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1 10: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定义?“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的定义?这个定义更加简捷?形象,文化就是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地理环境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
我们知道,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有了汉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积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当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在惊叹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
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总字数近10亿,真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规模浩大,但也并非传世古籍的全部?在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就有34万册,普通古籍有160多万册,数量更远远超过《四库全书》?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籍有这么多,真可谓浩如烟海?
我们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沐浴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和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和精细的观察,如在古文字中,“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等?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植物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在《说文解字》中,《草部》《木部》《竹部》《禾部》是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这四个部首的辖字总数达到了1227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汉字的造字取象也开始向植物发展,充分体现出植物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王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文化”的两种定义进行比较,认为钱穆先生的理解更简捷更有价值?
B.
汉字在记录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这可从历史记载得到印证?
C.
《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历史丛书,其规模浩大,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D.
作者认为汉字应文化之需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发展,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B.
文章以?四库全书?为例,通过数据表明中华文化典籍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汉字保存了辉煌的文化?
C.
文章分析了汉字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后,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解析汉字可以追溯中华文化原生态的观?
D.
文章结尾以古文字为例分析不同时代文化特征,意在阐明汉字在原始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的重要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汉字,中华文化就难以获得完整记录和充分保留?
B.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体现出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透视人类文化生态?
C.
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
D.
《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辖字总数较多,可见汉字取象受到农耕文化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寂寞之路
1938年三四月,沈从文搭乘汽车离开沅陵,西行经晃县出湘境,取道贵州玉屏、贵阳,再入滇去昆明。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昆明。先期到达的汪和宗到车站将沈从文接到城里。临时落脚处,是蔡锷发动反袁战争时在云南的旧居。这是一栋极平凡的小房子,斑驳陆离的瓷砖上,有“宣统二年造”字样。老式的一楼一梯,楼梯已霉朽不堪,砖砌拱曲尺形长廊,因风雨剥蚀,早已倾斜。只有院子里两株合抱大的尤加利树枝劲叶茂,勃然有生气。站在院子里的尤加利树下,沈从文不由想起历史上默不言功的将军冯异。不求生前的虚荣,不计身后的寂寞,一切有益于民族、人类的事功,皆成于一种沉默的努力中。
自沈从文逃离北平后,夫人张兆和携带两个孩子,留在沦陷的北平,直到1938年初,母子三人同九妹岳萌,才途经香港,取道越南河内,沿滇缅线到达昆明。一家人长达一年多的离散奔波,至此方告结束。这时,沈从文已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副教授,第二年转北京大学任教授,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沈从文和许多热情爱国的学者?教授,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人物。同战前在北平一样,沈从文一边默默笔耕,一边热情关心、接近那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冀望着为文学运动造就一批生力军。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成绩的汪曾祺、林蒲(美籍华人作家)等人,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
在沈从文离开沅陵去昆明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选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沈从文到达昆明后不久,收到了老舍的一封来信,请他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这时,沈从文正痛感文坛龙蛇不一,一些本身没有任何作品,却别有所图的人挤进“文协”来凑热闹。这个认死理的“乡下人”,眼前的现象与他要求于文学运动的“清洁”标准不符,现实总让他失望。因此,他在给老舍的回信中问道:
究竟是有了作品才是作家,还是进了“文协”就是作家?
对这样的问题,老舍自然无从作答,沈从文出任云南文协主席一事只好作罢。然而,沈从文并没有置身于抗战文学运动之外,他始终关心着文坛的风云变化,并卷入了抗战时期两次影响极大的文学运动的论争。1939年4月,沈从文发表了题为《一般或特殊》的文章,针对一部分作家放弃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抗日宣传工作的现象提出批评?1942年,沈从文再写《文学运动的重造》,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批评?文章回顾了战前出现的文学与商业和政治两方面结缘,结果随社会流行趣味盈虚消长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在抗战爆发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沈从文在文章中,集中提出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满足于一般的抗战通俗宣传,还是深入把握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现实,使其成为“民族百年立国的经典”?二、作家是满足于际会风云,以“文化人”身份猎取一官半职,还是甘耐寂寞,在沉默努力中为民族抗战切切实实尽自己义务?在这两个问题上,沈从文的取舍是明确的。这两篇文章发表后,相继遭到来自左翼文学阵营的激烈批判。他的观点被概括为“反对作家从政论”,视为反对作家抗战的反动文学思潮。
沈从文的观点,同他一贯坚持的文学独立原则相关。一份“乡下人”的倔拗,虽然常常使他陷于偏执,却也保护着他的生命人格的独立,尽管生命人格的独立并不以偏执为前提。这份性格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环境里的孤立?
