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乘法—积的变化规律 冀教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乘法—积的变化规律 冀教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1 06:19:53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师姓名
学校
教材版本
冀教版
课题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第3个例题,在书的第51页。此内容涉及到规律探索,比较关注相关规律或数学模型的结构化提炼。利用对两组乘法运算的提炼,清楚而又简洁,便于学生理解与应用。在内容编排上,也同样清楚地提出了要求,将发现的规律以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总结梳理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念与方法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黑板、实物投影仪等多种资源相结合,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探究及的变化过程,理解规律的内涵,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归纳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能初步进行规律探究,能将积的变化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去。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培养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以及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信息化环境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
补充教学资源
前置作业(可选)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化支撑
(环节上可选)
设计意图
环节1
复习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用计算器探索过积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45=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用计算器算出的前三个算式,试着在演草纸上写出第4的算式的答案。(先不公布答案)
回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仔细观察将第4个算式的答案写在演草纸上。
预设:
444444444或555555555
计算器、电子白板
、多媒体课件
通过复习旧时对即将引入的新知识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在算式设计上,设置小陷阱,先不公布答案,学习之后再回头来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记忆更深刻。
环节2
探究新知:
答案到底是多少呢?本堂课探究出结果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么我们本堂课要通过什么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呢?就用大屏幕上这些算式来进行探究。
出示例3(打乱6个算式的顺序)
(课件出示)
6×2=
20×4=
10×4=
6×20

6×200=
5×4=
问:如果要把这六个乘法算式分一分组,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口算出答案
按自己的想法分组
预设:
6×2=12
6×20=120
6×200=1200
20×4=80
10×4=40
5×4=20
(学生说,老师写在黑板上)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点题、通过学生自己分出的组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主动性
环节3
初步探究:
我们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一下。
师在学生分享发现时,在黑板上将发现表示出来,并纠正一些不恰当的数学语言。
其实在同学们的发现中,蕴含了一条重要的数学规律,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是什么吗?
那么这条规律对所有的乘法算式中都适用吗?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乘法算式来验证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他们的验证过程)
得出结论:(学上说,;老师写在黑板上)
生通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汇报发现。
预设:
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比较,第一个因数6不变,第二个因数2在后面填了一个0变成了20,积也在12后面添了一个0变成了120;
第2个算式和第3个算式比较,第一个因数6不变,第二个因数也是在末尾添了一个0,积也在末尾添了一个0;
第一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第一个因数6不变,第二个因数乘了100,积也乘了100。
生汇报规律猜想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学生写算式验证、并互相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得到的结论
实物投影仪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自己发现的变化探索规律,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经历对数学规律的大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初步掌握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环节4
那么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那个找规律的题吗?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你做对了吗?
生批改自己的答案,寻找做错的原因,并说一说。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通过回头判断自己最初用找规律方法写下的答案的正误,感受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环节5
小组合作探究:
问:从第一组算式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出了结论?
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步骤探索一下第二组吗?(小组探究,教师巡视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探究出结果来分享你下你们的探究过程。(请两个小组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探索过程,总结探索结论,教师在黑板写出小组探索结论)
生:探索发现
大胆猜想
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演草纸上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展示探索过程与结果
实物投影仪
充分发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环节6
规律拓展:
请同学们计算大屏幕上第一组算式,说说你由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再算算第二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课件出示)
运用大家得出的结论,来完成联系
(课件出示)
生计算、观察探索出规律。
预设: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积的大小不变。
生计算、验证结果,得出结论。
生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在了解积的变化规律后,进行规律探索,再次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推理能力。
环节7
解决问题:
是出示题目
生运用本堂课所学解决该问题。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8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交流学到的新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阐述本堂课所学,是学生在过程中对本堂课进行回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评价方式
即时口头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与表扬,回答正确鼓励表扬,回答错误引导激励;学生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板书设计思路
板书是对本堂内容的一个精炼。所以,我在点题后写出本堂课的标题《积的变化规律》。之后在运用算式探索规律中,将学生的分组算式写在黑板上,由于学生答案的不可预见性,所以对学生的发现在多媒体课件上不好表达,反而由学生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做标记,学生能跟随节奏更能达到效果。最后将结论由学生阐述我来写,写在黑板上,也避免了在多媒体课件上看一遍结论就看不到了的情况,保留在黑板上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可以回顾。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很好,在知识运用方面也体现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确保了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性。但在学生的自我阐述发现、结论方面还要多培养,存在部分同学能找但不会说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锻炼、提升表达能力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同学的数学语言表达不正确,例如在后面添了一个0,表述为在2后面加了一个0。这种情况要及时纠正,并且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能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准备:预习单、每个小组准备一块答题板(或者比较大的白纸)、勾线笔或者深色彩笔。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启发
学习过程:
情景导思
昨天老师给大家了一个预习单,都完成了吗?好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你们的预习结果。【出示预习单】。
写出下列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3
=
6






