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五下2.5.2草船借箭
选择题
周瑜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
)。
A.作战的需要
B.军情特别紧急
C.任务难以完成,可以借此惩罚诸葛亮
2.
诸葛亮在请求鲁肃帮助时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
)。
A.不想让周瑜担心
B.如果知道了他草船借箭的计划无法展开
C.不想让周瑜学习他的计谋
3.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说明(
)。
A.周瑜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又陡增了对他妒忌的心理。
B.周瑜心理很高兴,终于借到了箭,与曹军的战斗又增添了胜算。
C.周瑜甘拜下风,认为自己确实不如他。
4.
“神机妙算”的近义词是(???)。
A.精打细算
B.料事如神
C.妙手回春
5.回忆课文内容,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是(
)。
A.忠厚老实,遵守信用
B.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C.智谋过人,妒忌贤能
D.文武多才,谨慎多疑
6.回忆课文内容,鲁肃的性格特征是(
)。
A.忠厚老实,遵守信用
B.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C.智谋过人,妒忌贤能
D.文武多才,谨慎多疑
7.回忆课文内容,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是(
)。
A.忠厚老实,遵守信用
B.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C.智谋过人,妒忌贤能
D.文武多才,谨慎多疑
8.回忆课文内容,周瑜的性格特征是(
)。
A.忠厚老实,遵守信用
B.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C.智谋过人,妒忌贤能
D.文武多才,谨慎多疑
判断题。
9.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非常自大、自以为是。(
)
10.本文讲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以草船向曹军借箭。既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
答案解析:
选择题
C
考点:本题考查熟悉课文内容。
?
解析:通过学习课文,可以知道,周瑜本就项借机惩罚诸葛亮,所以借军令之名想要抓到诸葛亮的把柄并处罚他。
2.
B
考点: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通过课文可知,周瑜并不想真的诸葛亮完成任务。如果鲁肃告诉周瑜,他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拦,从而影响诸葛亮的借箭计划。
3.
A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考查。
?解析: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一方面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同时又增加了他的妒忌之心。因为周瑜自负自己才智过人,他不允许出现比他更机智聪明的人。这可以从《三国演义》后面的故事中看出。
4.
B
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解析:神机妙算就是指料事如神,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5.D
考点: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解析:课中我们已经根据他们的事件、语言等分析过他们的特点。诸葛亮就是文武多才,谨慎多疑。
A
考点: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解析:课中我们已经根据他们的事件、语言等分析过他们的特点。鲁肃就是忠厚老实,遵守信用。
B
考点: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解析:课中我们已经根据他们的事件、语言等分析过他们的特点。诸葛亮就是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C
考点: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解析:课中我们已经根据他们的事件、语言等分析过他们的特点。周瑜是智谋过人,妒忌贤能
判断题
错误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诸葛亮敢这么说是因为他有计谋,还善于分析他人,是真正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
10.
正确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解析:本文讲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以草船向曹军借箭。既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共39张PPT)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课程编号:TS2009010101R52020502WJ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授课:文文老师
目录
课文赏析
01
02
CONTENTS
总结概括
课文赏析
0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课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感知故事,了解人物的特点!
课文赏析
默读起因部分,思考:
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课文赏析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课文赏析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周瑜既然有心要陷害诸葛亮,可见十天造十万支是有困难的,是完不成任务的。
课文赏析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诸葛亮有信心可以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课文赏析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思考:
课文赏析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赏析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思考:周瑜为什
么高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周瑜确定三天打造十万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三天又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受罚的样子。
课文赏析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妒忌刘备手下诸葛亮。相传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
为什么周瑜如此费劲心机地要惩罚诸葛亮呢?
课文赏析
诸葛亮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画出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默读“故事经过”部分,思考:
课文赏析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课文赏析
胸有成竹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课文赏析
从“果然”一词,你体会到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忠厚老实
诚实可信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对鲁肃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课文赏析
胸有成竹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课文赏析
为了增大受箭面积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诸葛亮为什么要调转船头?
课文赏析
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诸葛亮下令……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课文赏析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
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以为敌人来袭。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课文赏析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使敌人不明真相,误以为敌人来袭。
你从“一定不敢”看出了什么?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识人知人,对曹操了如指掌。
课文赏析
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从“一定不敢”看出诸葛亮的果敢,遇事有预见性,从曹操的性格判断他不会派兵出来。
课文赏析
使用“草船”,诸葛亮不怕曹操放火箭吗?想一想:为什么诸葛亮料定曹操不会使用火箭?
课文赏析
火箭极易受潮,不便保管,必须事先准备好,草船借箭是在曹操没有防备时候突发事件,至于船上是真人还是假人,当时不在曹操考虑范围内,所以迅速地以普通弓箭击退敌军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课文赏析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有利于撤退,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
课文赏析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默读“故事结果”部分,思考:
课文赏析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反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文赏析
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早已了然于胸。
②熟悉气象。
③对曹操和鲁肃的个性把握准确透彻。
④布置周密、准确。
课文赏析
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文赏析
“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
自然段。
8、9
原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课文赏析
学了课文,你对他们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课文赏析
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他性格中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弱点。
课文赏析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课文赏析
曹操十分谨慎,疑心很重。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
课文赏析
总结概括
02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
草船借箭
经过
结果
诸葛亮算准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顾全大局
神机妙算
总结概括
本文讲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以草船向曹军借箭。既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总结概括
学习了全文
了解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小结
SEE
YOU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