(节选自凌宇《沈从文传》)
【相关链接】寂寞不是坏事。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寂寞有助于深思,有助于想象。“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逃离北平来到昆明,暂住蔡锷在云南的旧居,不由想到了将军冯异默不言功的精神,并以此自我勉励。
B.
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沈从文热情关心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为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批生力军,汪曾祺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代表。
C.
沈从文最终并没有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这与文坛现状令他失望,文学运动与他要求的“清洁”标准不一致有关。
D.
沈从文在抗战时期多次发文,表达“反对作家从政论”的观点,遭到左翼文学阵营的激烈批判,被视为反动文学思潮的代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抱诚守真,性情纯粹,他不计功名为民族未来默默耕耘,希望以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守卫民族的希望。
B.
沈从文在时代风云中保持着理性,他反对将文学创作等同于一般的抗日宣传工作,反对忽视文学创作特殊性。
C.
材料反复提及沈从文的“乡下人”特质,从人物身份和生命人格的角度剖析了他批判抗战文艺工作者的缘由。
D.
材料回顾了沈从文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和工作,介绍了他参与的文坛论争,呈现了他的创作原则和人生追求。
6.
为什么说沈从文走的是一条“寂寞之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条案之痛
阎连科
一张条案告诉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傲。陈乐民叔叔和他夫人资中筠阿姨,每每见到,都让我局促不安,宛若侏儒到了巨者面前?
资阿姨的学识与气度,常常对我有一种震慑之功,每次和她相处——尽管她总是和善地微笑,都让我觉得在她的善良与笑容中,有着正气之凛然,反倒比那种被权势支撑的威严,更有某种力量和征服感。而对于陈乐民叔叔,并未那么具体熟悉,只知他原是中国社科院的欧洲专家,英语法语都极为练精,关于欧洲政治、外交、文化的著作,洋洋海海,有十几卷。多年前他所演讲集成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至今还是研欧学子的必备教材。
第一次见他时,他在他家狭窄的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瘦削、洁净、沉稳。他的病已经相当严重,必须每周两次往复于医院透析。有一次,我陪陈叔叔去医院透析,扶他上车、下车间,他望着北京崇文门那儿的楼厦变化,脸上平静淡然,仿佛望着一隅失落的世界,说了一句悠长平静的话:“变化这么快,难说是好事坏事。”他的语调轻缓,近于自语,但他的语句,让人体会到他对世事和世界绵长的担忧。也就是那次透析时,我与资阿姨约好,一道去通州的高碑店一趟,为陈叔叔买一张他满意的条案书桌。
因为,他们终于搬了家。去年夏天,他们的女儿从法国回来,快刀斩乱麻地用半个月的时间,把她家两三处的碎房换成了一套大舍。所谓的大舍,只是那些小套的集中,然无论如何,这对中国最为硬骨气节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相对宽敞的住处,有了他们各自的书房。书房对于普通的读书人,似与土地之于农民一样。而书房对于他们夫妇,则似危急中的空气和水。他们一生研究、著述、翻译,家里却从来没有过宽敞高大的书架;一生思考这个世界的境遇,却永远都在拥挤屈身的斗室之间。
大家为这一处新居高兴,为可以满足各自一生并未显得不可或缺,却一生都挂在心上的某种基本的愿念而感谢世界。陈叔叔希望能有一张宽敞的写字台,让他摆上同生命一样珍贵的笔墨纸砚。而对这写字台的要求,不是老板桌的现代式样,而是那种带有传统古旧气息的书桌?
