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 1
双击添加标题文字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1.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 学习本文边破边立、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学习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3. 了解党八股的危害,在写作中避免这种现象。
学习目标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代表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他的文章则立意高远,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善于用典,说理透彻,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代表作品有《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等。
作者简介
任务活动一 知背景,读课文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当时,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系统地彻底清算,党内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党的高级干部中对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党内的“三股歪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还较为突出。同时,抗战以来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大量新党员、新干部加入党的队伍,他们常常把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成了党内各种错误倾向滋长的温床。
因此,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是十分必要的。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为严重的困难时期,这就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团结统一和更加巩固,这是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抗战的决定性因素。整风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首先在延安从党的高级干部开始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讲演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是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文献。
拓知识
八 股
八股,即八股文,也称“八比”,原为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应试文体。它要求应考人读一定的书,学一定的注疏(主要是朱熹的注),按规定规格写文章,连字数都有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数敷衍成文。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这种八股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的文章和教育,也都是这种八股式的。五四运动的一个巨大功劳就是打倒了老八股,但不久,一部分资产阶级文人盲目崇洋,兜售西方教条,鲁迅先生把那些洋教条、程式化了的表现形式称为“洋八股”。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Page ? 6
主要内容
此处添加内容
此处添加内容
此处添加内容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封建皇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内容空洞,专讲形式,玩弄文字。这种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要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数敷衍成文,更不准发挥自己思想。 “八股”,即八股文,也称“八比”,它要求应考人读一定的书,学一定的注疏(主要是朱熹的注),按规定规格写文章,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其中四股各要求有两股文字相对偶。这种八股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党八股是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在写文章、发表演说或者做其他宣传工作的时候,对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和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同上述的八股文一样。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于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延安整风运动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共计3年多时间,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整风学习带有试点性质,参加这次整风学习的干部,共约四五千人。第二期自1943年7、8月间至1945年4月,近两年时间,这是延安地区和陕甘宁边区全体党员干部普遍参加整风运动的阶段。参加这一期整风学习的干部,共计1万2千余人。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拓知识
1.记字音
liàng
zēng
làn
bié
qià
xiāo
yín mǎo
xí
hè
2.识字形
yāng
祸国殃民
yāng
泱泱大国
làn
滥调
lán
褴褛
xiāo
芒硝
qiào
料峭
tì
抽屉
jiè
应届
语言建构
2、成语释义
①量体裁衣:
②装腔作势:
③无的放矢:
④莫名其妙:
⑤对牛弹琴:
⑥面目可憎:
⑦津津有味:
⑧祸国殃民:
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名:说出)。也作莫明其妙。
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
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语言建构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构建文本
理清篇章结构
任务活动二 诵读全文,构建文本
学生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条目
角度
总结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问题: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的顺序可以打乱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条目
角度
总结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内容
形式
根源
危害
由表现到根源到危害,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问题: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的顺序可以打乱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党八股有哪些罪状?
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内容空洞
动机不纯
目的不明
缺少文采
形式主义
责任心不足
危害后果
危害后果
思想内容
文章形式
表
现
根源
危害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点一练
反对 提倡
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内容充实,言之有物
实事求是,宣传真理
有的放矢,尊重对象
语言丰富,生动活泼
善于分析,解决问题
责任心强,有益于人
影响全党,有益革命
传播出去,利国利民
问题: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那么作者提倡什么呢?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论证方法
1.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比喻论证。在揭露和批判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时,作者用洗脸照镜子打比方。同一个比喻,使用两次。先从正面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像洗脸一样认真负责,再从反面说明偶然不洗脸危害不大,写文章做演说,如果不负责任,危害就会很大。用来自生活的、人们熟悉的比喻,将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②引用论证。在揭露第二条罪状时,作者引用了鲁迅的话:“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另外,还引用了谚语、歇后语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如文中举了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的例子,这些典型事例的论证使论点更加令人信服。
④对比论证。如把资本论和有些老爷的文章进行对比,使观点更加鲜明。
深入探究
1.简单说明课文论述党八股第一条和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第一条点拨:课文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深入探究
第二条 课文第3 段主要讲的是写作态度问题,分四层论述。第一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二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第三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内容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第四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小结上文。
1.简单说明课文论述党八股第一条和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1.本文语言生动有趣而又富有说服力,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案 ①本文语言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一是采用了大量的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二是采用歇后语,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三是采用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四是采用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五是采用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任务活动四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
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语言泼辣。如作者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把“语言无味”则直斥为“面目可憎,像个瘪三”;把现象罗列的形式主义称为“开中药铺”,而且“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而对于搞这种党八股的人,作者则予以辛辣的嘲讽,“我们的老爷”“仿佛像个才子”。真是一针见血,观点鲜明。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称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是说它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是说它有生命力;“表现实际生活的”,是说它有战斗力。反之,不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就要犯党八股的毛病,语言就像瘪三。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这里强调学习的是“所需要的”,反之就不行。具体地说是“好东西”“适用的东西”和“进步道理”“新鲜用语”,不能“硬搬”或“滥用”,也就是做到洋为中用。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里规定内容是“有生命”的东西,亦即“有生气”的东西,学习方法是“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古语中死的东西坚决不用。也就是说要批判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由上面分析可知,课文概念确切,用词精当,很值得我们借鉴。
2请以党八股第四条罪状为例说明本文用词精当、概念确切的特点。
任务活动四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
本文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且用得生动恰切。从所用的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看,有歇后语,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地方方言,如“瘪三”;有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如“洗脸”“中药铺”;还有成语,如“无的放矢”;等等。从比喻的方式看,有用一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被比方的事物)的,如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长而空的文章;有用两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还有用三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交朋友要彼此知心来比喻写文章要看对象。这些比喻都用得非常贴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本文在说理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试加以分析。
任务活动四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
1.学习本文“有的放矢”的端正文风。
这是一篇演讲稿,针对听众对象,用幽默诙谐、寓庄重于生动的形式和拉家常、口语化的生动语言分析问题,既郑重地指出了问题,又易于被听众接受,极好地诠释了“有的放矢”。
2. 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特点。
学习高超的写作艺术
3. 学习本文“分项列举,边破边立”和“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论证思路。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法,一条一条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
4.学习本文丰富灵活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比如,用外来词“干部”说明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的道理。
引证法。比如,引用鲁迅“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话,批判“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错误。
类比法。比如,用“每天洗脸、照镜子”阐明写文章、做演说必须要有责任心。
对比法。比如,以党内某些老爷们写的“长而空”的文章,与斯大林的演说进行对比,引导读者从比较中鉴别是非,从而赞成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的正确主张。
5.学习本文巧用成语、俗语,善于引例、设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鲜活泼的表达风格。
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成语:“无的放矢”“对牛弹琴”。
方言:“瘪三”。
日常生活语言:“洗脸,照镜子”。
影响及体会
古人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风既是党风问题,也是世风问题;它既反映作者的文化理论修养水平,也反映作者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体现作者的综合素质,甚至体现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它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而首先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所以,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文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文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
邓小平同志历来注重务实,反对不实文风,1978年十一屈三中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发言,语言精炼,掷地有声,对倡导新时期良好的文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重要思想,一再强调要纠正不良文风。
胡锦涛同志同样重视文风建设,他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
习近平同志更是重视文风建设,不仅发表了“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并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文风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