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使至塞上》 王 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春望》 杜 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论诗》 赵 翼诗五首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家作品简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简析: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情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开头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去向。二三两句既概括地交待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五六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感。结尾两句以写到达边塞作结。 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刚劲、坚毅之美。“长”字,表达出黄河横贯其间给人的感觉。“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就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了。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即景设喻) 塞外风光(千古壮观)情由事发景由事终结构全解《使至塞上》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简析 《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诗的前四句,写春望所见,作者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尽春城败象。后四句主要抒发春望之情,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见所感所盼所思寄情于物触景生情心念亲人充溢离情春城败象饱含感叹望盼(翘首望景)(低头沉思)忧国思亲结构全解《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的感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景象,既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写景叙事抒情写景兼点时令,隐含同情直叙友人之事,深切挂念饱含深情丰富想象结构全解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字介甫,
晚号半山;因封荆国
公,世称王荆公。宋
抚州临川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著有<<临
川先生文集>>。在政
治上支持新政改革。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简析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是作者的抒怀言志。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深信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是对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
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成功的坚定信念。《登飞来峰》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极言其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结构全解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清)赵翼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主张诗歌创作要推陈出新,反对摹拟。《论诗》便是写他的诗歌创作的见解。作者在这首诗中强调: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风格。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论 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分析: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的诗歌虽然光焰万丈,万古流传,无人能比,但是,即使如此伟大的诗篇,作者认为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2)、从李杜的遭遇,诗人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有什么普遍意义?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国家历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论诗》简析 《论诗》前两句评古,单刀直入,道出了对艺术价值所在的辩证见解。后两句论今。古今对比鲜明,颂扬人才辈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诗人对这一艺术发展规律精辟的总结和阐释。《论诗》
这首诗,以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诗人在诗歌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强调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创造,诗贵创新。结构全解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李杜诗的地位历史的局限性代代都有人才主导诗坛几百年主张诗贵创新反对盲目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