我们去了趟高碑店的仿旧家具街。时候是去年十月,阳光和静温煦,一家挨一家仿旧的家具店铺,似乎把时光拉回到了明清时期。我知道,陈叔叔是非常“西化”的学者,对欧洲文化之通达,宛若一个人熟悉自己的指纹条理。可那天在明清古旧家具街上走转时,他的神情一直兴奋光彩,步履轻便,仿佛一个完全健康的老人。我们看书架,看书桌,最后终因他卧室的空间有限,没有买到恰如其分的书桌,但把理想压缩之后,还是看上了几张可以取而代之的条案。
那一天,我在陈叔叔的身后,体会了一个西学甚好的老人,为什么又那么热爱传统,通达国学;为什么爱喝咖啡又酷爱书法、绘画,可以把自己的余生,放到国学及书法和国画上去。“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飘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这样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怕是只有他这样东西通达的人,才能感悟和体味得到,才能写出那些以西见认识中国,以国学感悟世界的真正厚重的书籍。而如我这样号称作家,有一大堆故事、文字的人,在他和他的学识面前,也只有羞愧和沉默则更为得当。
然而,就是那次陪他去了高碑店的旧街之后,他的双腿很快变得软弱无力,似乎连呼吸的力气也都耗尽去了。慌慌地住进医院,让体力、心力得到了一些恢复。为了让他从医院出来,在新居家里看到他心仪的那张条案,我们特意地再次去了高碑店的那条旧街,把反复看过的那张棕色栗木条案,不由贵贱地买将回去,让它在陈叔叔的卧室一侧,得体安静地立着等待最需要它的人从医院回来,在它光滑暗亮的案面上写字、绘画,记下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与思考。
然而,条案如期所愿地摆在了那儿,它的主人——那位最需要它的学者,却再也没有从医院走出来。现在,在终于拥有的那张可以书写、绘画的条案上,摆了他的遗像、骨灰和笔墨。一个少有的西学的专家,永远地和中国传统的条案相厮相守在了一起。他们每天都在以他们的清寂交流、对谈着各自的命运和对西方、东方的认识与理解,思考着一个民族在世界中的扩展与扭曲,舒展与未来。而留在条案上和条案周围空白、清寂的疼痛,则每天每时都在言说、记录着一代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表达的渴望和无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面对陈乐民夫妇时的感受,以“局促不安”“羞愧”等词语表达对他们的敬仰。
B.
陈乐民叔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担心其会在城市发展变化中衰退,对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不认同。
C.
书房是读书人的必需品,将书房比作“危急中的空气和水”突出了陈乐民夫妇对拥有书房的渴望。
D.
结尾将条案拟人化,作者想象它在与陈乐民叔叔终日交流对谈,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绵长哀思。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9.
“条案之痛”是文章的题目,作者为什么“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
昌耀
白色沙漠
白色死光?
西域道
汉史张骞凿空
似坎坎伐檀?
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
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
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
焦虑?枕席是登陆的
码头?
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
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
红尘落地,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
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篇两次使用“白色”,突显了沙漠的沉寂荒凉,奠定全诗阴郁消极的情感基调?
B.
诗人借跋涉西域的张骞?风雪中呼号的高僧,表达了对在困境中执着奋进的精神的崇敬?
C.
“沙漠”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味,“焦虑”一词折射出沙漠中跋涉的艰难?身心的疲惫?
D.
诗歌以“回忆”作为抒情的切入口,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回顾,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11.
诗歌以“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结尾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B.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C.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D.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侯,封拜侯爵,多授予贵族和功臣,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
本纪,是用来记录帝王、诸侯事迹的一种史书体例,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C.
符节,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如兵符等。
D.
阳,中国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文中的“氾水之阳”即为此意。
1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据理力争,试图解围。面对项王,他毫无惧色,分析天下形势,表明沛公劳苦功高并无二心,为沛公寻得了逃脱机会。
B.
刘邦约法三章,收服人心。他率先入关并未入住秦宫,封府库还军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废除苛律,得到秦地百姓拥戴。
C.
楚军遭受围困,败于垓下。听到汉军唱起楚歌,楚军认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已经在垓下战死,因此最终溃不成军。
D.