学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出示:因数×因数=积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积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针对这个课题,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相信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现在请大家拿出预习单。
【出示:】预习完两组算式,你能提出1至2个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请组长带领组员,在你们小组通过讨论交流筛选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明白了吗?
哪个小组最先汇报你们小组的数学问题。【由东关小学的一个来提出问题】
预设: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或者变小,积会怎样呢?
如果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积会怎样呢?
二、问题探究
1、师:我们观察一下,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围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积会随着发生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组算式的积是如何变化的?
出示:
2×6=
2×60=
2×600=
出示课件:
围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积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开展自主学习研究。
建议:
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在组内自主学习讨论,并将讨论过程及结果写在题板上。选定汇报人员。
组内研究完成后,可以组间互访,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更有价值,推荐给大家。
2、小组合作学习
3、集体汇报:
预设:
(1)第一个因数不变
2这个因数不变,6这个因数乘10,积也要乘10.
算式一和算式三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师注意小结:先从相邻两个算式得到了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再跳跃式比较,2不变,6乘以了100。
(2)第二个因数不变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跳跃式观察。
师:这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是第二个因数不变
师:那也就是说,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另一个因数只要不变,,这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拓展
第一个因数还是6,第二个因数原来是2,变成了4,乘以了2,积也乘了2.
结论:当一个因数不变的时候,一个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师小结:用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拓展出了除了乘10、乘100,还可以乘2、乘3、乘4、乘6,还可以乘任意的一个数。谁能把刚刚小组汇报的总结出一个规律?生总结。
师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三、交流点拨
1、用我们刚才探究的规律和方法,现在请你们探究第二组乘法算式的规律。
20×4=80
10×4=40
5×4=20
2、学生探究
3、汇报:
基础
交换位置
提升
4、小结:谁能根据刚才的汇报,把这个也总结成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5、师:通过两次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得到了两个规律,你能把它们概括成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四、巩固拓展
1、利用我们的规律,你在草稿本上再写一组这样的算式,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说说自己写的组算式中的规律。有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
2、通过刚才的组内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下面我们应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怎么样?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7,积应(
)。
(2)两个因数的积是40,一个因数除以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先写出每组中第一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32×4=
320×4=
320×40=
12×50=
4×50=
4×25=
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除以6

12×27=
24×27=
36×9=
3、应用
师:这是一块绿地,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出示: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如果让你求它的面积,你会用什么方法求?
预设: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看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非常牢固的。如果我要求你不用长乘宽的方法求,们就利用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一下求面积的老问题,你能求出来吗?
请你利用今天的知识先独立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从小组中交流一下算法,准备汇报。
汇报:
预设:宽没有发生变化,长由8增加到了24,也就是长乘了3,面积也应该乘3.
24÷8=3
200×3=600(平方米)
五、回顾总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法吗?
2、师:其实本节课我们只是探究了“积的变化规律”
中的一小部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