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1 17: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2
1
教学目标
诗歌内容理解与情感把握。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新诗创作实践。
诗歌的主旨。
3
2
1
4
教学重点
两首诗内容理解与清晰完整的表述呈现。
1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诵读、讨论、点拨
二课时
2
新诗创作的模仿与借鉴。
一、导读识人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1.对下句,猜人物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关于笔名“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lóng)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9年9、10月间作
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青年节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激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北京的学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关于五四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毛泽东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关于五四运动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1917年)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
这首赞歌。
初读课文
结合创作背景,感受诗歌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诵读指导
朗读辨境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意象
描绘诗歌画面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他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
——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诗人呼唤“毁坏”“创造”,是“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毁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
洪涛的“力”的作用?
最后几句采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发感情,赞美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主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一百多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激励青年一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青春,如同朝阳,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
今天,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知识补充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
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