群臣共尊汉王,刘邦称帝。天下已定,群臣认为刘邦有平定四海之功,不称帝难以使人心安定,最终刘邦接受请求而即位。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松柏傲霜为喻,表明人应当要有骨气,能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离别的悲怆,并用“”一句表现了荆轲登车离去时的决绝。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回忆过往,以“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购物时“刷脸”支付,进小区时“刷脸”开门,生活中的刷脸现象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大数据时代关键性的数据“人脸”,正以其唯一性和较好的防伪性,促使着人脸识别技术深度地融入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安全保障等领域?如国家政务“刷脸”,节约了办事时间;电子交警“刷脸”,识别违法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更是极大提高了体温检测的效率?此外,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风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注册量达1161家?

)?对此我们不能
,谈“刷脸”而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置安全而罔顾?我们要理性对待,明确界定人脸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监管力度,及时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从而切实
个人权益,推动相关行业良性发展?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屡见不鲜
启用
因噎废食
保障
B.
司空见惯
启用
裹足不前
保护
C.
司空见惯
起用
因噎废食
保障
D.
屡见不鲜
起用
裹足不前
保护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人脸识别滥用为个人信息的泄露留下安全隐患,但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
B.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但人脸识别滥用也为个人信息泄露留下安全隐患?
C.
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所以人脸识别滥用为个人信息的泄露留下安全隐患?
D.
或许人脸识别产业前景广阔,但其滥用使得个人信息的泄露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人脸数据
B.
及时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人脸数据
C.
及时防范个人信息泄露,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
D.
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普通话与方言的显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特点和常用词汇上,______
,但这并不等于说方言语法特点不明显?普通话与方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如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南方方言的声母通常较少;普通话有连读变调,广州话没有,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在词汇的整体格局上,______
,有丰富的子尾词和儿尾词,南方方言则有为数不少的单音节词,如普通话的“筷子”“丈夫”,闽语叫“箸”“翁”?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这是中国国旗第一次在月表实现动态展示?据介绍,嫦娥五号上的国旗能够在月表实现独立展示,主要依靠国旗展示系统辅助?国旗展示系统布置在嫦娥五号着陆器舱外,环境条件恶劣,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研制团队十年攻关,从系统设计?材料选用?加工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科学验证,一一攻破国旗月表展开难题,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1)请将这则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2)为表达对奋战在一线的航天工作者的敬意,请你补写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九天揽月嫦娥国旗展
下联: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相遇或相处,相知或相守……总有一些经历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感受难以忘怀?
请以“我们之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定义?“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的定义?这个定义更加简捷?形象,文化就是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地理环境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
我们知道,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有了汉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积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当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在惊叹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
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总字数近10亿,真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规模浩大,但也并非传世古籍的全部?在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就有34万册,普通古籍有160多万册,数量更远远超过《四库全书》?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籍有这么多,真可谓浩如烟海?
我们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沐浴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和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和精细的观察,如在古文字中,“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等?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植物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在《说文解字》中,《草部》《木部》《竹部》《禾部》是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这四个部首的辖字总数达到了1227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汉字的造字取象也开始向植物发展,充分体现出植物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王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文化”的两种定义进行比较,认为钱穆先生的理解更简捷更有价值?
B.
汉字在记录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这可从历史记载得到印证?
C.
《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历史丛书,其规模浩大,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D.
作者认为汉字应文化之需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发展,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B.
文章以?四库全书?为例,通过数据表明中华文化典籍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汉字保存了辉煌的文化?
C.
文章分析了汉字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后,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解析汉字可以追溯中华文化原生态的观?
D.
文章结尾以古文字为例分析不同时代文化特征,意在阐明汉字在原始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的重要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汉字,中华文化就难以获得完整记录和充分保留?
B.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体现出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透视人类文化生态?
C.
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
D.
《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辖字总数较多,可见汉字取象受到农耕文化影响?
【答案】1.
B
2.
