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和妈妈在一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前几册教材泥塑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作业难度上有了一些提高,比如:既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又要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新情,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难度的递进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七、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谜语:
把你从小养育大,冷暖饿饱都牵挂。
你有困难她忧虑,你有成绩她称夸。
人人都说她最亲,世上不能没有她。
每年五月十一日,送支康乃馨给她
谜底:妈妈
2、语言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
(1)你们看看谁来了,欣赏图片
(2) 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板书课题)
(3)这些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动物妈妈在干什么?
(4)动物小时候为什么和妈妈在一起?
讨论小结:它们的身体很弱小,需要妈妈的养育和保护。
(5)小动物在向妈妈学习什么?(看课件学生回答)
小猎豹:小猎豹向妈妈学习怎样捕捉猎物。
小海豚:小海豚向妈妈学习在水中跳跃。
小天鹅:小天鹅向妈妈学习游泳。
小猴子:小猴子在向妈妈学习爬树,差一点摔下来,可把妈妈吓坏了。
讨论小结:小动物向妈妈学习各种本领,长大后能独立生活。
教学意图: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7) 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动物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教学意图:现代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但仍不能脱离课本,应以教材为基础。为下面的泥塑内容做铺垫。让学生展开思维与想象为自我创作奠定丰富的基础。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3、提问:这些同学在干什么?(出示课件,提问)怎样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小动物和它妈妈??
(1)回忆一下,以前学习了哪些泥塑方法?
讨论:?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
通过这些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做出很多漂亮的动物泥塑作品,(出示课件)
(2)我们来选一个来详细的分解一下好吗?(学生选择骆驼或国宝熊猫)
我们就选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我们怎么做熊猫妈妈和宝宝
1、观察
观察熊猫的什么?
颜色 外形
2、分泥
3、塑形
4、组合
熊猫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头 躯干 四肢
按动物的各个部分你分为几块
把动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组合
这样完成了吗?
还有小熊猫
5、上色
6、工具介绍
4、提问:如何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
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熊猫妈妈紧紧搂着熊猫宝宝
教学意图:回顾加深学过的泥塑制作方法,
5、造型训练活动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编一个故事,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出母子之间的亲情, 做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看看哪个组的故事最动听,泥塑作品配得最完美。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造型、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6、评价 互评,自评。(色彩、形状、动物的动作)
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互相评价。?
教学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学生与自己母亲情感的升华。
7、总结: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
九、板书设计
12、和妈妈在一起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观察――分泥――塑形――组合――上色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妈妈,爱小动物和妈妈,爱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灵,爱护地球丰富但有限的资源,这就是孩子们在这节课上所得到的。
感到不足的地方是个别学生制作过程有困难,作品不理想,表现的内容不明朗,还需加强这方面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