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2.传统节日
第1课时
知道这是些什么节日吗?每个节日,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节
日
源
流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夜晚,是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对着空中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民间传统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现在的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
乞
巧
chuán
tǒng
xiāo
xiàng
jì
láng
táng
bǐng
传
统
宵
巷
祭
堂
郎
饼
巧
qiǎo
乞
qǐ
我会认
shǎng
赏
jú
菊
传统
传递
传统
血统
chuán
tǒng
专人送达
识字巧方法
用丝(纟)来填充
识字巧方法
传
统
我会认
我会认
xiāo
xiàng
春宵
元宵
大街小巷
街头巷尾
+肖=宵
识字巧方法
港口没了水
识字巧方法
巷
宵
宀
我会认
jì
táng
祭祀
祭扫
拜堂
堂屋
察字脱帽
识字巧方法
不用手撑
只要垫土
识字巧方法
祭
堂
我会认
qǐ
qiǎo
乞讨
乞求
灵巧
巧克力
吃-口=乞
识字巧方法
削掉朽木再加“工”
识字巧方法
乞
巧
我会认
láng
bǐng
牛郎
大郎
月饼
饼干
朗读无月用耳听
识字巧方法
+并=饼
识字巧方法
郎
饼
饣
shǎng
jú
赏月
赏菊
菊花
秋菊
“堂”下无土贝来凑
识字巧方法
半包花生米
识字巧方法
赏
菊
我会认
看图识字
饼
饼是食物,所以左部是“饣”(饭字旁),右部是声旁“并”。
地名识字
巷
注意区分“港(gǎng)”和“巷”
北京南锣鼓巷
造句:
清明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来缅怀先烈,从碑文传(zhuàn)记上,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革命烈士的英雄传(chuán)说。
?
?
传
zhuàn
(传记)
chuán
(传说)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多音字
巷
宵
巧
堂
郎
饼
乞
祭
喂小刺猬吃苹果
赏
传
菊
统
街
舟
闹
艾
敬
转
团
贴
热
我会写
书写指导: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
笔顺:
贴
tiē
我会写
组词:贴窗花
贴纸
造句:春节要贴窗花。
音序:T
部首:贝
书写指导: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边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笔顺:
街
jiē
我会写
组词:大街
街道
造句: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音序:J
部首:彳
书写指导: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
笔顺:
舟
zhōu
我会写
组词:龙舟
独木舟
造句:中秋节我们要赛龙舟。
音序:Z
部首:舟
书写指导: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笔顺:
艾
ài
我会写
组词:艾草
艾灸
造句:艾草可以用于针灸。
音序:A
部首:艹
书写指导: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要写舒展。
笔顺:
敬
jìng
我会写
组词:敬爱
敬重
造句:敬爱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音序:J
部首:攵
书写指导:第三笔是竖,右边“专”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笔顺:
转
zhuǎn
我会写
组词:转眼
转弯
造句:转眼间我们已经二年级了。
音序:Z
部首:车
书写指导:先外后内,最后封口,“口”左右两边的竖画平行。“才”的竖勾压竖中线。
笔顺:
团
tuán
我会写
组词:团圆
团聚
造句:春节要阖家团圆。
音序:T
部首:口
书写指导: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笔顺:
热
rè
我会写
组词:热闹
热火朝天
造句:春节要吃一顿热闹的团圆饭。
音序:R
部首:灬
书写指导: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笔顺:
闹
nào
我会写
组词:热闹
喧闹
造句:下课后,操场上很热闹。
音序:N
部首:门
舟
“舟”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很像一只小船的样子。
字源识字
大街小巷:泛指城市里的各种街巷。
词语解释
造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造句:清明节,人们去陵园祭扫。
词语解释
登高:上到高处。本文只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造句:重阳节,好多人都登高。
转眼:形容时间及短。
造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假期就结束了。
词语解释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造句: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
在朗读时,注意停顿和重音。全文共8句话,前7句话每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朗读时,节日的名称适当重读,体会节日传递的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朗读指导
本文的朗读节奏参考: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初读课文,课文讲了哪几种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一、认一认,再组词。
热(
)
执(
)
热闹
闹(
)
闷(
)
团(
)
困(
)
执掌
闹事
沉闷
团结
困难
二、近义词,我会找。
欢笑——
转眼——
团圆——
热闹——
大街小巷——
欢乐
瞬间
团聚
喧哗
街头巷尾(共27张PPT)
2.传统节日
第2课时
你想知道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了解了解吧!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非常快乐。
习俗
朗读指导: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贴窗花,放鞭炮
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说一说:
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什么?
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还有其他习俗吗?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朗读指导:朗读这两句时,要读出热闹、欢乐的感觉,重读“炮”“潮”,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
吃元宵
猜灯谜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街上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清明节是祭祀的日子,“雨纷纷”衬托了人们低落的心情,
朗读指导: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朗读指导:以热情、稍微紧张的语气读本段,读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朗读指导:重读“桥”,读出对七夕节的期盼。
表明中秋节当天,圆月非常明亮,人们上月吃月饼,一家人团圆。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习俗是踏秋赏菊、登高望远。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写出了人们相聚在一起欢度春节的情景
此句与第一句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朗读指导:重读“热闹”,读出欢乐的气氛。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本文一共有8句话,介绍了7
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读课文,思考: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节日名称
习俗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
看花灯
清明节
扫墓、祭祀(sì)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
乞巧节
乞巧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秋游,赏菊,登高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月七
中秋节
重阳节
课后第二题
你能按时间顺序给以上传统节日排序吗?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月七
中秋节
重阳节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三月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九月初九
说一说
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扫墓,并且佩戴白花,向烈士墓碑鞠躬,表达自己的敬意。不能追逐打闹。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和一个多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课后第三题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文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不仅写出了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引导我们感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朗读指导
语境识字法就是把一些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或放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还能帮助我们巩固熟字。
语境识字法
例如本课的“统”字,我们可以组词“传统”“统一”,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字义,并记住字音。还可以将需要学习的生字放到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中,这样可以同时识记多个生字。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我们会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这句话里就包含了本课的“传”“统”“饼”“赏”四个生字。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清明时节雨风风,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有关节日的诗句
占
一、给下列汉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贴
贴上
专
转
转身
市
闹
热闹
二、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
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
中秋节
吃月饼
看花灯
赛龙舟
贴窗花
端午节
元宵节
扫墓
赏菊
三、填一填,分一分。
①( 贴 )窗花
②( )龙舟
③( )月饼
④( )花灯
⑤( )鞭炮
⑥( )菊花
⑦( )粽子
⑧( )灯谜
春节:______
中秋节:_____ 元宵节:______
重阳节:______
端午节:______
赛
吃
看
放
赏
包
猜
①⑤
③
④⑧
⑥
②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