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因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成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B.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C.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D.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B.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C.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D.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B.“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C.“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
D.“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4.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孟勐的远方
徐建英
篾箩担就在离菜窖不足五十米的外墙角边,周围被一丛杂乱的柴草紧紧掩着,放在往日,孟勐只需紧走几步,便可触得到的。
这是一挑祖传的“百宝箱”,经过了爷爷与父亲的肩膀反复磨蹭,移交到孟勐肩膀时,货担上的青皮箩已经变成了漆暗的紫黑色。货担里装的东西,也由一些针头线脑、头绳发夹雪花膏之类的小玩意儿,添上了笔墨纸张、孩重的玩具小衣。到走出村庄,孟勐两头的篾箩担里,又多了几挂山民们换下的山货。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光阴中,孟勐与祖辈们一样,靠摇着半面拨浪鼓,挑着货郎担子,走村串巷,摇摆一路咚咚咚的声音撑着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
外面的枪声弱了,嘈乱的脚步稀松下来。孟勐试着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才挪动已经蜷缩得发麻的身子,外面又是一串骤急的枪响,夹着一阵叽里呱啦的乱叫,孟勐赶紧缩回菜窖。再看外墙角,那堆经北风刮打,被枪弹乱扫的柴草已散作一团,篾箩担裸露在柴草外,开始西沉的晚阳肆无忌惮地在篾箩担顶面的小货柜上,孟勐的眼睛,就多了一重忧伤。
北风静了,嘈乱的脚步逐渐远去。孟勐再次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刚想站起来,就被绊倒了,臂膀被狠狠地扯了一把。在他扑倒的瞬间,听到一声微弱的痛苦呻吟从身边传来,接着是一阵凉飕飕的劲风掠过耳畔,身后传来一声炸裂的巨响。
孟勐捂着发炸的耳朵,摇了摇蒙成一片的脑袋,冷汗珠线一般从后背、从脸颊滑落,刚想站起身,那个微弱的声音从身旁灰色的炭人身上传来:“莫,莫动!还……还有冷弹。”
孟勐喘着粗气紧忙匍匐在地上,任额上的冷汗从沟壑处、从褶皱缝里淌滴一地。
四周终于静了,一片呛人的黑色烟雾弥漫着血腥味。小河源村似披了块破黑布,被炮弹残忍蹂躏之后,只剩下满地砖瓦檐梁的残骸。
地上的人动了,他挣扎着爬起来,刚站起,又跌跌撞撞地摔倒,随着身上的灰土扑簌簌掉落,露出了那人身上的土黄色军装——那是日军的军装。
“你,你……小日本鬼子?”孟勐紧握着拳头弹身跳起,俯身飞快捡起一块石头,怒目盯向地上的人,脸上青筋凸起的同时,狠狠扔出手里的石头。
石头落处,那人额上有血渗出来。
孟勐眼睛怒视着那人,血顺着他的脸颊在肆意流淌。然而,那人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的敌意。他的胸口,一大片通红的血在汩汩地往外冒,滴在他紧捂胸口的左手上。他的右手,枪紧紧握着,却一直没有动,他始终只是笑,样子像极了捡到宝贝的孩童。
看到枪,孟勐下意识地后退,再退,俯身飞快抓起了脚下的一截木棍。
那人在动。左手颤抖着解开日军军装的衣扣,里面露出的粗麻布衣,让孟勐一怔——这是鄂东南乡下人自制的土麻布。他往前走了几步。那人开口了,含着笑,一口浓重的鄂音:“这血……有他们的呢……我,认识你,孟……”孟勐蒙了。怎么会这样?他不是穿着鬼子的衣服?又怎么会……孟勐喘着粗气,汗水打湿了全身。
好一会儿,孟勐扔下手里紧捏的木棍,想扶起那人。那人摇摇头,用还淌着血的左手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声音越来越微弱:“桥,桥汇铺……带来的……给游击队,电报……”
孟勐接过来,捧在手里,不禁端详起来。那是一方带血的布包,裹得方方正正的,还带着那人的体温,那样热,那样烫。在孟勐的手中,那布包竟有千斤重。孟勐知道,对于我们的队伍,那布包,就像一个几世单传的婴孩。那人的手缓缓抬起,落下,又抬起。
孟勐的眼睛湿润了,托起那人的肩膀,他依然在笑,脸色却越来越苍白。
顺着他左手指的方向,孟勐的眼睛立即蒙上了一层细雾——小源河东岸,一片长着密林的荒山,那是游击队的落脚地。想起孤身炸掉敌人哨所、深夜为老百姓送粮的游击队,看着地上刚刚回自己一命现在却无声无息的血人,孟勤一激灵站起身,捂紧了布包往东跑,跑了几步,他又停下来,深情地回头望了望那制还掩在外墙角的货郎担,转过身,挑起篾箩担,头也不回地钻入呛人的黑色烟雾中。
最后一缕晚阳落下,村庄一片静谧,北风刮打着小源河村。空气中依旧夹杂着冷弹爆炸后的火药气,和着隐约的血腥味。风过处,隐约有一两声货郎鼓响从远方传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声微弱的痛苦呻吟”表明游击队员此前已在与日本鬼子的搏斗中身受重伤,枪炮声便是针对他和电报而来。
B.扯孟勐臂膀、提醒注意冷弹、在受到石头击打时不做还击、握枪未动等细节都暗示了游击队员的真实身份。
C.当从战士手中接过方方正正的带血布包时,孟勐捧在手里,仔细端详,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内心充满了矛盾。
D.小说标题中的“远方”一词,意蕴丰富,既指小源河东岸游击队落脚的密林荒山,又暗示孟勐将走上革命道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自然段为插叙,介绍了孟勐多年从事货郎生意的经历,为下文游击队员认出他埋下伏笔。