D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寂寞之路
1938年三四月,沈从文搭乘汽车离开沅陵,西行经晃县出湘境,取道贵州玉屏、贵阳,再入滇去昆明。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昆明。先期到达的汪和宗到车站将沈从文接到城里。临时落脚处,是蔡锷发动反袁战争时在云南的旧居。这是一栋极平凡的小房子,斑驳陆离的瓷砖上,有“宣统二年造”字样。老式的一楼一梯,楼梯已霉朽不堪,砖砌拱曲尺形长廊,因风雨剥蚀,早已倾斜。只有院子里两株合抱大的尤加利树枝劲叶茂,勃然有生气。站在院子里的尤加利树下,沈从文不由想起历史上默不言功的将军冯异。不求生前的虚荣,不计身后的寂寞,一切有益于民族、人类的事功,皆成于一种沉默的努力中。
自沈从文逃离北平后,夫人张兆和携带两个孩子,留在沦陷的北平,直到1938年初,母子三人同九妹岳萌,才途经香港,取道越南河内,沿滇缅线到达昆明。一家人长达一年多的离散奔波,至此方告结束。这时,沈从文已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副教授,第二年转北京大学任教授,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沈从文和许多热情爱国的学者?教授,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人物。同战前在北平一样,沈从文一边默默笔耕,一边热情关心、接近那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冀望着为文学运动造就一批生力军。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成绩的汪曾祺、林蒲(美籍华人作家)等人,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
在沈从文离开沅陵去昆明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选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沈从文到达昆明后不久,收到了老舍的一封来信,请他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这时,沈从文正痛感文坛龙蛇不一,一些本身没有任何作品,却别有所图的人挤进“文协”来凑热闹。这个认死理的“乡下人”,眼前的现象与他要求于文学运动的“清洁”标准不符,现实总让他失望。因此,他在给老舍的回信中问道:
究竟是有了作品才是作家,还是进了“文协”就是作家?
对这样的问题,老舍自然无从作答,沈从文出任云南文协主席一事只好作罢。然而,沈从文并没有置身于抗战文学运动之外,他始终关心着文坛的风云变化,并卷入了抗战时期两次影响极大的文学运动的论争。1939年4月,沈从文发表了题为《一般或特殊》的文章,针对一部分作家放弃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抗日宣传工作的现象提出批评?1942年,沈从文再写《文学运动的重造》,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批评?文章回顾了战前出现的文学与商业和政治两方面结缘,结果随社会流行趣味盈虚消长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在抗战爆发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沈从文在文章中,集中提出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满足于一般的抗战通俗宣传,还是深入把握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现实,使其成为“民族百年立国的经典”?二、作家是满足于际会风云,以“文化人”身份猎取一官半职,还是甘耐寂寞,在沉默努力中为民族抗战切切实实尽自己义务?在这两个问题上,沈从文的取舍是明确的。这两篇文章发表后,相继遭到来自左翼文学阵营的激烈批判。他的观点被概括为“反对作家从政论”,视为反对作家抗战的反动文学思潮。
沈从文的观点,同他一贯坚持的文学独立原则相关。一份“乡下人”的倔拗,虽然常常使他陷于偏执,却也保护着他的生命人格的独立,尽管生命人格的独立并不以偏执为前提。这份性格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环境里的孤立?
(节选自凌宇《沈从文传》)
【相关链接】寂寞不是坏事。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寂寞有助于深思,有助于想象。“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逃离北平来到昆明,暂住蔡锷在云南的旧居,不由想到了将军冯异默不言功的精神,并以此自我勉励。
B.
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沈从文热情关心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为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批生力军,汪曾祺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代表。
C.
沈从文最终并没有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这与文坛现状令他失望,文学运动与他要求的“清洁”标准不一致有关。
D.
沈从文在抗战时期多次发文,表达“反对作家从政论”的观点,遭到左翼文学阵营的激烈批判,被视为反动文学思潮的代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抱诚守真,性情纯粹,他不计功名为民族未来默默耕耘,希望以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守卫民族的希望。
B.
沈从文在时代风云中保持着理性,他反对将文学创作等同于一般的抗日宣传工作,反对忽视文学创作特殊性。
C.
材料反复提及沈从文的“乡下人”特质,从人物身份和生命人格的角度剖析了他批判抗战文艺工作者的缘由。
D.
材料回顾了沈从文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和工作,介绍了他参与的文坛论争,呈现了他的创作原则和人生追求。
6.
为什么说沈从文走的是一条“寂寞之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4.
D
5.
C
6.
