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材分析与全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材分析与全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2-10 23:26:15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全部教案
扶风县法门一中 姚连省
第一课时§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观察、摸索、讨论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球体、柱体 、锥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探索发现能力。(2)、过程中,建立一种互相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2)、激发学生对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兴趣,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区分各类立体图形。
难点:1、找出各个立体图形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对图形认知、归纳的方法。
2、研究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欧拉公式。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一辆玩具小公交车、一架玩具小飞车、笔筒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今天,我准备了“一架直升机”,带领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去飞行,我们飞向了祖国的蓝天,飞呀、飞呀,我们飞到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上空,翻开课本看第一章的第1页的彩图,这个城市多漂亮啊,我们在欣赏这个城市的美景时,不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是我们数学世界——丰富的图形世界,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图形?大家先看这辆车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从生活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
[议一议]
(1)图中有茶杯,笛子,笔筒中的笔杆是圆柱形状,提球的网把球放进去上面一部分是圆锥的形状,书架上的小帽子是圆锥的形状。
(2)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是底面都是圆的,不同点是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的,而圆锥只有下底面,最上面只是一个顶点。
(3)笔筒的形状我们把它叫棱柱,老师,对不对?
(4)地球是一个球体,与它形状类似的有足球。
例:
1.亭子的顶端是圆锥,下面的支柱是圆柱。
2.公园大门的门柱是长方体,公园里的石凳、石桌有长方体,有圆柱,还有棱柱。
3.足球是球体。
4.人民大会堂中间的建筑是长方体,两边的是正方体。
5.人民大会堂的柱子是圆柱。人民大会堂前面的旗杆是圆柱,路灯的电杆也是圆柱,灯罩是球形。
2、常见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及分类。
(1)、棱柱:棱柱分直棱柱和斜棱柱两种。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棱柱的特征:棱柱其上、下两个面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特殊的直棱柱。
(2)、圆柱
①圆柱的特征:圆柱由三个面组成,上、下两底面是平行且能完全重合的两圆,侧面是曲面。
②圆柱和棱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本议一议)
相同点:都是柱体,都有形状大小相同的上下两个底面,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不同点:圆柱的底面是圆,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3)、圆锥
①圆锥的特征:圆锥由侧面和底面两个面组成的,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
②圆锥和棱柱统称椎体。
③圆锥与圆柱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底面都是圆;不同点: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圆柱没有顶点,圆锥有一个顶点。
(4)、球
球是由一个曲面围成的几何体。球与圆的区别:球是一个几何体,是立体图形,而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5)、分类
①按柱、锥、球特征分类:几何体,②按围成的面分类:几何体
Ⅲ.做一做:课本P4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
2.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的过程,并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4习题1.1中1 (二)练习册中7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一、旅游中发现的几何体
二、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提高认识空间图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认真主动的思考,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难点:
1.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2.认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
三、教学方法: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常见的几何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几何体,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物中抽象出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那么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
Ⅱ.讲授新课
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2.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点评:
线和线相交可以得到点,面和面相交可以得到线。
回答课本中的几个问题。
(1)正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而圆柱上下底面是平的,侧面是曲面。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两条线,它们都是曲的。
(3)正方体有八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三边。
例1: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分析:仔细观察图形,辨别时要做到不重不漏。
解答:图中的几何体是由5个面围成的;有3个平面和2个曲面;面与面相交成9条线,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打开书第六页,我们来完成想一想,同学们先经过自己的观察,联想,能发现什么呢?谁先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三幅图片。
点评:
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_____动成体。
例2、如图,把第二行的图形沿虚线旋转一周能得到第一行的哪个几何体?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A B C D E F G
Ⅲ.课堂练习
1.几何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面有_____面和_____面之分。
2.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面动成_____。
3.长方体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_面,也有_____面。
Ⅳ.课时小结
1.通过丰富的例子,知道了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特征。
3.认识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中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1。点、线、面构成图形
2。面和面相交得到线,
线和线相交得到点。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2展开和折叠(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圆锥冰淇淋筒、长方形纸、供折叠用平面图形若干棱柱实物、胶纸。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⑴将圆锥形的冰淇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
⑵将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
Ⅱ.探究新课
问题:如何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以上活动?能否用语言归纳以上活动中你的感受?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活动,并能主动说出“展开”和“折叠”。同座交流感受并能大胆表达。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Ⅲ.做一做
1、图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学生动手操作。
图一
图二
2、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
3、演示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
4、观察理解归纳。
(1)、棱柱的有关概念: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侧棱。
(2)、棱柱的特征:①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②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图形,且都是多边形;③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它们的底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四棱柱。
(4)、棱柱中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n棱柱(n≥3且n为正整数)有2n个顶点,3n条棱,(n+2)个面(两个底面和n个侧面),且顶点数+面数-棱数=2.
