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常见题型学习策略(一)
高三年级 语文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反映了散文短小精悍、含蓄蕴藉、以小见大的风格特点。其语言之美、意境之阔、行文之妙、表意之雅也是我们乐于鉴赏散文的原因所在。
一、考点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关键能力】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近五年天津考题】
年份
题目
题型
2020
《线条之美》
赏析语句、分析段落作用、概括要点
2019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赏析语句、分析形象、探究标题意蕴
2018
《虹关何处落徽墨》
赏析语句、概括要点、分析段落作用
2017
《挺拔之姿》
分析段落作用、赏析语句、概括要点
2016
《在母语的屋檐下》
分析段落作用、赏析语句、概括要点
二、常见题型
题型(一)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词义句意题。
1.理解词语含义
2.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二)理清文章脉络,精解结构思路题。
1.分析行文思路
2.分析线索作用
3.分析句段作用
题型(三)运用提要钩玄,解答要点概括题。
1.定向信息概括
2.整体内容概括
题型(四)提升鉴赏水平,探究技巧语言题。
1.鉴赏表达技巧
2.鉴赏语言特色
题型(五)注重挖掘分析,把握形象鉴赏题。
1.由表及里概括形象特点
2.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
题型(六)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
题型(一)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词义句意题。
【总体阐释】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解答此类题目,要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考向1 理解词语含义
【考点分析】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思想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3.特殊指代和有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题技巧】
1.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隐含意义。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典例分析】
【2017·课标Ⅱ卷】《窗子以外》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原文摘录】“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参考答案】
① 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
生活场景。
②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
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考向2 理解句子含意
【考点分析】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晦涩,蕴含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4.主旨句: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揭示
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解题技巧】
1.从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修辞入手
3.从特殊位置入手
4.从文本主旨入手
5.从相邻句子入手
6.从结构层次入手
题型(二)理清文章脉络,精解结构思路题。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考向1 分析行文思路
【考点分析】
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
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
【命题特点】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
①段内的结构层次; ②全文的结构层次;
③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④材料与段落之间的关系;
⑤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2.间接梳理文章思路
一般是梳理作者思想感情或心理变化。
【题干示例】
(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解题技巧】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联想→感悟。
2.找出线索,理清思路。
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变化、
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的所见所闻。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重要词语: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
重要句子: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总结句、反复句、议论抒情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5.综合研判思路结构特点。
(1)线索特点
(2)思路特点
(3)叙事特点
(4)段落特点
(5)其他特点
【典例分析】
【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纵观全文,抓关键词句。
第三步:整合归纳,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①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②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③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④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
艺术魅力。
考向2 分析线索作用
【考点分析】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题干示例】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
用?
(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
的作用。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解题技巧】
1.寻找线索
(1)体裁猜“线” (2)标题判“线”
(3)时空缀“线” (4)以物求“线”
(5)反复出“线” (6)以情导“线”
2.线索作用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典例分析】
【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考向3 分析句段作用
【考点分析】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主要涉及行文思路上、结构上、表达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
【命题特点】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
(2)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3)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4)寄托着人物的思想感情
【题干示例】
1.笼统问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2020年山东卷《建水记》)
2.具体问
文章第①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3.问首尾段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
4.问中间段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6年天津卷《在母语的屋檐下》)
【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1.句段位置;2.答题方向;3.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
1.开头句段作用
(1)开篇点题;(2)关照下文;(3)奠定基调;
(4)引人入胜,发人深思;(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
2.中间句段作用
(1)起过渡、转换作用。
(2)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3.结尾句段作用
(1)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解题技巧】
第三步:找准答题角度,明确答题思路。
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读者情感或心理。
【典例分析】
【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原文摘录】“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 “线的魅力……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参考答案 】
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题型(三)运用提要钩玄,解答要点概括题。
【总体阐释】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考向:
定向信息概括和整体内容概括。
考向1 定向信息概括
【考点分析】
“定向信息”是指具有特定指向的信息。
概括时既可以指向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可指向多个段落或层次的内容要点;既可针对全文,也可针对局部。
【命题特点】
命题内容涵盖层意概括、情感概括、原因概括等。
【题干示例】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
(2)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
【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一是看清赋分,据分定点,组织答案条分缕析。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避免答案交叉重复。
【典例分析】
【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原文摘录】“……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墨,……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锭墨,……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虹关寻墨,我……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参考答案】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
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考向2 整体内容概括
【考点分析】
整体内容概括主要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题干示例】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14年湖南卷《粮食》)
【解题技巧】
1.“关键整合”法
2.“段意串联”法
3.“因文而异”法
三、反馈与评价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参考答案】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
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
“星河梦”。
四、课后作业
1.阅读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2.阅读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回答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五、结束语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同学们的答题思路也会逐渐明晰起来,这样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找到答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