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20: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课文原文
1.邓


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第一单元
1.邓


七年级

姓名:
【教师寄语】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
柏拉图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做到正确、流利。
2.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意。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意。
3.
了解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有关情况。
4.
通读文章,品味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预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字词。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文体介绍
2.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3.作者简介
1.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3.作者简介。
杨振宁 安徽省合肥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二、基础积累:根据要求掌握下列词语
1.重点字(明确加点字的读音及字形)
邓稼先(

宰割(
)(

元勋(

癌症(

署名(

核武器(

奠基(

开拓(

难堪(
)佩服(

仰慕(
)(

选聘(

谣言(

援助(

震荡(
)背诵(

昼夜(

筹划(

戈壁滩(

呼啸(
)摄制(
)诞生(

挚友(

彷徨(
)(

无垠(

判断(

稳健(

2.重点成语(理解词义,并给加点字注音)
(1)可歌可泣:
(2)鲜为人知:
(3)至死不懈: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当之无愧:
(6)家喻户晓:
(7)截然不同:
(8)锋芒毕露:
(9)妇孺皆知:
(10)马革裹尸:
(11)层出不穷:
3.生僻字(明确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及意思)
夐不见人(

萦带(

黯兮惨悴(
)(

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

兽铤亡群(

峨峨昆仑(

碎首黄尘(

殷红(

燕然勒功(
)(

4.读课文数遍,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必须读,必须读,必须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结构的图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四、细读课文,探究文本。(请读课文,读课文,读课文,不读课文不会回答问题。)
1、读课文第一部分,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读课文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3、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作者在这部分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读课文第四部分
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写?
5.浏览全文,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和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二)揣摩语言,体会深刻含义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六、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对比鲜明,形象突出
文章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衬托作用。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与之对比,不仅说明了邓稼先的贡献可与奥本海默比肩,更突出了邓稼先独特的气质和品格,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
2.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和抒情,这样不仅能对记叙内容进行总结,还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深化主题。如文中的第二部分,作者在写了邓稼先病中不忘工作一事后,接着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进行评价,这是对邓稼先的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3.形散神聚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语言特色
(1)句式多变----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令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稳健的判断”,句式也比较整齐。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如第三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2)
多处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上,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处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在句式的选择上,长短句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
七、板书设计
内容方面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平实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
“我不能走”——默默奉献
 (分)
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总)
写法方面
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B、①→②





A、①
C、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