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高二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A项,“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错误,由原文“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可知,内核应为“儒家文化”。
B项,“衔接和调节”表述错误,原文为“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可见,“家训族规”是国家法的重要补充,而不是“衔接和调节”作用。
C项,“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说法错误,由原文“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可知,是“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并不是就是“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3分)
2.C【解析】“来说明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教化方式,推动了家国的发展”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可知,用颜之推的例子证明了“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用朱柏庐《治家格言》证明了“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用司马光的例子证明了“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3分)
3.B【解析】“积极普及了儒学的观念”说法错误,原文为“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可见,应该是“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而不是“普及了儒学的观念”。(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A【解析】曲解文意。文本中的信息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不在于招生的数量多少而是需要人才”,强调的是招生的质量问题,凸显的是人才。而选项将“招生数量”和“人才质量”并列,违背原意。(3分)
5.B【解析】于文无据。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强加因果。(3分)
6.①不忘初心,坚守理想,静心读书;②树立信念,胸怀宽广,为国家的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③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淡泊名利,去除浮躁,拒绝攀比。(答对1点得2分,共6分。)
【解析】文章第三段是概括介绍樊锦诗接受采访时对钟芳蓉一事的态度,其中包括了她对青年提出的要求,后文部分是此次采访的具体内容,作答此题,可以从第三段“樊锦诗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年轻人都应树立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樊锦诗通过人民网记者转达给即将步入高校的‘钟芳蓉们’:在大学校园里,不攀比家境,只比谁的学习更好,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不管今后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不忘初心,为国家做实事。”以及后文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等分点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B【解析】
“在此之前的生活中已经对红军有亲近感”错误,于文无据,童养媳能够主动对救她的大户人家小姐讲述身世,是因为大户人家小姐救了她。(3分)
8.①悲苦的童养媳经历:因家贫被卖为童养媳,受公公婆婆欺凌,绝望投江;②被红军拯救新生:投江被救,受革命影响加入红军,有了自己的名字;③光荣的革命之路:革命经历丰富,最终在第三次过草地时光荣牺牲。(答对1点得2分,共6分。)
9.①情节方面,以光荣革命历史档案照应小说开头,并交代阅读书籍产生的影响,使情节完整;②人物方面,前文着重塑造“曾扩红”的个体形象,小说结尾完成了由个体形象到群体形象的迁移;③艺术效果方面,作者罗列出具体的档案数字,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④主旨方面,给读者带来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表现对革命信仰的寻找、坚守和传承精神。(每答对任意1点得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比较四个选项,找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然后要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语意、句子结构等来判断正误。(3分)
11.C【解析】“配”只指流放,在脸上刺字的刑法称为“黥”,刺字后流放可称为“刺配”。(3分)
12.D【解析】仔细阅读所给选项,圈画出其中的关键点,如时间、地点、人名等,然后回到原文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信息,将二者进行比对,发现错误点。D项,“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王頍是自杀。(3分)
13.(1)我的计谋策略,不比杨素差,只是因为我的话不被杨谅采纳,才到这个地步。(关键词“减、坐、见”各1分,大意2分)
(2)遇不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凌云之赋而空自怜惜;既然有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之士,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或者译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息;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关键词“凌云、流水”各1分,句子大意3分。)
[参考译文]
[甲]:王頍,字景文,是齐州刺史王颁的弟弟。王頍只有几岁的时候,恰好遇江陵被攻陷,跟着几个哥哥进入潼关、函谷关以内。少年时候喜欢游侠生活,二十岁了还没有好好读书。被他的哥哥王颙怒骂,因为这样受到激励,开始读《孝经》、《论语》,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又读了《左传》《礼记》《易经》《诗经》《尚书》,于是感叹说:“没有什么书是不能读的!”连续多年勤奋学习,于是完全通晓了五经,探究其中的要旨大意,被当时的大儒大加称赞。王頍分析撰写文章,善于谈论学术。二十二岁的时候周武帝让他做了露门学士。周武帝每当有疑难需要决断的时候,大多都是王頍来完成。王頍很有天分、悟性,有敏锐的分辨力,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好读诸子百家的书,特别喜欢与众不同的书,被当时的人称为“博物”。王頍还通晓兵法,更有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志向,常常感叹生不逢时,常常认为自己有能力出将入相。开皇五年,隋文帝任命他为著作佐郎。不久任命他为国子学讲授。恰逢隋文帝亲自到国子学参加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国子祭酒元善讲授《孝经》,王頍和他进行争辩讨论,王頍辞色锋利,元善常常被他说得理屈词穷。隋文帝认为他很了不起,破格提拔他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因犯罪被解除职务,被发配流放到岭南驻防。过了几年,被任命为汉王杨谅的府谘议参军,汉王非常礼待他。当时杨谅看到房陵和秦王、蜀王相继被罢职、除爵,暗中产生了反叛的打算。王頍于是私下劝杨谅整顿士兵修缮武器。等到隋文帝驾崩,杨谅就举兵造反,很多都是王頍出的计谋。王頍后来多次给杨谅提了奇谋,杨谅都没有采纳。杨素到蒿泽,准备和杨谅开战,王頍对他儿子说:“时机、气运都不好,我们的军队必败。你可以跟着我。”不久杨谅的军队果然大败,王頍打算带着儿子逃到突厥,到了山里,小路断绝,王頍自知必然不能幸免,对他的儿子说:“我的计谋策略,不比杨素差,只是因为我的话不被杨谅采纳,才到这个地步。我不能坐以待毙,来成就那些小人的名声。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去找那些亲朋故交。”于是自杀,他儿子把他埋在了一个石窟之中。他的儿子好几天找不到食物吃,于是去拜访了老朋友,最终被杨素抓获。杨素找到了王頍的尸首,斩首,在太原把头悬挂起来示众。这一年王頍五十四岁。王頍撰写的五经大义有三十卷,有文集十卷,全都因为战乱,没有一卷留存下来。
[乙]:我(地位卑微),不过三尺绅带的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弱冠,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有投笔从戎的志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是谢玄那样的出色人才,但是有幸接触孟子所追求的芳龄嘉宾。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有幸谒见阎公,如登龙门。遇不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凌云之赋而空自怜惜;既然有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之士,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解析】“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分析不当,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3分)
15.①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的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答对任意1点得2分,答对其中3点得满分。共6分)