①沈从文不追求声名显赫,他在沉默中努力,希望完成有益于民族?人类的事功;②沈从文坚持文学独立原则,他有独立的生命人格,在文坛论争中承受孤独而不妥协;③沈从文的人生与孤独相伴,他习惯在寂寞中深思和想象,四十本小说都在寂寞中完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条案之痛
阎连科
一张条案告诉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傲。陈乐民叔叔和他夫人资中筠阿姨,每每见到,都让我局促不安,宛若侏儒到了巨者面前?
资阿姨的学识与气度,常常对我有一种震慑之功,每次和她相处——尽管她总是和善地微笑,都让我觉得在她的善良与笑容中,有着正气之凛然,反倒比那种被权势支撑的威严,更有某种力量和征服感。而对于陈乐民叔叔,并未那么具体熟悉,只知他原是中国社科院的欧洲专家,英语法语都极为练精,关于欧洲政治、外交、文化的著作,洋洋海海,有十几卷。多年前他所演讲集成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至今还是研欧学子的必备教材。
第一次见他时,他在他家狭窄的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瘦削、洁净、沉稳。他的病已经相当严重,必须每周两次往复于医院透析。有一次,我陪陈叔叔去医院透析,扶他上车、下车间,他望着北京崇文门那儿的楼厦变化,脸上平静淡然,仿佛望着一隅失落的世界,说了一句悠长平静的话:“变化这么快,难说是好事坏事。”他的语调轻缓,近于自语,但他的语句,让人体会到他对世事和世界绵长的担忧。也就是那次透析时,我与资阿姨约好,一道去通州的高碑店一趟,为陈叔叔买一张他满意的条案书桌。
因为,他们终于搬了家。去年夏天,他们的女儿从法国回来,快刀斩乱麻地用半个月的时间,把她家两三处的碎房换成了一套大舍。所谓的大舍,只是那些小套的集中,然无论如何,这对中国最为硬骨气节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相对宽敞的住处,有了他们各自的书房。书房对于普通的读书人,似与土地之于农民一样。而书房对于他们夫妇,则似危急中的空气和水。他们一生研究、著述、翻译,家里却从来没有过宽敞高大的书架;一生思考这个世界的境遇,却永远都在拥挤屈身的斗室之间。
大家为这一处新居高兴,为可以满足各自一生并未显得不可或缺,却一生都挂在心上的某种基本的愿念而感谢世界。陈叔叔希望能有一张宽敞的写字台,让他摆上同生命一样珍贵的笔墨纸砚。而对这写字台的要求,不是老板桌的现代式样,而是那种带有传统古旧气息的书桌?
我们去了趟高碑店的仿旧家具街。时候是去年十月,阳光和静温煦,一家挨一家仿旧的家具店铺,似乎把时光拉回到了明清时期。我知道,陈叔叔是非常“西化”的学者,对欧洲文化之通达,宛若一个人熟悉自己的指纹条理。可那天在明清古旧家具街上走转时,他的神情一直兴奋光彩,步履轻便,仿佛一个完全健康的老人。我们看书架,看书桌,最后终因他卧室的空间有限,没有买到恰如其分的书桌,但把理想压缩之后,还是看上了几张可以取而代之的条案。
那一天,我在陈叔叔的身后,体会了一个西学甚好的老人,为什么又那么热爱传统,通达国学;为什么爱喝咖啡又酷爱书法、绘画,可以把自己的余生,放到国学及书法和国画上去。“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飘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这样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怕是只有他这样东西通达的人,才能感悟和体味得到,才能写出那些以西见认识中国,以国学感悟世界的真正厚重的书籍。而如我这样号称作家,有一大堆故事、文字的人,在他和他的学识面前,也只有羞愧和沉默则更为得当。
然而,就是那次陪他去了高碑店的旧街之后,他的双腿很快变得软弱无力,似乎连呼吸的力气也都耗尽去了。慌慌地住进医院,让体力、心力得到了一些恢复。为了让他从医院出来,在新居家里看到他心仪的那张条案,我们特意地再次去了高碑店的那条旧街,把反复看过的那张棕色栗木条案,不由贵贱地买将回去,让它在陈叔叔的卧室一侧,得体安静地立着等待最需要它的人从医院回来,在它光滑暗亮的案面上写字、绘画,记下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与思考。
然而,条案如期所愿地摆在了那儿,它的主人——那位最需要它的学者,却再也没有从医院走出来。现在,在终于拥有的那张可以书写、绘画的条案上,摆了他的遗像、骨灰和笔墨。一个少有的西学的专家,永远地和中国传统的条案相厮相守在了一起。他们每天都在以他们的清寂交流、对谈着各自的命运和对西方、东方的认识与理解,思考着一个民族在世界中的扩展与扭曲,舒展与未来。而留在条案上和条案周围空白、清寂的疼痛,则每天每时都在言说、记录着一代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表达的渴望和无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面对陈乐民夫妇时的感受,以“局促不安”“羞愧”等词语表达对他们的敬仰。
B.