5、学生在自己的模型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养成动手操作实验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而从两个图形的共性看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棱柱。)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勇于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交流和展示中体验成功。)
6、归纳: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1)、练习:课本P12想一想
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1) (2) (3) (4)
【(1)、(3)不能;(2)、(4)能。】
(2)、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折成几何体.比如:棱柱.若能折成棱柱,一定要符合以下特点:(1)棱柱的底面边数=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
练习:课本P11随堂练习: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个面这些面的形状是______。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哪些棱长度一定相等
Ⅳ.课时小结:1、棱柱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特征?
Ⅴ.课后作业1.P10 习题1.3中1、2
2.请选择你做的棱柱模型以任一方式展开,和你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所得图形有什么启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2 展开和折叠(一)
做一做
练习:
课时小结
课后作业
七、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2展开和折叠(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习棱柱表面的展开图,初步尝试圆柱、圆锥表面的异型图,能够做出一个棱柱、圆柱、圆锥形的模型,了解几何体与它展开的平面图形的对应关系。
2、逐步提高由几何体想出展开图,由展开图可想出几何体的识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3、通过识图想物、看物想图、画图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爱数学的情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棱柱表面展开图的识图能力。
(2)认清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展开图中的各个部位与立体图形各部位的对应关系。
难点:(1)由几何体想象出它的表面展开图。
(2)圆锥各部位与它的侧面展开图的各部位的对应关系也是学生较难想象的,另外棱锥以及一个正方体的多种展开图。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棱柱的展开与折叠,大家通过相互研究、交流、练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将正三棱柱(底面是等边三角形)的表面展开图画出来供大家鉴赏?
学生先思后画,教师展开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
其他图形可由这些图形翻转得到。
下面我们思考一下,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呢?
(二)、新课的进行
1、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它的六个面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将一正方形的表面展开,可以得到11种不同的展开图,如图。为了方便大家熟记这11种展开图,我们把它归为四类:一四一型(6种),二三一型(3种),二二二型(1种),三三型(1种)。
学生回答课本做一做中的问题。
2、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呢?
先由学生猜想,教师再将准备好的圆柱形纸桶(不含底面)沿母线剪开,验证猜想的结果。要介绍剪的方法(母线与底面垂直)。让学生观察思考:(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圆柱中的哪一部分相同?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2)圆柱表面展开图中的两个圆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两个圆只要与长方形的上、下两边连着即可。可以在长方形边的任一位置上。(剪开两个圆柱,示范一下它们的表面展开图的形状)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
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
先由学生猜想,教师再将准备好的圆锥形纸筒(不含底面)沿母线剪开,验证猜想的结果。
简单介绍扇形中的有关名称:半径、弧。
由学生观察、思考、类比的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弧长、扇形的半径分别与圆锥中的哪一部分对应?
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长。
(2)圆锥表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
在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上,连着一个圆,这个圆就是圆锥底面的圆面。
(3)圆锥表面展开图中,弧上连着的那个圆的位置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吗?
此圆只要与扇形的弧连着即可,可以在弧上任一位置。(剪开两个圆锥,示范一下它们的表面展开圆的形状)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
(三)、课堂练习
1、习题1.4中知识技能1题。
说明:第三个图中,由于下半部是一个特殊的扇形(半圆),所以学生的形象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可以让学生画一个草图,然后剪下来,进行折叠,会减少抽象的想象,加深对展开图的理解。
2、下图中各个图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分析:发挥空间想象或动手操作,可得答案C
(四)、小结
1、到现在为止,我们研究了几种几何体的展开图?(棱柱、圆柱、棱锥、圆锥。)
2、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形、扇形。)
3、圆柱、圆锥各部位与它们展开图中的各部位有什么对应关系?
