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1 08: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假期作业(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5.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7.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  )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D.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8. “天可汗”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9.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10.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11.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A.唐蕃和亲 B.迁都洛阳 C.册封大祚荣 D.成立西域都护府
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13.《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此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14.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
15.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歌反映的是()
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
C.东汉末年张角大起义
D.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国家走向衰落
16.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1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8.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两税法 D.九品中正制
19.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皇帝权力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破坏了中央集权
20.(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宠、圈套)中矣。”材料反映了
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
C.科举制有利于专制统治 D.察举取士的虚伪性
21.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22.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A.唐蕃和亲 B.迁都洛阳 C.册封大祚荣 D.成立西域都护府
23.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了不断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弊端
24.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
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
25.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左图)。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右图)。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
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
2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27.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
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2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9.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佛图户”的减少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0.《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蔡伦
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因造纸有功而被西汉皇帝封侯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第II卷(非选择题)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32.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并分析隋唐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所做的贡献?
33.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
材料三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新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宰相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试卷答案
1.C试题分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举制最为重要,需要掌握。除此之外,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也需要了解。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保证官僚机构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等也需要掌握。
2.D【详解】材料中“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际的贸易交流,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是与中欧进行贸易,“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与之不符,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中欧之间的交流状况,但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欧之间的贸易“始于南北朝”的推论,故B错误;“《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的表述绝对化,故C错误。故选D。
3.C【详解】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夸大其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D理解片面。
4.D【详解】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出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5.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排除A;曹丕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曹丕的政策是为了选官,并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D。故选C。
6.D
【详解】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洛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加强统治是迁都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推行封建化改革和防止柔然的骚扰也是迁都的推动因素,但与巩固统治相比都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C项。
7.D【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时期获得新生和大放异彩。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为隋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促进北魏经济发展,故ABC错误。
8.C【详解】根据“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可知唐太宗被拥立为“天可汗”与民族关系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被各民族拥立为“天可汗”,故选C;ABD和民族政策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9.B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说明隋朝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物资丰富,从而储备太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10.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
11.A【详解】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缓和唐蕃关系,促进西藏地区发展A正确;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举措,排除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排除C;D是汉代措施,排除。
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
13.B【详解】从“《旧唐书》”“藩臣”可看出,材料反映了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问题,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安史之乱,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没有涉及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排除CD。
14.D【详解】材料“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主要和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对音乐的推动作用,A选项排除。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是在明清时期,C选项排除。
15.D【详解】材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衰落的情景,故D正确;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主要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6.A【详解】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605年,为了沟通南北经济,隋炀帝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17.C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18.B【详解】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
19.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做出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政事堂议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加强了皇权,B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
20.C【详解】材料反映科举制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唐太宗对获得人才的喜悦心情,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而察举制和监察制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A【详解】日本大宝律吸收了唐律中的“八议”和“十恶”,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有较大影响,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日本大宝律对唐律的借鉴,没有体现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和日本不重视内不稳定,排除BD;日本吸收借鉴唐律,说明唐律与日本法律之间存在相似性,而不是差别较大,排除C。故选A。
22.A【详解】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缓和唐蕃关系,促进西藏地区发展A正确;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举措,排除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排除C;D是汉代措施,排除。
23.B从材料“开始”“正式设置”“扩充……规模”“增设”“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中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没有体现出科举制的作用,故A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解决了”。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开始”“正式设置”“扩充……规模”“增设”“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完善,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
24.A【详解】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不能猜忌,主张“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互惠,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唐太宗的民族观念,其对应的应当是民族政策,而非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排除C、D。
25.D【详解】汉代注重遮掩身体的“深衣"被魏晋时期流行的宽袍、大袖、长裙、博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思想变动导致的审美观变迁,D项正确;魏晋时期上层服饰变化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A项错误;社会上层流行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魏晋的审美水平较汉代水平有所提高,B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分裂动荡,C项错误。
26.C“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27.C【详解】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充分代表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成就,选项C正确;京剧是清朝的艺术成就,选项A排除;书法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在明清时期较为明显,选项B排除;选项D是明清时期小说的主旨,排除。
28.A【详解】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联系所学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分析解答。
29.A【详解】材料反映了佛寺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占有佃农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周武帝释放“佛图户”,可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根基,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儒学,故排除C;土地私有制并非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故排除D。
30.D【详解】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并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影响深远,故选D;材料不能证明蔡伦是纸的最早发明者,蔡伦是在先人造纸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故排除A;蔡伦是东汉的人物,而不是西汉,故排除B;蔡伦没有体现蔡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故排除C。
31.(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2)作用: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详解】(1)变化:根据“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得出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原因根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得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2)作用根据“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史实:根据“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32.(1)①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②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贡献①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②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③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详解】(1)经济原因:根据“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得出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政治原因:根据“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得出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贡献:唐太宗的贡献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即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33.(1)措施: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发展: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3)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加强了专制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变化:宋朝时期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分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皇帝”可见,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图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可见,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图示中“郡、县”可见,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度。
(2)继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继承秦的中央制度有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制度是郡县制。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围绕汉武帝时期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方面回答。
(3)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看,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三分,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后世。变化:根据“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得出宋朝宰相的权力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政权,以及三司分割财政权,相权进一步削弱。
34.(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本题根据材料一“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宗教文化、文化传播与交流、图书复本需求、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等方面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文化的传播模式、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等方面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本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等方面回答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