陈乐民叔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担心其会在城市发展变化中衰退,对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不认同。
C.
书房是读书人的必需品,将书房比作“危急中的空气和水”突出了陈乐民夫妇对拥有书房的渴望。
D.
结尾将条案拟人化,作者想象它在与陈乐民叔叔终日交流对谈,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绵长哀思。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9.
“条案之痛”是文章的题目,作者为什么“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陈乐民夫妇屈身于斗室之间,没有宽敞书房却依旧著述等身;②拥有各自的书房,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也是陈乐民夫妇终生的期盼;③这样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大家就满怀开心和感念。
9.
①为陈乐民生前终不能与他心仪的条案厮守而伤痛;②为失去一位热爱传统、通达中西,有责任感的学者而悲痛;③为以陈乐民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境遇上的窘迫,在认识?表达世界时的无奈而心痛?
(四)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
昌耀
白色沙漠
白色死光?
西域道
汉史张骞凿空
似坎坎伐檀?
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
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
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
焦虑?枕席是登陆的
码头?
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
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
红尘落地,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
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篇两次使用“白色”,突显了沙漠的沉寂荒凉,奠定全诗阴郁消极的情感基调?
B.
诗人借跋涉西域的张骞?风雪中呼号的高僧,表达了对在困境中执着奋进的精神的崇敬?
C.
“沙漠”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味,“焦虑”一词折射出沙漠中跋涉的艰难?身心的疲惫?
D.
诗歌以“回忆”作为抒情的切入口,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回顾,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11.
诗歌以“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结尾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0.
A
11.
①白马纵驰于大漠深处象征着在苦难的环境里执着奋进的精神,表达了纵使肉体死亡?精神也将不朽的意味,内蕴丰富。②以形象的画面收束全诗,纵驰的“白马”与开头“白色沙漠/白色死光”代表的死亡形成反差,展现了生命永续的力量,构思巧妙。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B.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C.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D.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侯,封拜侯爵,多授予贵族和功臣,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
本纪,是用来记录帝王、诸侯事迹的一种史书体例,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C.
符节,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如兵符等。
D.
阳,中国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文中的“氾水之阳”即为此意。
1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据理力争,试图解围。面对项王,他毫无惧色,分析天下形势,表明沛公劳苦功高并无二心,为沛公寻得了逃脱机会。
B.
刘邦约法三章,收服人心。他率先入关并未入住秦宫,封府库还军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废除苛律,得到秦地百姓拥戴。
C.
楚军遭受围困,败于垓下。听到汉军唱起楚歌,楚军认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已经在垓下战死,因此最终溃不成军。
D.
群臣共尊汉王,刘邦称帝。天下已定,群臣认为刘邦有平定四海之功,不称帝难以使人心安定,最终刘邦接受请求而即位。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答案】12.
A
13.
B
14.
C
15.
(1)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狠毒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父老们苦于秦朝苛严的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议论(朝政)的要处死(或“弃尸于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松柏傲霜为喻,表明人应当要有骨气,能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离别的悲怆,并用“”一句表现了荆轲登车离去时的决绝。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回忆过往,以“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答案】
(1).
岁寒
(2).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书生意气
(6).
挥斥方遒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购物时“刷脸”支付,进小区时“刷脸”开门,生活中的刷脸现象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大数据时代关键性的数据“人脸”,正以其唯一性和较好的防伪性,促使着人脸识别技术深度地融入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安全保障等领域?如国家政务“刷脸”,节约了办事时间;电子交警“刷脸”,识别违法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更是极大提高了体温检测的效率?此外,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风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注册量达1161家?