B.小说注重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劲风”“黑色烟雾”“残骸”渲染了紧张气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中篾箩担既是孟勐维持生计的工具,又是后来护送电报的掩护,作为线索,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精当。“握”“掏”“捧”“捂”等口语化词语,读来真实贴切,具体可感。
8.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小说三次写到游击队员的笑,每次笑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于盛德客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只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注]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伯阳:老子字聃,又字伯阳。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适周
适:往,到……去
B.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列举
C.切事情,明是非
切:决断
D.说难极知
知:通“智”,智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12、下可对文中加点词通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先奏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B.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含义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绳”意义相同。
C.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戴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13.下到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主张君子应因时而动。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B.韩非时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4分)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
魏野
声华籍籍祖风存,况佐风流谢使君。
健笔想无诗债负,漏卮①应少酒如闻。
趣剑懒从人借,谒庙香非为已焚。
好对前山思节俭,夷齐②饿死舜耕耘。
[注]①漏卮:底上有孔的酒器,比喻饮量极大。②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商朝灭亡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王专推官承继祖风,声名显赫,现在又将要去辅佐有杰出才华的谢使君。
B.颈联第一句既写出王专仓促赴任的情态,又刻画了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形象特点。
C.本诗语言质朴中略带诙谐,诗人用调侃的口吻与友人话别,更体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
D.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事、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又融抒情于叙事和议论之中。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用雁、鱼的典故来表达思妇对游子思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既有蔑视权贵的狂放又有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先从听觉的角度又转向视觉角度,描写出乐声清脆动听、起伏多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①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如果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②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③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④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节选自《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的“如果”换为“一旦”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正确思想的力量。
B.②句中将第一个“就”换为“才”更能准确体现上下文中的条件关系。
C.③句中的括号与《包身工》“在这次斗争(“五卅”)中”一句的括号用法不同。
D.④句中将“又”删除不利于体现认识的阶段,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不是思想不正确
B.并不是错误的思想
C.并不是因为错误的思想
D.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
20.选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
21.有时,故意违反逻辑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描绘的是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遭德国法西斯轰炸、无辜百姓被杀的惨状。
有一次,一个德国军官指着画作问:“这是你的杰作吗?”
