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数学
设计者
课题
比多少
课型
新授
学时
共
2课时,第
2
课时
班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难点: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多些,少些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添加及感悟
一、设疑自探
一、复习引入新课。39○36 69○96 50○50+7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引入: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二、游戏引出新知。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多让几名学生猜一猜。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积极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态度,初步培养数感。
二、解疑合探
生: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三、多样练习,深化新知。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生:10根比48根少。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生:10根比15根也少。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师: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质疑再探
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拓展运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