诗歌鉴赏:
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登临而起的悲愁。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的故都的忧虑之情。
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每空1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
【解析】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本处指美食类节目,所以选风靡一时。
琳琅满目:意思是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众多。本处指美食类节目很多,而不是指书籍或工艺品,所以选林林总总。
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本处指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优秀的短视频很少,选用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一个人的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双方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反。本处指“大胃王”的浪费与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相反,选用背道而驰。(3分)
18.C
【解析】“敬畏”前面应有相搭配的介词“对”,应在“公序良俗”前加介词“对”,排除A、B;“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正常网络直播秩序的构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三者在句式上应保持一致,排除D。故选C。(3分)
19.A
【解析】首先找出前语境中的主语为“网络直播”,然后把选项带入看能否陈述主体对象。
A项,内容能够照应上文,是对“网络直播”的陈述。同时分别与“个人行为”“社会属性”相照应。
B项,针对的是“吃播”中的浪费现象,例行节俭的重要性,不能搭配主语“网络直播”。
C项,主语为“网络直播”,选项内容表述太绝对,与主语照应不起来。
D项,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不紧密(3分)
20.(1)过多食用糖会造成危害
(2)无糖并不是意味着不甜
(3)长期食用代糖对健康不利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①根据后文“比如”可知,前文是总说食用糖的危害。②根据后文“而是”作为并列关系,又由“把各种代糖当做甜味剂”和上文的反问句可知,此处是说无糖并不是意味着不甜。③后文提到食用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的增加,会造成人体自身调控机制的紊乱可知,画线部分是一个总说。
21.
①7月31日,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③它是我国首次建成面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④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5分,每点1分,答全4点可得5分。)
【解析】这是一段新闻材料的压缩概括题,首先概括新闻的主要事件,找出导语,即第一句话“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然后分析其它句子,第二句说的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质,主要信息是“是我国首次建成面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第三句说的是其建成开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第四至五句,主要说的是北斗发展的过程和意义。据此根据字数要求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参考2020年广西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22.
[审题]
这道作文题,主要在“动”和“静”二字上作文章。材料可分三个层次解读:第一个层次,指出世间万物动静相衬、动静相生的道理,告诉人们,动静适宜,方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对待动静的态度出发,阐述了喜静或喜动的原因,表现出人生追求的差异:第三个层次,具体分析动和静的含义与意义,交代了动和静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和价值,指出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动静结合才能打造和谐社会。
题目要求根据“对于动静你有怎样的思考”来构思,写作时,考生可以以某一层次的含义为主题来写,亦可以整段话的主旨为主题;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重点阐述静或动的意义和价值,亦可辩证分析静与动相衬相生的道理。
[立意引导]
①动静相融;
②动静人生;
③动与静的哲思
[素材链接]
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快餐式的文化。人们愿意看解读名著的书籍,却不愿静下心来仔细看原著,用自己平静的心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境界;人们喜欢看电视,将自己的理想、激情依附在虚假的剧情上,而不愿在生活中以脚印证明自己。快餐式的生活,已经将我们心中关于静的部分包围。
②一方是高效社会的急功近利,另一方是静思中的淡泊以致远;一个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另一个是智者的选择;一边代表利益,另一边代表情致。
③现代社会是要求高效率的,这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世界中可以看出。高效率,意味着我们无法享受这个过程,无暇顾及心灵对于静的渴望。不得不说,过分注重结果导致了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④身处浮躁是因为结果尚未到来,而浮躁也往往导致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自以为是南辕北辙而致使苦心的付出没有收获。
⑤动可以助我们更快地到达成功的殿堂,静可以帮我们寻找到真实的自己;动有利于社会发展,静有利于人心清澈。如同旅行,在快速找到目的地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欣赏一路风景,也许惊喜就在其中。钦州市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钟,请掌提好时间
2.务必按高考要求用黑色墨水水性笔或钢笔答题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城(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象无效,考试
结東后只交答题卡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
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
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
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
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
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
囯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
的缩小。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
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徳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
促进了家囯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
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
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
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
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
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別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竟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
通过家训載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
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
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阑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
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
传甚广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
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
为先”的治家之道
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
高二语文第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