毕加索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补写毕加索的回答。不超过10个字。(2分)
(2)你的补写故意违反了什么逻辑?收到了怎样的语言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22.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情感复杂,性格多变,有的甚至具有两面性,融真假善恶美丑于一身。请从《大卫?科波菲尔》或《复活》中任选一位女性人物,写出其个性特征“两面性”的具体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名字,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列强侵略时,我们顽强抗争;山河破碎时,我们浴血奋战;一穷二白时,我们发愤图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危机四伏的新时代,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强大的新中国巨龙腾飞,一往无前。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前进的道路虽然苦难丛生,但是希望和新生是永恒的主题。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以偏概全)
2.A(B偷换概念,C范围扩大,D强加因果)
3.B(“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材料二的主旨)
4.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①首先交代写作对象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②进而论述了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探索;③最后论述了恩格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6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他没有内心矛盾,没有思想斗争)
7.C(篾箩担并非小说线索)
8.①枪声变弱,脚步渐远,不料敌人重又返回;②敌人已经走远,没想到还有冷弹;③救助孟勐的竟然是穿着日本军装的“敌人”;④没想到“敌人”是游击队员。(4分。每点1分)
9.①第一次是“他始终只是笑”,笑的背后,是找到了能够代替自己完成任务的人选、内心激动的“笑”;②第二次是“含着笑”,含笑的背后,是与敌人英勇战斗、内心自豪的“笑”;③第三处是“他依然在笑”,笑的背后,是完成了电报的交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6分。每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举:提拔任用)
11.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12.B(文中“绳墨”为“规矩和法度”之意)
13.B(“反对”错)
14.(1)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志向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共4分,“绌”“道”“谋”“岂……邪”各1分,最后一句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也可得分)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得当,这样以后才成为君子。(共4分,“野”“史”“彬彬”“然后”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仓促赴任,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错)
16.①对友人名声和才华的赞美之情。“声华籍籍”写王专声名显赫,“健笔”“无诗债”写他才思敏捷。②对友人不舍的惜别之情。诗人写朋友离开后会少了自己这样的酒友,表达不舍之情。③对友人心怀百姓的赞扬之情。王专人庙焚香,却并非为自己祈福,说明他心系百姓。④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告诫友人到任后仍要保持节俭的作风,勉励他要像舜帝一样勤于劳作。(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钟鼓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B(此句为充分条件)
19.D(根据下文结构排除A、B,强调重点应为“不正确”,排除C)
20.①运用限定词、限定成分,如“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暂时”等,明确比较的对象,说明情况的临时性,体现了表达的准确性。②运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但是”等,使上下句紧密衔接,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或:结构上,“总有一天”与“暂时”相照应,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4分。每点2分)
21.(1)不,是你们的。(这是你的杰作!)(2分)
(2)把作品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违反了同一律。(1分)机智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讽刺。(1分)(其它答案,符合语境、言之成理亦可)
22.示例一:贝西姨婆①言辞举止古怪(如外表上对人严厉、行为让人不解);习惯好恶古怪(对驴子敏感,驴子经过门前草地异常气愤);②收留科波菲尔并助其成才,收留迪克;对威克菲尔律师表示宽容。(6分。正面特征及表现3分,反面特征及表现3分,其他人物符合答题要求亦可得分)
示例二:玛丝洛娃①少女时,她天真纯净善良,积极地面对生活,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幻想。②沦为娼妓后,依然保持善良和厚道,但为了生活逐渐变得消极堕落,卖弄风情,抽烟嗜酒,对生活得过且过。(6分。正面特征及表现3分,反面特征及表现3分,其他人物符合答题要求亦可得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评卷。
参考译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外表看上去却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老子是一位隐君子。社会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志向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历史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说难》一书讲得非常详细,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韩子引用法度作为行为规范,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邃旷远了。老子树立教化,追求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他的学说在东边的鲁地受到推崇,他的足迹却去了西部的边疆。权谋用术,《说难》极其智慧。可悲啊他周密防患,最后却在李斯手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