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探究题型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散文探究题型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4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07: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探究题型学习策略
高三年级 语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散文探究题型基本类型与特点。
2.深入探究文本,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模式。

学习目标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灵活多变,分值大、难度大,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对文本做出深度解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判断。
关于高考散文探究题的考查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层面:探究文本丰富的内涵。
不同角度: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解读,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的形象与细节等角度,还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角度挖掘文本。
不同层面:要求考生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作品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重在思想性、认识性。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意义,有生活的、生命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审美的意义等。

民族心理: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表现。


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涉及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观、人的理想等内容。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敬畏生命;三是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第二层面: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指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层面:突出自我感悟和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指考生要对作品进行分析,要求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多角度感悟和体验文本,发表看法。


探究赏析题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探究评价题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重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拓展题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常见的提问方式
关于挖掘文本丰富意蕴的几种常见问法: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请探究文本中的……包含了哪几层深意;……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等。
2015年天津高考卷《云和梯田》18题: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常见的提问方式
关于探讨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几种常见问法:
结合文意,探究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作者写……的意图或目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8年天津高考卷《虹关何处落徽墨》19题: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常见的提问方式
关于个性化解读的几种常见问法:
请你探究一下……问题;对于……谈谈你的看法;请结合……进行探究;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常见的提问方式
2017年天津高考卷《挺拔之姿》20(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考生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争先向上等方面选择竹子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2018年天津高考卷《虹关何处落徽墨》19题: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


参考答案:①虹关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答对3点即可)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设题情况
高考散文探究题型分类
意蕴式探究
标题式探究
体验式探究
艺术构思探究
(一)探究文本意蕴
1.考点解读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其探究的类型常常有两种: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2)探究文本形象、情节、环境氛围等某些方面的思想情感意蕴。
2.探究原则
一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
二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内容。
 
?
2015年江苏高考卷散文阅读《比邻而居》第15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原文: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

 
?
2015年江苏高考卷散文阅读《比邻而居》第15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1)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2)蕴含了对端午节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
3.把握两种探究文本意蕴题型的解答思路
(1)探究重要句子意蕴的基本思路。
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
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④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⑤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
?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基本思路。
由材料到意义,首先看文本写了哪些材料,是写人、事,还是写物、景等方面;其次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探究的角度同上面“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角度相同。
?
(二)探究文本标题
1.考点解读
散文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效果。

2.探究原则
(1)思考题目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
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结合文章
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19题: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一:我认可“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上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参考答案二:我认可“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资料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20题: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2分)
参考答案一:无必要。理由,(1)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参考答案二:有必要。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3.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多角度去围绕文本组织答案,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第二步: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时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条阐述,揭示其丰富意蕴。
(三)体验式探究题
1.考点解读
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问方式:
对于文中某个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段中传达了作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
请你指出……在文中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理解;
你认为……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或地位。


2.探究原则
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关注以下三个角度: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社会角度,就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从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去解读。

2015年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第19题: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旅行更富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

3.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把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感悟。
第二步:明确观点,总结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
第三步:寻找依据,内外结合。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做法。

(四)探究艺术构思题
1.考点解读
艺术构思探究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中的主要内容,其题干多表述为:题为“……”,文章却写了……,请对此加以探究。
??


2.探究原则
这种题型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二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例题分析
《冬天里的一团火》第④段写道“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末段又写道“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请结合全文的主旨,对作者这一行文构思作出评价。(5分)
第4段: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


《冬天里的一团火》
末段: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参考答案:本文构思精巧,由“冰雪”到“花朵”,前后文意连贯,“冰雪”既是苦寒生活的象征,也成就了艰难岁月中的乐趣与守望,如“炭火”一般温暖了枯竭的心灵;而春回大地,那绽放的鲜花不就是冬日冰雪中对美好日子憧憬的结果吗? “另一种形式”用比喻的手法将冰雪与花朵与火联系起来,共同表达了丰富的生命内涵:艰难中积极进取,守望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3.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握行文思路,指明行文特点。
第二步:结合常见构思方式,分析概括,明确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综合概括,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理性判断。


答题策略
(一)建立答题意识
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找出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主旨意识。
着眼于全篇,整体把握,领悟全文中心主旨。
答题策略

3.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
多角度呈现,可以从内容、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
4.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
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条理清晰;文通字顺,言之有理。
(二)规范表述模式
基本的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1.观点+文本???
2.观点+事例???
3.观点+理论???
4.观点+文本+现实?
?



反馈与评价
2019年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最后一道题: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文章标题的多重意蕴为: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课后作业
1.2017年天津高考《挺拔之姿》19题(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2.完成全国及各省市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中关于探究题型的题目,并总结规律。
结束语
1.关注社会生活、拓展视野,力求对现实问题有广泛了解。
2.树立角度意识、层次意识,深度探究作品丰富内涵。
3.关注传统文化,立足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明确对作品所反映思想、情感、精神的认知,确定态度倾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深入的阅读,可以一次次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读出散文独特的味道来。