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线长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
2.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知道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重点、难点:
1.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
2.难点: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问题及引导发现模式
教具及器材:
圆规、三角板;投影器及自制幻灯片
引导达标:(用投影器出示问题)
问题1:从圆外一点可引圆的______条切线?并画出图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圆外一点可引圆的两条切线。如图
引导学生指出切线长的概念,教师板书:
课题:切线长定理
一、切线长: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问题2:从圆外一点可引圆的两条切线上切线长有何关系?(让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猜想)
如图,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
试证明:PA=PB
证明:连结OA、OP、OB
∵
PA、PB与⊙O相切于点A、B
∴
PA⊥OA、PB⊥OB
∴
∠OAP=∠OBP
又∵
OA=OB,OP=OP
∴
Rt△AOP≌Rt△BOP
∴
PA=PB
大家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OPA=∠OPB等)
问题3:分析问题2的结论及证明,想想我们能得到什么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结论入手总结“切线长定理”,并板书:
二、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问题4:如上图,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若连结AB,则OP与AB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猜想,教师提问并将定理进行拓展。
例:如图(1),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直线OP交⊙O于点D、E,交AB于点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如果PA=4cm,PD=2cm,求⊙O的半径OA长。
(⑴、⑵提问两名学生回答,⑶让一名学生演板解答。教师简评并设疑“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
问题5:如图(2),四边形ABCD的各边分别与⊙O相切于点M、N、P、Q,由切线长定理大家能得到哪些结论?
(提问)
由A点的切线可知_____=_____;
由B点的切线可知_____=_____;
由C点的切线可知_____=_____;
由D点的切线可知_____=_____;
问题6:大家想一想,将上面四个等式左右分别相加,你又能发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板书:
三、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和相等。
目标检测:(用投影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检验)
1.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有____条,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这点到圆的________;
2.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____,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_______的夹角,并且________两切点的连线;
3.
圆外切四边形的__________相等;
4.
如图(1),PA、PB分别与⊙O相切于点A、B,∠APB=60°,⊙O的半径长为3
cm,则∠APO=_____,OP=____
cm,BP=____
cm,AC=____
cm,AB=____
cm;
5.
如图(2),四边形ABCD外切于⊙O,若AB=5
cm,CD=3
cm,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_____
cm。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