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二、猜想与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一、提出问题
授课人:孙后宝
一、提出问题:
同一个凸透镜,有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有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有时能成正立、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二、猜想与假设:
既然改变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的像。那么物、镜之间的距离是否就是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F
F
S
S’
上图中几个元件的名称为:
A是: ,B是: ,
C是: ,D是: 。
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
刻度尺
光屏
凸透镜
烛焰
实验器材: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思考:应准备哪些器材?
(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即透镜在中间。
(2)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
2、思考:如何合理放置好器材?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思考:怎样测量物距和像距?
3、基本概念: 物距、 像距、实像、虚像、f、2f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1倍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2倍焦距:距离为焦距的两倍(从光心开始),用2f表示。
找一找:光具座两边距离凸透镜f、2f的位置分别在哪里?
A
B
C
2f
f
f
2f
O
4、思考: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另外要记录像的哪些特点?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物距、像距
需要记录的像的特点:
放大、缩小,正立、 ,实像、虚像
倒立
5、思考: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 同一高度。
目的 :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最明亮、最清晰的像。
(1)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及时地把数据(u与v)和成像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依次改变物距,重复以上步骤。
6、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
1 、 用自己的方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
2 、 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刻度尺的左右两边用红笔标出等于焦距f和两倍焦距2f的位置.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4、同理,依次按下表中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并及时地记录有关数据和现象在下表中。
5、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保持桌面整洁)
3 、用蜡烛的烛焰作为物体,让烛焰通过凸透镜 在光屏上成像。首先固定好凸透镜,然后按照表中的顺序把烛焰放在u=40cm处(不动),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最明亮、最清晰的像。并及时把有关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探究实验记录表:
f=10cm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u与f、2f关系 像距v与f、2f关系 像的情况 物像异、同侧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40
30
16
12
7 ------ ------
探究实验记录表:
f=10cm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u与f、2f关系 像距v与f、2f关系 像的情况 物像异、同侧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40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30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16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12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7 ----- 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六、布置作业:
课外探究: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其他规律。
五、小结( 略)连江县初中物理学科实验技能教学比赛教案
参赛教师:孙后宝 所属学校:连江文笔中学
授课学校:树德学校 授课班级:八年级(7)班
课 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
日 期: 2011/11/18星期五 下午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2)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3) 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与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2)、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四、教学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实验
五、教学过程:
复习:把物体放在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情况。
(一)、提出问题:
同一个凸透镜,有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有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有时能成正立、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二)、猜想与假设:
既然改变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的像。那么物、镜之间的距离是否就是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思考:应准备哪些器材?
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
思考:如何合理放置好器材?
(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即透镜在中间。
(2)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
基本概念: 物距、 像距、实像、虚像、f、2f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思考:怎样测量物距和像距?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1倍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2倍焦距:距离为焦距的两倍(从光心开始),用2f表示
找一找:光具座两边距离凸透镜f、2f的位置分别在哪里?
思考: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另外要记录像的哪些特点?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物距、像距
需要记录的像的特点:放大、缩小,正立、倒立 ,实像、虚像
思考: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 同一高度。
目的 :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最明亮、最清晰的像。
6、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
(1) 实验目的是: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及时地把数据和成像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依次改变物距,重复以上步骤探究凸透镜成像。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 、 用自己的方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
2 、 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刻度尺的左右两边用红笔标出等于焦距f和两倍焦距2f的位置。
3 、用蜡烛的烛焰作为物体,让烛焰通过凸透镜 在光屏上成像。首先固定好凸透镜,然后按照表中的顺序把烛焰放在u=40cm处(不动),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最明亮、最清晰的像。及时把有关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4、同理,依次按下表中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并及时地记录有关数据和现象在下表中。
5、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保持桌面整洁)
探究实验记录表:f=10cm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
(五)小结( 略)
(六)、布置作业:课外探究: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其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