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夜空中最亮的星——科学巨匠们
钱学森星
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
郭永怀星
编号为212796号
小行星
钱三强星
国际编号25240号小行星
朱光亚星
国际编号10388号
小行星
王大珩星
杨嘉墀星
周光召星
国际编号为3462号
小行星
彭桓武星
国际编号为48798号小行星
王淦昌星
国际编号14558号小行星
赵九章星
国际编号7811号
小行星
袁隆平星
国际编号8117号
小行星
屠呦呦星
国际编号为31230号小行星
杨利伟星
国际编号21064号
小行星
费俊龙星
国际编号9512号
小行星
聂海胜星
国际编号9517号
小行星
神舟星
国际编号8256号
小行星
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农业、医学、文学、艺术)
科学家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个人使命感的碰撞火花闪烁,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创造了奇迹,这样的时刻,如星星般闪耀,照亮中华民族的天空,也照亮人类文明的天空,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走向,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些闪耀的时刻,那些闪耀的巨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国防军事,航天航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农业;医学)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
学习目标
1.了解重大科技成就以及文化事业的成就;
2.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3.归纳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
4.分析归纳目前我国科技事业的不足之处,找出解决的办法。
活动一:自主学习,看图说话——闪耀时刻(科技文化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原子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
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
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
聚变武器(氢弹)。
二战期间,为了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号召同盟国所有科学家,一起研究原子弹,代号
“曼哈顿计划”。负责人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
“原子弹之父”)
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世界上
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爆炸一颗原子弹
广岛——小男孩子
长崎——胖子
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
全球核武器形势
目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是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批国家主动
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
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
谋求核武器的还有各种恐怖组织。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
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我国公布核武使用三原则:
第一,在中国核武器或核设施遭受敌人各种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
第二,在中国航空母舰、战略导弹核潜艇遭受敌人核武器或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
第三,在中国本土重要设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受敌人袭击的情况下。
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约里奥?居里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法国评价
1964年10月,我们设计的
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成功。
1966年10月,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氢弹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
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4年,
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4月24日,
我国成功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能独立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的国家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24日
(我国后来以此为航天日)
研制人员
戚发轫等
卫星质量
173公斤(超过苏美法日
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29.8千克)
卫星用途
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探测
直
径
约1m
终止服务
1970年5月14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卫星
仍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
2075千米的轨道上飞行(非工作)。
2015年45岁生日时,过境北京。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
进入国防现代化新阶段
氢弹:1967年爆炸成功
中国核武器又一次飞跃
人造卫星:1970年4月,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载人飞船: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中国人实行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是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翟志刚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完成了中国航天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航天员
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天宫一号与
神舟八号连接
神舟八号飞船即将发射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首次和第二次
自动空间交汇对接任务
2011.11.1
神舟九号飞船
景海鹏、刘旺、
刘洋(我国首位女宇航员)
2012.6.16
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
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号飞船
2013.6.11
2016年10月17日太空飞船神舟十一号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景海鹏第三次进入太空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73年10月,袁隆平
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
穗大粒多、米质优良、
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
亩产比普通水稻增加20%,
被誉为“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
第五大发明,赞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米神”
1.国内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2月19日获得
首届
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
2.国际意义: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
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
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
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
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
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
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
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
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
青蒿素由此诞生。
2011年9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
“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
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
华人科学家
2015年10月,
因发现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理由
——发现了青蒿素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
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7年1月9日,
获得2016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屠呦呦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
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
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深深植入当代世界,
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
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
1.1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
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
1.2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开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攀登。
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闪耀原因(发展原因)
2.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应用力学及工程
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航天与喷气推进、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他被美国人断言,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是举世罕有的天才。钱学森用他的天才智慧,为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钱学森回国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
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
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
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
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只是恰逢其时地做了自己
该做的事情,伟大的是中国人民。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
邓稼先(1924-1986)
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即返国。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
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人知。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9年邓稼先(左)寻回未爆的核弹头
1986年杨振宁(右)和邓稼先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
一纸军令赴楼兰,隐形埋名数十年,
两弹一星尽显忠,去时青丝归来翁。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
为你燃烧吧。
——钱三强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
——1950年初,朱光亚联合51名旅美
留学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
一封公开信》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彭桓武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一个航天人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孙家栋
我愿以身许国!
——1961年4月1日,从苏联回国不久的
王淦昌精神抖擞地来到主管原子能工业的
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大楼,副部长刘杰向他
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请他参加领导研制
原子弹的工作。王淦昌没有犹豫,当即回答。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我回国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技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不论什么事,只要祖国需要,我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
我愿以身许国。
——郭永怀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8年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百岁时这样说
2.党和政府重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材料一: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当时中科院先后投入了40多个单位、一万七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国防部网站《“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部分科技工作者姓名首次披露》
1.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
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
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
基础。
3.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4.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国家发展科技计划
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多项科技发展计划。
3.
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多次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
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人类群星闪耀时——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有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成为仅次于苏(俄)、美、英、法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仅次于苏(俄)、美、法日、后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不断获得突破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有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屠呦呦成为我国本土第1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7.2012年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本土第1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
3.2003年,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仅次于苏(俄)、美后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2008年,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人类群星闪耀时——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8.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天宫——空间实验室
蛟龙——载人潜水器
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大飞机——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结论: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拥有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
活动三: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贡献智慧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什么不足之处?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联系当前热门时事政治,运用所学知识,尤其是学习本课给你的启示,指出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可适当举例说明,陈述观点,宜言简意赅)
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暴露出中国的两大短板,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把短板补齐。中兴事件主要暴露出的是
芯片问题,人家不给你供应芯片,中兴就瘫痪了。华为事件暴露了软件问题,人家安卓不给你用了,windows也不给你用了,你有短板,早晚会暴露出来了。国家对软件问题要防患于未然,要把短板补齐了。
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可以学习人家的技术,
引进一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这种情况,不要说核心技术,就是一般的技术恐怕你也很难拿到。一句话,
中兴和华为事件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所以我们要以“国产化替代”,实现
“安全可控”。
——2019年5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9数博会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产业创新全球论坛上说
1.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和强盛,人才是最重要的。
2.我们和美国科技上的差距还很大,美国在科技上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中国科技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与我们经济的泡沫化和不能踏踏实实做学问直接相关。
4.搞芯片、搞电子工业,光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
5.任正非最深的忧患:我们还有几个人认真读书?
6.中国应该全面改革和改善各项政策,大胆吸引全球人才,搞跨国创新。
7.中国应该调整政策,拥抱这个世界。
8.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
9.如果还是强调自主创新,就会浪费非常多宝贵的时间。
10.千万不要民粹主义情绪。民粹主义是害国的。
11.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
12.华为高度重视支持科学家,运用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原则。
13.5G标准源自土耳其科学家的一篇数学论文。
14.西方公司在人才争夺上,比我们看得长远。
15.基础科学特别是数学具有极端重要性。
16.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
17.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18.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我就反对。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
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
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
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
——习近平
2016年4月网信工作座谈会及2018年网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居安思危!
科教兴国!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1号
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