圆柱底面圆的周长是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是展开图中长方形的宽;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是展开图中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是展开图中扇形的半径。
4、各类几何体,它们表面展开图的形状是唯一的吗?(不是)
(五)、作业:课本习题1.4 中问题解决的第1、2题。
五、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3 截一个几何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对实物的切截活动和观察课件演示,了解一些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2)、通过经历对几何体切截的实践过程,探索截面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体验面与体之间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观察几何体在切截的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观察、实际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截面的变化。
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语言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 立方体模型 小刀 胶泥 一张CT片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物演示:
聪明的厨师利用黄瓜的不同切面拼成了美丽的图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其中的数学知识。
用小刀切几何体(胶泥)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截面(板书)
变换一个角度,截面的形状可能就有所不同。
Ⅱ.讲授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学生分小组操作,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没想到的截面图形。
学生发言并演示,学生动手定向操作
学生总结规律: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是由于这个平面与正方体的若干个平面相交的结果。若与三个面相交得三条边,则截面是三角形,若与四个面相交,则截面是四边形……。依次类推
点评:请大家亲手操作,看哪一个小组验证出的截面最多。请各小组演示所截方案。汇总学生实验报告,得出: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向去截同一个几何体,所得到的截面形状会相同吗?
(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可能出现那几种情况?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吗?
(有等边三角形)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___________.
需要记住的要点:
几何体 截面形状
正方体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圆 柱 圆、长方形、椭圆、椭圆的一部分(类似拱形)
圆 锥 圆、椭圆、三角形、椭圆的一部分(类似拱形)
球 圆
Ⅲ.做一做(课本P18随堂练习题)
请同学们分析,分别用一个平面截下列几何体,哪些形状是可能得到的截面?
答案①③④
答案①②③
答案①④
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Ⅴ.课后作业:课本P19习题1.5知识技能1,数学理解2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3截一个几何体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截面
正方体截面可以是三、四、五、六边形。
七、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4 从不同的方向看(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2.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的不同的图形.
3.能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三、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
结合一些具体的实物的情境,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然后过渡到讨论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四、教具准备:一个茶杯、一个暖水瓶、一块长方体的橡皮及若干个长方体、圆锥、圆柱、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谁来告诉我这首诗的意思呢?
答:这首诗说的是:从前面看,觉得庐山是一座又开阔又高大的山岭;从侧面看,又觉得庐山是一座险峻陡峭的高峰;再从远处和近处,从高处和低处看庐山,总觉得它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我实在说不出到底什么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自己就在庐山中呀.
Ⅱ.讲授新课
将实物一个暖水瓶、一个茶杯、一块橡皮按顺序摆放好,暖水瓶放在中间,其余的放在两旁.并将这个实物组合放在教室中间,让同学们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将观察得到的画在一张纸上。
同学们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操作,会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得到不同的图形.其中我们重点研究三个方向上看到的图。
即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
下面我们看几个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从正面看就得到主视图;从左面看就得到左视图;从上面看就得到俯视图.(如下图所示)
Ⅲ.例题
[例1]桌子上放着一个长方体和圆柱(如下图),说出下列三幅图分别是_____.
[例2]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分析:先由学生板演,并深入学生中去对接受较差的学生以帮助、关心.
解:
[例3]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个四边形桌子旁边,桌上一张纸上写着数字“9”,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的是“”,丙说他看到的是“”,丁说他看到的是“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右边
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乙
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丁
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
解:由图可知应选择D.
Ⅳ..随堂练习(课本第22页)
1.一辆汽车从小明面前经过,小明的拍摄了一组照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顺序给下面的照片编号,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图片见课本第22页最下面)
分析:学生可以自己先想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可深入学生中去,学生的答案可能不惟一,但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的说明,就应予以鼓励.
解:可以是②①⑤④③.
2.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解:
Ⅴ.课时小结
这节课经历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了空间观念,在观察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看到不同图形,从而能够识别和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4页习题1.6中知识技能2,数学理解1
六、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4从不同的方向看(一)
一、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第七课时§4 从不同的方向看(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尽可能地搭出由小立方块组成的不同的几何体,并观察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2)能根据每个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及其中一种视图画出另外两种视图.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搭建几何体的过程,从不同方向观察,并画出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实验.
(2)、能够充分地与同学交流、合作,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搭建简单的几何体,通过观察画出三视图.
2.通过小立方块搭建几何体的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方块的个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难点:
利用空间想像力,由已知搭建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的小立方块的个数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三、教学方法:尝试发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尝试,先尽可能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观察发现几何体的三视图.
四、教具准备:若干个小立方块.
五、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
问:什么是主视图?什么是左视图?什么是俯视图呢?
