不准确的,“好像”说明蜜蜂寻找家的方向的行为是作者猜测的,这两处加点的内容都是不太肯定的说法,体现作者语言的严谨性。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这些加点的内容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句中加点的部分是肯定的说法,写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严谨。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第二句中“大概”是大约的意思,也有不确定的意味,在这里表示作者的猜测。
一、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无论……都……
虽然……但是……
不仅……还……
尽管……还是……
1.(
)飞到哪里,蜜蜂(
)可以回到原处。
2.她(
)我的朋友,(
)我的老师。
3.(
)路途遥远,蜜蜂(
)能够飞回来。
4.弟弟年纪(
)还小,(
)胆子却很大。
无论
都
不仅
还
尽管
还是
虽然
但是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改陈述句)
2.蜜蜂向四面飞散。(扩句)
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关于蜜蜂的古诗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含有“蜂”字的四字词语
蜂拥而上
招蜂引蝶
狂蜂浪蝶
蜂目豺声
蜂屯蚁聚
蜂腰猿背
装满昆虫的衣袋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
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
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
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共19张PPT)
14.蜜
蜂
第1课时
同学们,我们经常能在公园看到蜜蜂采蜜,蜜蜂在离蜂窝很远的花朵上采完蜜后,还能“跋山涉水”地回到家,为什么它们从不迷路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那么,法布尔是怎么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看吧!
法布尔(1823—1915)
生平简介: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科学界的诗人”。法布尔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花鸟虫鱼,成年后利用业余时间观察、研究昆虫,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并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主要作品:《昆虫记》
《昆虫记》
《昆虫记》共十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展示了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昆虫的生活场景。在这本书中,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娓娓道来。他在对每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
蜜蜂,体表有很密的绒毛,喜欢成群居住。前翅比后翅大,雄蜂触角较长,蜂王和工蜂有毒刺,能蜇人。
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蜂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
gài
zǔ
kuò
wù
tú
chāo
mò
概
阻
括
误
途
陌
超
逆
nì
我会认
cè
测
蜜
蜂
辨
阻
跨
检
查
确
误
途
括
陌
卧钩写在横中线上
mì
书写指导
中间三横分布均匀
fēng
biàn
中间一点不能少
朗读下面的词语。
阻力
几乎
尽管
能力
听说
辨认
实验
确实
辨
这三个字是同音形近字,都是左中右结构,左边和右边的部分相同,中间部分为形旁,形旁表义。
辩
辫
仔细观察下边三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谁听说了什么?谁能辨认什么?谁做了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蜜蜂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想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这就是实验的目的。
2.课文开头的“听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听说”是听别人说的意思,表示不确定。因为“我”不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所以才想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体现本文的语言十分严谨、客观。
3.法布尔是如何得到实验结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实验过程。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法布尔做了什么?
捉蜜蜂,放进纸袋,走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做记号,放飞蜜蜂
原文呈现: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你从“无论……总是……”这一组关联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试着仿写一个句子。
体会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
学习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
4.用“先……接着……然后……”,有序概述实验准备工作。
法布尔先捉了一些蜜蜂,放进纸袋里;接着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然后在蜜蜂身上做好记号,将蜜蜂放飞。做完准备工作后,法布尔就开始观察、记录。
5.朗读第三至七自然段,概述观察、记录过程。
两点四十分
两只蜜蜂
傍晚时
另外三只
第二天
共十五只
6.交流:这些数据法布尔是怎么得来的?
从“两点四十分”“第二天”这些时间及不同时间点记录的蜜蜂数量,看出法布尔能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法布尔观察并记录飞回的蜜蜂数量和时间。
7.思考: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8.朗读第七、八自然段,哪些词句体现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准确无误
确确实实
9.从文中找出帮助作者得出结论的句子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
板书设计
实验
目的
过程
结论
结论
准备
观察
记录
确认
一、比一比,再组词。
蜜(
)
辨(
)
阻(
)
检(
)
密(
)
辩(
)
组(
)
捡(
)
蜂蜜
茂密
辨别
辩论
阻止
组织
检查
捡拾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遥远——(
)
减少——(
)
阻力——(
)
激动——(
)
附近
增加
动力
平静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辨认——(
)
能力——(
)
大概——(
)
减少——(
)
推测——(
)
激动——(
)
辨识
本领
大约
削减
猜测
冲动
四、课文开头的“听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听说”是听别人说的意思,表示不确定。因为“我”不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所以才想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体现本文的语言十分严谨、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