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预习提纲及限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预习提纲及限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2-10 22:4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认识固体》预习活动设计
主要设计人: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不同;2、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3、认识固体和液体以及固液体的混合物。4、乐意与同学交流,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活动内容 活动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一些常见的固体和液体。活动二:仔细观察石块、螺帽、玻璃、橡皮四种固体,从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说明 活动一: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活动二:选取石块,螺帽、玻璃、橡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透明、软硬等性质,并做记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活动建议 这两个预习活动在上课前两天完成,然后教师在课前进行检查预习情况。在预习前提醒学生,认识固体可以运用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如看、闻、尝、听、摸等。
使用意见
第1课《认识固体》限时作业设计
主要设计人:
作业内容 选择。将下列物体的序号填在相应的圆圈内。①盘子 ②玻璃球 ③果汁 ④大树 ⑤塑料 ⑥牛奶 ⑦钥匙 ⑧橡皮 ⑨洗发剂 ⑩钢笔水二、简答:液体能流动,但沙漏里的沙也会流动,难道它也是液体?
设计说明 第一题使学生正确地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以加强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第二题考察学生对固体本质性质的理解程度。
评价办法 在下课前5分钟进行检测,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评价。简答题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看谁回答的好。
使用意见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预习活动设计
主要设计人: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3、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4、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5、愿意合作与交流。
活动内容 活动一:把下列固体放到水里,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物品我的预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沙子芝麻食盐活动二: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搅拌,你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活动三:按照教材的提示做一个结晶分离的实验“彩色树枝”。
设计说明 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二: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的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以及固体在水里的不溶解现象。活动三:本次预习活动要提前两周进行。
活动建议 预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动手并认真观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同时记好活动记录。
使用意见
第2课 《把固体放到水里》限时作业设计
主要设计人:
作业内容 一、选择。下列物体在水中上浮的是, 下沉的是 。 ①香油 ②塑料瓶盖 ③硬币 ④蜂蜜 ⑤乒乓球 ⑥树叶 ⑦铁钉 ⑧木块 ⑨卵石 ⑩泡沫板2、二、 简答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设计说明 选择题检测学生是否正确认识各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简答题是根据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设计的,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价办法 填空题以学生作业的形式进行检测,写在作业本上。简答题以同桌相互评价的形式检测,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抽查学生回答情况。
使用意见
第3课 《认识液体》预习活动设计
主要设计人: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3、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4、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
活动内容 活动一:写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活动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几种不同的液体,如:油、水、牛奶、蜂蜜等。通过透明度、颜色和气味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性质 油水牛奶蜂蜜透明度颜色气味
设计说明 活动一:引导学生能通过生活来进一步认识液体,对液体的形状等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活动二: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自主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具有不同性质的科学事实,从而对液体的性质有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会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
活动建议 这两个预习活动要在上课前一周进行,在家中多观察几种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以便学生能对液体有比较充分地认识,形成感性认识。
使用意见
第3课 《认识液体》限时作业设计
主要设计人:
作业内容 一、判断1、冰是水变成的,所以冰是液体。 ( )2、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颜色、气味、味道。 ( )3、液体会流动,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4、所有的液体都能流动,但流动的速度不同。 ( )二、列举。举出生活中属于液体的例子,并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判断它是液体的。(不少于3个)
设计说明 判断题考查学生对液体的性质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的能力。列举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液体的认识情况,充分体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评价办法 判断题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列举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再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使用意见
第4课 《把液体倒进水里》预习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 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3、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4、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5、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活动内容 活动一:把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先预测发生的现象,然后再通过实验发现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实验方法预测结果浮沉溶解分层浮沉溶解分层油倒入水中蜂蜜倒入水中我的发现出现上面的现象是因为:活动二:分别把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然后记录下来。溶解过程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上浮还是下沉在水中怎样扩散小棒轻轻地搅拌一下小棒充分搅拌后,是否溶解
设计说明 活动一:第一部分按照“观察现象——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实际操作——解释原因————结合实例”的思路进行,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不同的液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认识液体在水中沉浮与倒的顺序无关。活动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建议 这两个活动提前两天进行,让学生在家中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可以多找几种液体实验,初步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做好记录。
使用意见
第4课 《把液体倒进水里》限时作业设计
主要设计人:
作业内容 一、判断题1、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的顺序有关。 ( )2、把蜂蜜倒入水中,蜂蜜在下水在上。 ( )3、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杯中,热水会浮子冷水上面。 ( )4、相同重量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变小了。 ( )二、动手操作。结合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调制一杯饮料。
设计说明 判断题是为了考察同学们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产生概念混乱。动手操作题主要通过学生动手考查学生对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进一步的了解和巩固,加强科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评价办法 判断题让学生说一说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家做。
使用意见
第5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预习活动设计
主要设计人: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3、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活动内容 活动一: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固体放在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二:尝试想办法怎样让鸡蛋浮在水面上?实验课题让鸡蛋浮在水面上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实验结果我的收获
设计说明 活动一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加深对物体沉浮的认识,并为下一步改变物体的沉浮现象作准备。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初步探究使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活动建议 预习活动让学生在家中在家长的辅助之下完成,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想办法,动手操作实验看谁的方案多,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使用意见
第5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限时作业设计
主要设计人:
作业内容 一、简答:举例说明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二、解决问题: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设计说明 第一题简答题是针对科学知识设计的,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办法。第二题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学到的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科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评价办法 第一题填空题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第二题让学生先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使用意见
固体
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