答:从正面看到的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
问:现在我们每个桌子上都有5个一样大小的小立方块,你能搭出多少种几何体?观察后,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
Ⅱ.讲授新课
分组活动:现在,我们就以同桌为单位,用5个小立方块搭建几何体,要尽可能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再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自己所搭的几何体,想一想,它们的三视图如何画?
点评:
第一种搭法.(如下图所示)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下面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搭成的四种几何体,我们分四组分别画出它们的三视图,然后我们以组为单位,交流、验证画出的三视图是否合理.
几何体(1) (2)(3)(4)的三视图。
(1)
(2)
(3)
(4)
Ⅲ.做一做
右图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分析:本例对空间想像力要求较高,可让学生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立方块,尝试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重视利用操作来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同伴进行交流,验证结果.
解法一:先摆出这个几何体,再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解法二:根据俯视图联想确定主视图有3列,左视图有2列,再根据数字确定每列方块的个数.
由此可得主视图、左视图如下: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视图,并在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的基础上,识别简单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7.
六、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4从不同方向看(二)
1.三视图
①由5个小立方块摆几何体
②几何体的三视图
2.例题讲解
练习
七、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讨论与活动中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难点:在讨论与活动中发现规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活动+讨论
四、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P28页的图形,让他们从中找出熟悉的图形。
2、提问学生,教师总结: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
Ⅱ.探究新课
1、多边形的定义
(1)【看一看】:P28页多边形的定义。
定义: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
(2)【议一议】:如图,下列图形是多边形的有 (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判断,①②⑤都有一部分曲线,不符合定义;⑥不是线段首尾相连组成;⑦不是封闭图形。答案:③④
2、多边形的分割
(1)、学生讨论完成课本P29做一做(2)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你能看出多边形的边数与能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引导归纳: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2)、从一个多边形的一边某一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n-1个)
从一个多边形的内部某一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 (n个)
3、圆、弧、扇形
学生完成课本【议一议】并阅读课本理解圆、弧、扇形的定义。
Ⅲ.做一做
1、下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多少呢?
①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请学生到黑板上数;
③教师点评:我们不可随便乱数,应按某种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简单图形到复杂的组合图形。
2、课本P32页随堂练习题。
Ⅳ.课时小结
(1)什么是多边形?
(2)如何数多边形的个数?
(3)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呢?
(4)什么叫做弧?什么叫做扇形?
Ⅴ.课后作业
1、从一个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能得到8个三角形,那么把这个多边形有多少条边?(10条边)
2、如图,在圆中画两条相交的直径,则图中有 个扇形。
【共有4×3=12】
六、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
如何数多边形的个数?
七、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本章回顾与思考(一)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本章所学主要内容,即所学各部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几何体;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自己梳理本章所学知识的过程,发展总结概括能力;⑵反思学习过程,对蕴涵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与抽象”、“借助平面图形来认识几何体”等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及相互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式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们已经学完,课本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我们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根据这一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Ⅱ.探究新课
[师]看下面几个问题:
(1)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举例说明.
(2)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
(4)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形状的截面.
(5)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们先一起比较详细地回顾一下本章所学的内容,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丰富的图形世界?又是如何研究它们的?
[生]我们先是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寻找到了我们熟悉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等.认识了这些几何体后,我们从大量的事实出发,又知道了这些图形都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并且还知道它们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到位.那么谁能来回答一下投影幕上的第二个问题呢?
[生]老师,我喜欢的几何体是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我小时候玩的积木里就有各种各样的几何体,能搭建很多漂亮的建筑,因此我们小的时候有这些几何体的积木,玩的很开心.
[生]我喜欢圆柱、棱柱、长方体、圆锥等,例如我家的抽油烟机,整个机身是长方体的,烟筒是圆柱形的,和机身衔接的地方是圆锥形的,如果再详细的看,里面抽油烟的飞轮及螺丝帽等组成这个油烟机的各种几何体特别多.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我们眼前的物体,说明正是有了这些几何体,才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你想一下,这些工人师傅在制造这些物体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对这些几何体非常有研究呢?例如油烟机的机身原先是铁皮,工人师傅们怎样制造成长方体呢等等,都需要从各方面去研究、讨论这些几何体,还记得课本上是如何进一步地研究这些几何体的吗?
[生]老师,我们先是通过动手操作即经历对这些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更进一步认识了这些几何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回答投影幕上的第(3)、(4)、(5)这三个问题.
