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31 21: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流浪地球》的出现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人民日报》
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习近平连续三次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充




{C4B1156A-380E-4F78-BDF5-A606A8083BF9}考点层次
课标内容
识记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知道杂交水稻及青蒿素。
3、了解“双百”方针
理解
4、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
国之重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两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一、走进历史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
的伟大成就。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一、科技成就
时间
成 就
主要人物




1964年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载人
航天
工程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杂交水稻
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二、文化事业的发展




方 针
( )年,( )提出在科学文化中实行“ ”“ ”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 ”,学术问题上“ ”。





长篇小说
话 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 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成就
概 况
成果丰富、题材广泛、佳作跌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屡获国际奖项。
代表性成就
( )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成就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一星——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成就
二、考证历史
(二)、“两弹一星”为什么能研制成功?
(一)、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意义)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找出我们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2).请根据内容,结合课本91页的内容,说一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意义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
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
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予中国帮助时,惊讶的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周光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二)、“两弹一星”为什么能研制成功?
(二)、“两弹一星”为什么能研制成功?
材料一:1962年11月,中央专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全国、全军一盘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统一调度,组织了全国大协作,解决了研制中遇到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大大加快了研制的步伐。
成功原因一: 党和国家的领导与重视。
请依据材料一,找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之一?
叔通太老师先生:
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现在报纸上说中美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
盒子上的信
成功原因
爱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 ——钱学森
1958年的一天夜里,邓稼先和许鹿希说:我的工作要调动一下了。但是许鹿希随口问了一句:到哪去?邓稼先:不能说;许鹿希:做什么工作?邓稼先:不能说;许鹿希:你给我一个信箱地址,我们通信,邓稼先:这个也不能说。
1985年的时候,离开家28年的邓稼先终于回来了,但是因为在一次原子弹试爆中,原子弹被摔破,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不顾生命危险,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他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但邓稼先却因为受到过量的核辐射,患上了直肠癌。
不能说的秘密
成功原因
爱国
奉献
敬业
成功原因
“两弹一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课本91页的内容,概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先后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技家“两弹一星元勋奖章”。
相关史实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神州十一号
无人飞船
载人飞船
太空漫步
空间对接
1999
2003
2008
2016
第二篇
民之福祉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走进历史
知道杂交水稻及青蒿素。
杂交水稻
第六单元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
②培育者: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青蒿素
第六单元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
②发现者:
屠呦呦科研团队
在190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成功了.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兢兢业业、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立志为民的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
二、考证历史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发明
有什么意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
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
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
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杂交水稻“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也就是4.5亿亩左右。
产粮约为5.17亿吨,按未来16亿人口计算,每人约0.32吨(640斤),平均每天1.75斤。
杂交水稻
第六单元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表示“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可多养活4至5亿人口。”
杂交水稻之父
国内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意义: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课本93页的内容,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分析一下“杂交水稻”的意义?
“青蒿素“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意义: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请结合课本94页的内容,概括“青蒿素”的意义?
三、感悟历史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感悟历史
{793D81CF-94F2-401A-BA57-92F5A7B2D0C5}科技的作用
两弹一星
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结论:
科技可以 。
杂交水稻
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青蒿素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加强国防,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
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举例说明。
分组讨论:请一二组同学从“科技与国家”的角度;三四组同学从“科技与人民”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篇
民族之自信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①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
②成果: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进一步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科技可以加强国防,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科技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
2018-改革开放40年
2019-新中国成立70年
2020-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2021-建党100年
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
2050-建成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新征程
新征程,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