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考题 明问题 觅措施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复习之浅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条理性、深刻性、整体性。
从2017年起,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淡化理解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淡化重要概念和句子理解的考查,加强了综合、推断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因为命制的选项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简单转述或整合,而是对文本内容、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文章写法的分析、综合及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选材和文本特点分析
2.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述类文本选材分析
17年:《留住乡愁》4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3 《气候正义》4
18年:《城市文明弹性》5 《被遗忘权》4 《诸子之学》4
19年:《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4 《杜甫七律之演进》3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5
20年:《谈谈<古文观止>》6 《美术的“历史物质性”》5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5
19年开始,文本选材发生调整
论述类文本选材分析
论述类文本的形式,选文一般以4或5段为主。
论述类文本选材及形式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在文本选择上
1.段落尽量在五段左右,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论
证逻辑关系清晰。
2.文本内容的选择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文艺理论为
主,兼顾时评等文章。
后期备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18年3卷《城市文明弹性》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其二,制度弹性……
其三,意义弹性……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
20年全国3卷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
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17年3卷《留住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19年3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没有其它三年显性信息明显,但和一卷、二卷相比,文本提示性信息较多,论证逻辑相对简单,条理相对清晰。
消除学生面对论述类文本的恐惧心理!
论述类文本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读懂的!
论述类三个选择题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做全对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论述类文本陌生感导致忽视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快速阅读的时候,读不懂文本,很多时候,学生甚至不读文本直接做题,他们认为第一遍读完文本,也不知道读了什么,觉得在浪费时间。虽然我们老师及复习资料都要教给他们怎么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圈点勾画等,但是我们的学生因为对论述类这类文本的陌生,他其实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应该是要让学生熟悉这类文本的特点。学生不熟悉这类文本的特点,靠我们的灌输,再多的方法也是徒劳,最终收效甚微。学生阅读这类文本多了,他能大体感悟论述类文本的特点了,我们加以方法的引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在文本阅读上
1.利用高考和诊断的论述类文本
2.阅读不以做题为目的 的阅读论述类文本
后期备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从17年开始一直到19年,这三年论述类的12个选项的表述都很简练、直白。字数较前几年几乎砍掉一半。
2020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二卷和三卷的字数相对前三年有增加。全国三卷1、3题,二卷2、3题的选项文字在50字左右。
选项字数越少,对文本的概括度越高,结果就是选项和原文的吻合度很低,增加学生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区域的难度。
今年选项字数增多,增多的不是和原文的相似度,增多的是判断点。进一步提高选项的难度。
A. 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 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
尤其是利用文本内的信息去推断文本外的信息的正误的能力
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2020年全国二卷第三题)
C.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2020年全国三卷第三题)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2019年全国一卷第三题)
对文本理解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论证思路:总分总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论述类文本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必备知识
不清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论述类文本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学生没有仔细阅读选项,盲目地进行”文本“比对
确定判断点意识,这个选项需要判断的信息和逻辑应该是什么,命题人可能会在哪里设置错误,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有完备的体系,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思想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为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今后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论述类文本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学生找不全或找不准信息区域
找准信息区域是做对题的前提。选项和原文的符合度大概在百分之30左右,而且很少是回归到具体的一句话,很多选项是对一个区域的概括。
学生做题习惯只是找到原文中某个具体的句子。没有整体阅读的习惯。因此要训练学生“区域概括”能力。
论述类文本及考题分析
19年2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论述类文本及考题分析
20年绵阳四诊
现代艺术文化从空间结构方面看,分为东方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以这两大空间板块为基本资源,在音乐、电影、戏剧、美术等领域绽放出独特的现代艺术风采。中国现代音乐文化既包含着古老的东方音乐遗存,也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形式和因素,从而整合为一种时代风格独特的艺术文化。新文化早期的学堂乐歌是典型的现代音乐文化的样本。它利用西洋音乐的曲调,借助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法,传播的是自由、民主的新文化思想,而音乐格调和审美风格却体现着东方的伤感和精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借助西方音乐的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情感。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1.在读选项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养成找“判断点”的意识,让学生大概知道这个选项命题人可能在哪里设错,带着问题去文中找答案,而不是盲目地比对。
2.找不到信息区域时,让学生检索选项中的关键字来确定信息区域。
当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信息区域的前提还是能够读懂文章
后期备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学生错误的做题思维和习惯 (一)
文言文的第三个选择题、论述类和实用类的选择题,都是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选项不是对原文的照搬照抄,它和原文会有区别,即使是高考题,我们也可以找到它正确选项不周密的地方。论述类如果某个选项出现瑕疵或者不周密的地方,要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权衡四个选项,找到问题最大的选项。因为高考题我们也需要这种能力。做这类题,我们更多的是选择最优答案。
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论述类文本及考题分析
学生错误的做题思维和习惯 (二)
不是对选项和原文的理解,而只是停留在选项和文本文字的差异性比对。
A.邬贺铨认为,从3G时代开始有所突破,到4G时代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发展,再到5G时代领先全球,中国通信技术已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实际上从3G开始,中国就已经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上有了突破。4G的时候,中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移动通信产业,基本上达到和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水平。进入5G时代,无论是在标准方面,还是在专利方面,又或是在产业方面,中国都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后期复习重心应该放在“读懂”
给予每个选项“公平”的待遇,学会权衡和比较
读懂
读懂文本读懂选项
题与文的结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策略
语言运用题
一级目标:
识记和表达应用
二级目标是:
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 辨析并修改病句;
5.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6.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7.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8.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言文字运用题考什么?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使之规范
语言运用题——客观题
2020年 词语 衔接 病句 标点
2019年 词语 衔接 病句 标点
2018年 成语 衔接 病句
2017年 成语 病句 得体
2016年 成语 虚词 病句
2015年 成语 病句 衔接
2014年 成语 病句 衔接
热门考点:成语、词语、衔接、病句
需要关注的考点:标点
重视情境
语言运用题——主观题
2020年 补写句子 压缩语段
2019年 补写句子 压缩语段
2018年 修改语段(语言得体)一卷、三卷图文转换(流程图、框架图) 二卷仿句
2017年 补写句子 逻辑推断
2016年 补写句子 图文转换(框架图)
2015年 补写句子 图文转换(徽标)
2014年 补写句子 图文转换(框架图)
热门考点:补写句子 图文转换 压缩语段
重视情境,重点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和准确以及筛选、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语言运用题——成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成语和词语题不是单一地记背,而是多种能力的考查
语言运用题——成语
近义词语和形近词语
注意区分词语的差别
注意情境的提示信息点
学生面对陌生成语和词语时,不能准确地推断出成语和词语的意思,找到成语和词语之间的差异点,更不能从文本中找到提示性信息去选择准确的成语,最后就只能凭语感,凭运气。
后期备考策略
语言运用题——主观题
熟悉已有的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热门考点:压缩语段、补写句子
后期需要关注的考点:图文转换(流程图、框架图、思维导图、徽标等);语言得体。
适当做一些新题型,训练学生面对新题时的审题能力,消除学生面对新题时的陌生心理
关注其它省市的新题型,尤其注意北京卷名著的考法
关注教材——名著导读
巧妙利用各类语料,实现知识板块的联动复习。比如读图能力,这一能力的训练可以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结合在一起。语言的连贯可以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语境推断能力。压缩语段可以提升学生在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抓关键和主要信息的能力。
后期备考策略
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好的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
一级目标: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下设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四个二级目标
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指标内涵包含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国家与民族、认同并传承优秀的文化。
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