[生]我们在学习棱柱时,通过将一个平面图形折叠成棱柱明白了棱柱应有以下特征:
(1)棱柱的所有侧棱都相等;
(2)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相同;
(3)棱柱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4)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一个n棱柱(n≥3),它的顶点有2n个,它的棱有3n条,面有(n+2)个……
[生]老师,我来回答第(4)个问题,我认为长方体、正方体、圆锥、棱柱都可截得三角形.对于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来说,只要去用一个平面去截它的三个面即可,而对于圆锥,只须用过顶点并且垂直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便可得到截面是三角形.
[生]老师,我来回答第(5)个问题,我认为正方体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一样都是正方形.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我们可以注意这几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答案不惟一,可能还有很多同学有更精彩的答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投影幕上的五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同时通过讨论试着画出这一章的框架图.
(教师此时可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讨论,虚心地关注学生解释自己答案的过程,特别对结果合理性的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建立框架图)
[师]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章我们从认识了几种最常见的几何体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三个途径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我们又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
[例1]如图所示,图中五角星状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得到一个几何体,你在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分析:先让学生想像,然后可以操作.
解:沿虚线折叠后的几何体是一个五棱锥,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体,如某些房顶,某些日用品的外包装、金字塔等.
[想一想]你能设计一个三棱锥、四棱锥吗?
解:如下图所示,沿着虚线折叠便可得到三棱锥、四棱锥.
[例2]用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吗?用平面截长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吗?与同伴交流.
分析:让同学之间充分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得出结果.
解: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3]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解:由右图可得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下
Ⅲ.课时小结
本节的重点归纳了本章内容的各知识点及其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培养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Ⅳ.课后作业
1.复习题:A组、B组
2.自己再独立完成一份小结,回顾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Ⅴ.活动与探究
将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的纸盒沿某些棱剪开,能展成哪些平面图形?
[过程]做一个无盖的正方体操作图和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相比较,可得出有八种平面展开图.
[结果]
Ⅵ.板书设计
回顾与思考
知识框架图
例题
第十课时 本章回顾与思考(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探究本章所学主要题型,进一步认识几何体;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探究本章所学主要题型及解法的过程,发展总结概括能力;⑵反思学习过程,对蕴涵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与抽象”、“借助平面图形来认识几何体”等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本章所学主要题型及解法.
教学难点:解法探究与总结.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典型例题探究
例1、 观察下图,请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几何体选出来( )
选D
例2、有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养1,2,3,4,5,6这6个数,根据图中ABC三个图中所写数字想一想“?”处的数字是什么?
分析:1与2、3、4、5相邻,则1的对面是6,4的对面是3,5的对面是2,则?处的数字是6。
例3、画出下列立方体的三视图。
例4、下图是用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的数字表亦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例5、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二)、巩固训练
1、连一连
棱柱 圆锥 球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2、填一填
①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②长方体有________个顶点,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这些面的形状都是________.
1
2 3 4
5 6
③圆锥是由______个面围成的,它们的交线为_________.
④从一个六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六边形分割成_______个三角形.
⑤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问1号面的对面是______号面.
3、选一选
①关于棱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棱柱侧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 B 棱柱的每条棱长都相等
C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 D 棱柱的棱数等于侧面数的2倍
②指出图中几何体截面的形状是 ( )
A B C D
③下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 )
A B C D
④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 ( )
A 三边形 B 长方形 C 六边形 D 七边形
⑤如右上图所示,电视台的摄像机1、2、3、4在不同位置拍摄了四幅画面,则A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B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C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D图象是______号摄像机所拍。
4、下面是由五块积木搭成的,这几块积木都是相同的正方体.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三)、小结:1、探究本章所学主要题型,进一步认识几何体;2、经历探究本章所学主要题型及解法的过程,发展总结概括能力;3、反思学习过程,对蕴涵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与抽象”、“借助平面图形来认识几何体”等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四)、作业:
1、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块积木搭成的几何体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正方体块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
2、有一个正方体,在它的各个面上分别涂着红、黄、蓝、绿、紫、黑六种颜色,小明、小颖和小刚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此正方体,观察结果如图所示,问这个正方体各个面上的颜色对面各是什么颜色?