)?对此我们不能
,谈“刷脸”而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置安全而罔顾?我们要理性对待,明确界定人脸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监管力度,及时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从而切实
个人权益,推动相关行业良性发展?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屡见不鲜
启用
因噎废食
保障
B.
司空见惯
启用
裹足不前
保护
C.
司空见惯
起用
因噎废食
保障
D.
屡见不鲜
起用
裹足不前
保护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人脸识别滥用为个人信息的泄露留下安全隐患,但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
B.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但人脸识别滥用也为个人信息泄露留下安全隐患?
C.
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所以人脸识别滥用为个人信息的泄露留下安全隐患?
D.
或许人脸识别产业前景广阔,但其滥用使得个人信息的泄露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人脸数据
B.
及时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人脸数据
C.
及时防范个人信息泄露,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
D.
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使用?采集人脸数据
【答案】17.
A
18.
B
19.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普通话与方言的显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特点和常用词汇上,______
,但这并不等于说方言语法特点不明显?普通话与方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如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南方方言的声母通常较少;普通话有连读变调,广州话没有,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在词汇的整体格局上,______
,有丰富的子尾词和儿尾词,南方方言则有为数不少的单音节词,如普通话的“筷子”“丈夫”,闽语叫“箸”“翁”?
【答案】
(1).
而语法差异往往较为隐蔽;
(2).
声母及调类的区分;
(3).
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多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这是中国国旗第一次在月表实现动态展示?据介绍,嫦娥五号上的国旗能够在月表实现独立展示,主要依靠国旗展示系统辅助?国旗展示系统布置在嫦娥五号着陆器舱外,环境条件恶劣,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研制团队十年攻关,从系统设计?材料选用?加工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科学验证,一一攻破国旗月表展开难题,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1)请将这则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2)为表达对奋战在一线的航天工作者的敬意,请你补写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九天揽月嫦娥国旗展
下联:
【答案】(1)“嫦娥五号”首次在月表实现国旗动态展示?
(2)答案示例:十载攻关航天美梦圆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相遇或相处,相知或相守……总有一些经历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感受难以忘怀?
请以“我们之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们之间
昏黄的街灯下,影子被拉得悠长悠长,前方的路,似乎没有尽头……
在夜晚,那是一个孤独的身影。
我独自走着,脑海中浮现着一幕幕。我看见了沧桑他,1米7的身高,瘦弱的身影,略显几分沧桑感,让我心中不禁有了一丝的歉意。可是,我跟他无法交流,无法沟通,更无法与他诉说,也无法一起交谈……
因为我们之间有一条鸿沟,似乎一辈子也走不到对岸。一句话,一个表情,我们之间便有了误会。
那天,阳光穿过无数层树叶射入我的房间,让睡意绵绵的我从梦乡中苏醒,他走进了我的房间,对我说:“补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如果没有长进,就别补了,因为补课才是真正的让我花钱如流水啊!”他略带严肃地说,我紧锁着眉头说:“长进是慢慢来的,难道你一节课就可以考满分吗?”我想我打破了他的底线,沉默一会儿后,便离开了。
无意之间,理解让我跨越了这条鸿沟,理解让我知道他是多么的沧桑,多么的辛苦。当时他说过的话,现在回想起来,我万分后悔,因为他毕竟说得有些道理。每当下雨时,他总不忘说一句:“记住拿伞。”虽然是淡淡的,可充满温暖,当他在深夜回来时,我借着一丝灯光,看见了他那沧桑的背影,泪水终于顺着脸庞流了下来。原来男人,父亲也需要一句问候,温暖,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只是不愿让我看见,我好后悔,好后悔……
理解,架起了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理解,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我怀着一丝的歉意准备去道歉,可始终开不出口,害怕他保持沉默,害怕看见他那严肃的表情,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了进去,几句话后,他嘴角不禁往上扬,随后我们父女两无所不谈,根本看不出像有鸿沟的父女,也就这样,我们的鸿沟也就消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没有这座桥,我们可能还在沉默中……
夜晚的灯光下,我似乎看到了尽头,因为有了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