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
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
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
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
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导读导学
学习目标
壹
贰
语言建构与运用:
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
剖析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
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
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走近文学大师
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
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
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
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
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
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
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
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
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
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骗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因此他俩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复活”了。
走进文学作品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
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
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
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
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
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自读深思
快速地浏览课文,
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小组探究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
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
留朵夫
聂赫
留朵夫
到监狱
探望
玛丝洛娃的经过。
(1——15),
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16——70),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交流。
(71——78),
聂赫留朵夫的想法
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探监→相认→赎罪
归纳总结1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祈求得到宽恕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
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
而玛丝洛娃一开始忘记了他,后来认出了他。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
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
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健康、真诚、纯洁、热忱、崇高,有美好追求。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2.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猥琐、空虚、低下、渺小。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诱骗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给了她一笔钱然后将其抛弃。
3.从心灵忏悔走向精神复活的阶段。
庭审后他内心痛苦,意识到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改过自新。
甚至有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归纳总结2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
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
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
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则充满了厌恶。
归纳总结3
心理描写:
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
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
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课堂检测
阅读托尔斯泰《穷苦人》选段,回答问题。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冉娜更担心了。丈夫从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
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
“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这样想到,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
‘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
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作 业
完成导学案习题检测。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说来奇怪,这种承认自己卑鄙的心情,
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时却又使人快乐而心安。
——《复活》
学习目标
壹
贰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透过场面和情节,探究小说主旨,把握“复活”的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体会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第二课时
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
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权利,
那么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人。
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他人而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那么他会经受很多考验,
因为心中的兽性会不停地冒出来诱惑人贪图享乐。
所以我们要人生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
并经常地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是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理想贵族地主的形象。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
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
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
从而堕落成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
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
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自读深思
结合上节课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以及对“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忏悔贵族”的介绍,
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小组探究
阅读导学案上的其他章节,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探究: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性理想?
复活:
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心理,
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他经过道德的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归纳总结1
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憎恨。
她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
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
“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
并使她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
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
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
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
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
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归纳总结2
课堂检测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
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1.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
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
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
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
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
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2.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
3.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4.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5.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6.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7.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8.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才是唯一的正道。在我看来,矫情比平庸更可怕,而之所以可怕,原因在于它明明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9.人在运动中的时候,总是想替自己设想这个运动的目标。为了要走一千里路,人必定要想走了这一千里便有好东西。为了要有运动的力量,就必须有一个渴望到达的目的地。
10.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11.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1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3.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14.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1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作 业
完成导学案习题检测。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