五、教后反思:
﹉﹉
1
2
3
1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
空间与图形是新增加的内容,强调的是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在操作中的思考(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由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想象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会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本章主要学习生活中的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回顾与思考等知识内容。它是属于“图形与空间”的知识领域,相对于以往的“大纲”而言,《标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该部分学习的最基本目标不再是发展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而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通过“认识几何对象”“建立坐标系”与“空间推理”等方面的活动来进行。教材的这种设计理念,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即发展其空间观念的过程应当是从对“立体对象”(学生生活经验基础)的认识开始,而不是遵循数学知识结构的线索“从平面到空间”;学生认识图形和空间的方式则首先应当是“操作”(获得对于几何对象的直观认知,建立从事“想象与推理”活动的基础),然后再从事“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整个教材对于“图形与空间”的基本处理思路是:学习内容——“图形的性质”“图形与坐标”“图形与变换”“图形与证明”。
二、教材的处理方式:
“图形的性质”部分的处理方式——先探索,后证明:首先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形;再通过各种活动(观察、展开、折叠、变换、作图、推理等)去探索相应图形的性质;最后采用综合法证明有关性质。具体内容是:先空间,后平面。
三、本章设计思路: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使学生更为乐意接近数学,更好的理解数学。
四、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章学习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看物体,通过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截,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基本方法,认识数学基本图形,特别是身边的生活图形。会画简单图形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本章分析及具体要求:
第一节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首先从“认识几何对象”开始,以一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建筑群为背景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图形展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常见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数学在图形与空间方面的魅力。让学生将图形分类,认识生活中的图形,使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为此要学好数学。本章以图的形式对本章内容的要点有一个提纲契领的概括,同时,章末的回顾与思考与练习首尾呼应。
对本节教学应关注下列几个问题: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和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加以正确的区分和识别,对于常见的几何体命名,只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所列的各种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有关特征。是否能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柱、锥、球的实物模型。
(2)、通过提供大量的实例,使学生从中丰富对点、线、面的认识,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要避免抽象的对点、线、面进行定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3)、本节的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目的在于通过教具演示及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观察、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事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实例。
(4)、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不要求学生做严格的表述。
(5)、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选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动手操作,亲身去感悟数学。
第二节 展开与折叠
展开与折叠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为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教学时应关注下列几个问题:
(1)、开始的“做一做”的教学,应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考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发现棱柱的一些特征,还可以让学生将棱柱模型展开、测量棱长等活动,以加深对棱柱性质的理解。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去模仿与记忆。
(2)、第一课时的教学是通过一个平面图形折叠成一个立体图形,
它是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良好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去理解平面图形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3)、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展示的过程中感受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了解几何体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叠成同一个几何体。 结合P12试一试的第2题分析,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至多可以剪几条棱?至少需要剪几条棱?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从不同角度展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展图,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活动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从中发现: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将其展开后,6个面应有5条棱相连,因此,至多、至少都要剪7条棱。
众所周知,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4)、在探究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应保证沿圆柱(锥)的母线剪开(但母线的名词不宜向学生介绍),对于扇形的概念小学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观的给出,不必细究。
(5)、读一读,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
学生的学习资源。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去尝试展开各种常见的几何体。
第3节 截一个几何体
(1)、教学中建议先向学生说明如何截,再让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让学生实际地截或演示给学生看,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机会。
(2)、让学生准备实物,亲自动手截,在观察、讨论的活动中发现截面的形状。(见课件)
(3)、读一读,在于CT的工作原理与几何体的切截及其相似,通过阅读本段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
第4节 从不同方向看
(1)、教具准备:相关的实物、正方体模型。
(2)、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从观察实物入手,逐步解决P16的议一议。已知一个物体的俯视图,画主视图和左视图是本章的难点。
(3)、通过搭建小立方快、观察小立方块、讨论小立方块,逐步抽象出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再过渡到由三种视图确定每一个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
(4)、做一做,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在从不同方向看一看自己所搭出的几何体,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后,再让学生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结果。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实践活动得经验,获得一定的的成功体验。
第5节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实物、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再通过图例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以及圆弧、扇形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是组成平面图形的基本图形等几何事实。从中体会化归方法,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后的“读一读”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与延伸,它反映了正多面体各面的形状、面数、棱数、顶点数等之间的关系。应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研究、讨论。
教学回顾与反思
(1)、回顾与思考是教材向我们展示的一个亮点,它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本章的主要内容,在回顾本章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梳理,然后开展小组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释过程和思考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本章知识框架。
(2)、教科书开始就为学生配备了许多感兴趣的图画、卡通画等。通过学生亲手做教具、学具,亲身感悟截一个几何体,展开与折叠一个几何体,将一个几何体在不同方向看等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实践,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由于新教材在张扬学生的个性上有突出的展示,如七年级(上)第一章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差异并不大,听话的孩子学的不一定好,而调皮的孩子学的不一定差,教材的混编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改变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理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